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茗青
摘要 很多老师都有同感,作文教学让教师们觉得入手难,引导难,分析难,而学生也对作文望而生畏,甚至是怕上作文课,怕见到作文题目,从而形成了教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学习的现象。这,太棘手了。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与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作文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写作积累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关键词 积累 实践 感知 批改 交流
语文教学中有“得作文者得天下”的说法,但在初三复习备考时,却往往重基础轻作文,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为提升作文成绩要有个过程,不像提升基础得分那么立竿见影。那么,有没有高效的作文备考方案呢?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方面我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杂说送张琥》
俗语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学生反映,他们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傻眼了,脑子一片空白,无话可说。我们清楚,这是因为心中没有写作素材的缘故,这样自然写不出。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积累写 作素材。我想,积累名句不失是个好方法。古人云“积学以储宝”,积累名句就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的聚宝盆的过程。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极少有过目不忘的天才。在阅读中,常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建议学生们将它们留下来,对写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摘记,可有多种方式,如读书笔记、剪报、圈点勾画等等。对这些形式,教师要亲自组织,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
第二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众所周知,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简单的说,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是他们感受真实的生活,因为学校家庭,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的。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班队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既然写作的激情首先来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我们就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又既然写作在我们生活中地位这么高,教师就有责任把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十几岁的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写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脱离了生活,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把学生指引在生活这个特定的空间里,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飞翔,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写作之源就会如源头活水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三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初中的孩子有这么一个特点,他们正处于青春年少,思想情感丰富活跃,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关注自我,开始对人生朦胧的思考,他们的内心一片迷茫,却又充满冲劲。他们其实渴望表达,表达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师长对生活对人生的种种看法。此时,如果我们能引导他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那么,对写作是大有裨益的。写随笔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表达观点的能力,从而对语文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
我个人认为,作文要写才是硬道理。周记是语文写作中一个易行且有效的方式。这不仅是写作,也是对学生成长历史的记载。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每学完一篇课文后思维非常活跃,一方面受作者的影响,展开各种联想,一方面是对作者的观点并非完全赞同,而想自己树立观点,于是我总是趁热打铁,每上完一课总是选一个点让学生自由阐述,这样使学生一改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创作者的身份出现,成为学习、认识的中心和主体,为保证态度的端正,我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记在书上,字数尽量控制在200字以内,力求观点鲜明,这种方式,学生反应很好。
第四部:如切如蹉,如琢如磨----卫风《诗经》
在作文教学中,传统的做法是老师布置作文,学生写完一交了事。我发现,老师辛辛苦苦,废寝忘食,评价完一百多篇作文后发还学生,學生则是拿到自己的作文后,最多瞥一下后面的批语和分数,就丢到一边去了。下次写作文还是上一次的重复,原来出现的写作上的问题还是没能得到解决。一次次的作文,一次次的批改,进步确微乎其微。这样的作文训练,效果何在?难怪教师们要哀叹做“无用功”了。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写作丧失兴趣主要是在写作中缺少成功感。无论文章怎样,都是学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佳水平,而我们老师习惯以挑剔的眼光来看待文章,以某种权威的身份自居,往往对文章自认为不足的地方大加删改,曾经的“作品”现已是“满目疮痍”。我相信学生拿到被老师点评得一无是处的作文,心中的挫折感是不言而喻的,这样的失败感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在学生身上,他怎能对写作还保有浓厚的兴趣?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由此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作文修改的能力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可以让语文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又同时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又能起到实际的效果呢?
我认为,作文批改是一种阅读,也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交流。更是一种提高。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容忽视。把学生推到写作的另一前沿阵地——修改。使其在互相批改中认真学习,取长补短。学生在互相批改中逐渐形成一种浓厚的兴趣,写出一些写作之法。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作文的批改思路更应该由发现问题转变为挖掘优点!
每学期,我都要建立一个学生作文档案,在改作文时做好详细的记录:好的标题、好的词语、好的句子、段落等。评讲作文时尽可能把表扬的面扩大,争取让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都能被提及,这样学生便会有一种被关注的快乐与满足感。只要用心去感受,我相信在学生的习作中各色的优点都能被发掘,即使它在老师的眼里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于学生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教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了兴趣,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积极主动去认识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过程的内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求知,“艰苦”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看来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做好初中作文的备考工作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初中作文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惟愿这四部曲与诸君共勉。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2.《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