靳凤娟
摘要:语言表达是评判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文章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人物写作”主题的单元写作教学,参考教材选文编排,设计了关于“父亲”的记叙文写作教学,并期望通过课堂中渗透诗情画意,来推动学生通过掌握人物写作方法来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
关键词:人物写作;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
“语文是凭借语言反映现实的艺术。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1]对于初中生来说,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写作基本功的重要体现。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人物写作占有很大比例,而中考的作文考查中涉及到亲情类或家庭类,又占了很大的比例。然而,从历年的中考作文得分来看,此类作文的平均分并不高。究其原因,不容易偏题或离题,却难以在构思上出新或在表达上出彩。那么,该如何让学生的语言生色,表达出彩呢?
一、情境导入,营造写作氛围
诗情画意的情境,本身就赋予强烈的语文审美趣味,能够使学生审美思维活跃,快速进入写作状态。作文课的导入语以简洁典雅为贵,以诗情画意的美的熏陶为雅。无须长篇累牍,这样反而冲淡情境效果,长篇铺陈或华丽词藻的堆砌,甚至对写作表达起到反作用。在以“父亲”为话题的人物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歌曲《父亲》,教师以旁白徐徐导入: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灯光下的母亲,将绵密的母爱一针一线缝在游子的衣袖上;刘向的“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母亲的一生,从十月怀胎到儿女长成都在用心血浇灌;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么,父亲的爱呢?它那么深沉,就像巍巍高山;它那么绵长,如同滔滔江水;它那么,如同。可是父亲也有细腻温柔之时,也有百转千回的一面。朱自清的《背影》中有两代人的冲突,更有父子情深;余秋雨的《压垮父亲的一捆稻草》中的老父亲不顾重疾缠身,为遭受“诽谤”的儿子而忧虑重重。父爱如一座高山,高大沉稳;父爱如一泓泉水,缓缓无声流到你的生命深处;父爱如一盏明灯,遥遥照亮你的人生旅程;父爱如,;父爱如,。那么,你是否观察过你的父亲呢?在生活中,你是否因为父亲的一个微笑而感动,因父亲的一句朴素的劝勉而奋发,因父亲的一声贴心的叮咛而温暖许久?你是否曾因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落红护花而感喟?或者,青春年少的你,因为个性叛逆而不懂父亲,因为“自作聪明”而抵触父亲?请细细回味你生活中所经历过的与父亲有关种种细节,撷取其中最动人的一幕,或以某个细节描写来展开,以“父亲”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这样,既能够明确出示写作目标,又能够以“语句仿写+口语实践”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诗意阅读,析取写作技法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7-9年级的写作教学,重在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2]诗情画意的作文课堂,并非是华丽辞藻的简单堆砌,而是根据写作特点及范例解读需要的诗意与灵性,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言感知与审美创造。关于“父亲”的写作目标明确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学细节?学生通过探讨,明确: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教师可以举孔乙己的手、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等,让学生加深对“文学细节”的理解与把握。在此基础上,学生快速进入“范例鉴赏”环节,从阅读情境中唤起了自身亲情体验,从中析出写作技法。学生将搜集到的名家写亲子之情的文章共读共赏,从中感受到章法结构等的个性。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以秋天的菊花来借景抒情,菊花象征着坚强的母亲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赵丽宏《挥手——怀念我的父亲》中以”父亲!父亲!”来独立成段,运用反复的修辞来传达“我”对父亲离去的悔与愧;余秋雨《压垮父亲的一捆稻草》中的病重的老父亲为“我”忧心如焚的日子;李森祥的《台阶》中的表现人物的线索是“台阶”等。
3.细品妙思,促进诗意内化
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初中生的记叙文训练,不是简单的读与写,而是既要体现学生构思“个性化”的思维,又要促成课堂阅读的诗意转化在关于“父亲”话题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朱自清对“背影”的刻画,启发他们抓关键,如“父亲的手”“父亲的烟斗”等富有个性化的细节展开描写。当然,亲子之爱是相互的,史铁生对母亲的爱与愧,以“菊花”来体现;朱自清对父亲的爱与懂,通过四次“流泪”来体现;你对父亲的感恩与爱,通过什么来体现?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体悟生活,感受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浓浓情意。有学生仿照《台阶》,以“父亲的旧棉裤”为行文线索,回忆穷困的日子,感受父亲的艰难与伟大;有学生仿照《背影》,以“父亲的大手”,通过笨拙的签字与精美的木雕的对比,写出了父亲成长的坎坷与追求,表达了父亲对读书的渴望,对命运的不屈;有同学以“我”最爱的露肩长袖为引子,写父女两代人的冲突,以“我买了一件有个性的衣服——为衣服太露而爆发父女冲突——父亲拿着剪刀要剪掉我的衣服而我摔门离去——遇到快递员在寄送父亲买给我的复习资料——回到家里看到衣服上的洞已经被父亲用拙劣的针脚缝好”;有同学以“父亲的炸酱面”为题,将父爱的绵密滋味与“我”的成长结合起来,娓娓道来。
4.个性评价,推动写作升华
完整的作文教学,是需要对“个性化”的构思及行文加以点拨评价的,甚至为了强化学生对“评语”的精细琢磨,教师也可以对“评语”进行评价。“学生对于语言从积累到运用,是语文素养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也是写作素养得以提升的重要阶段”[3],在记叙文写作评价环节,不妨采取“自主点评+师生共评”的模式。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确立,分为基本标准与个性标准。基本标准如“有无语病与错别字”“结构是否清晰”等,个性标准是通过写作目标而确立的。在关于“父亲”的记叙文写作中,设计的个性化评价标准是:作文中是否采用细节描写?怎样展开细节描写的?有无其他写作技法?请简要赏析。有学生拟题为“父亲的一张老照片”,通过发现照片中的年轻父亲、回忆父亲为家里付出的点点滴滴、给在外打工的父亲写信寄照片、父亲在回寄的新旧照片后题字勉励等事件,写出了父子情深,表达了对父亲变老的无限感慨与心酸。之后,师生从素材选取、留守儿童的孤独等心理描写、照片中的父亲的对比等不同角度,加以赏析与点评。
总之,写作课堂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创作过程。初中阶段的以人物为主的记叙文写作训练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既要注重“情真”,又要追求“意美”[4]。因此,在写作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诗情画意的写作氛围的营造,引领学生从阅读鉴赏中析出寫作技法,并将写作技法转化为文学作品,在个性化的评价中实现对语言审美与语言运用的理性升华,从而使学生的写作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虞丽敏.浅析如何培养初中生语言表达能力[J]语文学刊,2012(22):5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2017(1):4.
[3]徐华.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突围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15(02):38-40.
[4]周贤.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17-18.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第二初级中学河南清丰 45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