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喜华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数千年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要实现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必须要从教育环节入手,通过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间的融合,避免优秀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弭。基于此,文章以低年级语文教学为基础,探讨传统文化在其中的渗透方式,以期营造优质的文化传承环境,将传统文化根植于心。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学渗透
引言
传统文化由丰富的元素所构成,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特性与智慧,使文化风貌与内涵获得淋漓尽致的展现。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培育的关键节点,也是接受文化滋养的重要时段,因此应在基础的语文学科中,积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更能够提升文化感染力和渗透力,让传统文化能够根植于心,达到最佳的教育和传承效果,让小学生从小便领略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优质的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加强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将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傳统文化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将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与形式,能够为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提供契机,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需求和条件。一方面,综合素养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体现,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蕴含着丰富文化脉络,并且呈现着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因而在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中,可以让学生吸收更深厚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尤其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如同一张静待描绘的“白纸”,因此将体现得更为明显。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之间的弥合,可以阻止优秀传统文化的消融,拓展小学生的文化视野,启发他们的文化自觉,帮助他们从小树立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其内涵深厚、影响深远,利用语文教学的支持可以系统地传递优秀文明,持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
2传统文化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2.1深入挖掘教材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其中所涉及的文章均是精挑细选而来,代表着不同的课文类型和风格,以使语文教学内容趋于丰富。不仅如此,语文作为贯穿于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科,是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与“魂”,因此语文教材的编排也愈发趋向于文化传承理念。可以说,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课文,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求,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这些素材和元素均具备深入探讨的价值。因此,在实施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保持敏锐的思维,积极利用对语文教材的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从中挖掘更多、更深入的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教学。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而言,从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并不需要特别的复杂或深入,而是要借助有利的教学契机,提炼出适合学生理解的传统文化。
比如,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在学习“信”这个汉字时,教师可以引经据典地进行讲解,如在《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的阐述中,让学生了解“信”字的寓意,即要求学生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不能说谎,让他们明白“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前提,而“信”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利用这种传达方式,给予其传统文化的启发,便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文化感知力,逐步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之中。
2.2激发语文阅读兴趣
低年级语文教学具有显著的特点,即小学生在认知、年龄及思维上,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学习内容、习惯和方法理解比较浅显,尤其是阅读方面的能力比较孱弱,因此增强阅读教学培育至关重要。同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除了教材之外,更要突出新课标的实际要求,持续拓展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汲取更丰富的知识,拓展其学习的视野和能力,达到最佳的教育和引导效果,让学生在阅读之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因此,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要优先以学生的阅读习惯作为突破口,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启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并积极与学生家庭进行沟通,协同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工作。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深度结合,以丰富的形式展现阅读的魅力。
比如,在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端午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网络视频资源,向学生生动地展示端午节的传统节日场景,并利用动漫等载体描述端午节的由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随后,再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示粽子的形态、制作和寓意,让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最后再让学生有情感的朗读课文,看其中对端午粽的描述,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新的认识。
2.3构建家校协同体系
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而言,要深刻理解家校协同的价值,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教育培育,并非仅依赖于学校或者课堂教学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让学生得到启发和培育,达到全面育人的根本目标[2]。因此,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时,教师既要做好课堂上的传统文化启发,更要借助家庭教育的优势,做好传统文化的传达,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利用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教育衔接,真正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逐步建立起学生的学习和体验兴趣,这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大有裨益。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多想去看看》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优化设计,始终围绕“北京”“天安门”“升旗”“天山”等主题,创设出生动的教学场景,增强学生的实际感受。而在课堂教学之外,要动员家庭教育参与,为学生讲述父母小时候的故事,以及祖国的变化和发展,让学生心中充满憧憬,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培养出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意识,激励学生要努力学习,将来要成为家庭乃至国家的中流砥柱,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3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经久不息的精神力量。教育领域作为文化的传承平台,理应发挥好教育责任与历史使命,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断创新传统文化传承形式,让学生能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沉浸,培育良好的人格品质,为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李保平.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才智,2020(12):176.
[2]张先凤.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