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兰芳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逐渐深入,农村劳动力逐渐流入城市务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农村农耕模式的限制,农村的农耕模式只有播种和收获两个关键节点需要大量劳力,期间的撒药、施肥需要的人力有限。因此,就形成了农忙时期劳力回农村务农,闲时进城镇打工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农村劳力提供了除农耕外的另一份收入,提高了农村家庭收入,同时却对留守儿童的成长造成了影响。儿童时期应是父母陪伴、教育的重要阶段,农村劳力大规模进城镇打工造成了留守儿童缺乏重要的道德引导,德育教育的重心从家长转移到了学校,对此,本文就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德育教育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思考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性格、习惯、思想的奠基时期,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教育活动主要在于向学生传递生活技能和生产技能,对其性格的树立和品德的教育大部分受家庭影响较重,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极易受到外界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思想认真,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问题成为了当前农村教育的首要工作。
一、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及心理分析
(一)不善沟通
儿童的发育应分为两类,一为身心教育,二为知识教育。知识教育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二身心教育则相反。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家中老人又存在代沟,长期无法吐露内心想法从而造成了留守儿童普遍不善于沟通的情况。留守儿童不善于沟通甚至于害怕沟通,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安全感以及缺乏与人交流的经验或交流能力。父母是儿童成长中教导其说话方式、方法、当地特有的交流习俗的主要引导人员,对于交流而言,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交流方式和忌讳的词语,儿童缺乏父母的教诲,在与他人交流时时常触碰到“忌讳”,从而害怕与人交流,其次在于性格,不善沟通的背后隐藏的是儿童的怯懦心理,造成这种心理的就是儿童缺乏父母给予的安全感,父母不能为儿童提供应有的安全感导致了儿童对于“未知”的恐惧,进而害怕与人交流[1]。
(二)焦躁易怒
焦躁易怒也是留守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之一,焦躁易怒的主要问题在于其内心情绪的不正常疏导。儿童情绪多变,却因缺少父母的教导而不能正确把控情绪,在开心时缺少父母分享,难过时缺少父母安慰,长久以往,必然对儿童的内心造成影响。愤怒是人的基本情绪之一,当儿童的喜乐都不能通过正常途经得以分享和引导时,其怒的情绪就会极其高涨[2]。另外,造成易怒情绪的还有家中老人的原因,老人因为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大部分老人会潜意识认为亏欠了留守儿童,从而在遇到问题時不问理由的偏向孩子,并且在留守儿童对其发脾气时也因为“亏欠心理”而忍让,助长了留守儿童的易怒心理。
(三)行为极端
长期不能得到父母的陪伴,缺乏相应的心理疏导,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偏激,行为极端的情况。行为极端也分为暴力和非暴力两种,其中暴力性格对他人形象较为严重,非暴力性格对自己影响较为严重。造成暴力性格的形成因素为1.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不能在父母处获得安全感,从而对他人存在抵触心理,认为他人都有加害自己的可能,进而产生“先下手为强”的想法。2.缺少关怀,留守儿童缺少关怀时,为吸引他人注意力,而做一些较为另类的行为,如:争吵、打架等,以错误的方式吸引他人注意力想要弥补自身的空虚心理[3]。非暴力性格的形成因素与暴力性格相同,但非暴力性格的儿童不愿意选择用影响他人的方式弥补自身的感情需要,其性格特点主要变现为:冷漠、孤僻、胆小等负面性格。无论是暴力性格还是非暴力性格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影响都极其严重,2013年我国各级法院生效判决的案件中,留守儿童犯罪占未成年犯罪的70%,触目惊心的数字说了当前对留守儿童规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不只是为学生童年负责,更是为学生的一生成长负责。
二、当前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境
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处于心智发育阶段,该阶段儿童的心智发育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留守儿童因为其成长环境的不同,心智发育的规律也极难掌握。部分贫寒家庭的孩子因心怀感恩或改变命运等想法,能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心智发育速度,这是积极乐观的。但也有一部分贫寒家庭的孩子却正好相反,心态受贫苦环境影响,进而产生“听天由命”的想法,同时因为父母不能给予正确的价值引导,教师也苦于农村教育力量不足,倍感分身乏术,导致这部分留守儿童“赖在童年,不愿长大”。对留守儿童开展德育教育迫在眉睫,迫切需要德育教育帮助其补全知识改变命运、能力就是价值、“法律之内完全自由,法律之外没有民主”等概念的空白。
三、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父母必要的陪伴
世人常说“生恩没有养恩大”,“养”的含义不止于让孩子吃饱穿暖,必要的陪伴才是儿童成长的必需品。农村留守儿童尚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父母因生活压力而被迫远离孩子求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基于现今的数字信息技术,家长可以很轻易的联系千里之外的子女,为他们提供亲情的联系。建立联系亲情联系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途经,家长能通过通讯向留守儿童了解其生活,让留守儿童体会到被关注的温暖[4]。其次,建立联系也能为留守儿童树立积极的目标,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长时间的断绝联系,会为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造成陌生感,从而拒绝与家长通讯,因此,家长在外出打工期间务必一个星期与留守儿童联系两到三次,并且时间要尽可能的长一些。
(二)“父母恩”教育
留守儿童因年龄限制,对“父母恩”的理解仍流于表面,长时间不能得到父母的关心和陪伴,在留守儿童中,父母也只会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在2015年的案例分析中,留守儿童对其父母怨气极大,甚至一度哭喊“我恨他们”,可见没有父母陪伴对其的伤害。建立外出打工父母和留守子女之际的良好联系,不应仅仅依靠父母的手机通讯,教师在教导的过程中也要时而提及其父母的不易,并辅以一些视频、短片,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力大部分都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切实让留守儿童看到父母的不容易,才能最大程度消除其因没有父母陪伴而产生的“怨气”[5]。父母也不应隐瞒自己的不容易,光鲜亮丽的回到农村会给留守儿童以“他们是出去享乐”的错误想法,适当的表达务工的辛苦以及赚钱的不易,才能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必要的普法教育
留守儿童普遍在15岁以下,这个阶段的儿童仍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社会概念模糊、对法律知识懵懂,为塑造其良好的价值体系,必须进行较为严肃的普法教育。在2015的案例中,投毒杀害朋友的12岁儿童在被问及朋友现在何处时一脸茫然,只有在被提醒:再也不能一起玩了,这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而抱头痛哭。学校进行较为严肃的普法教育是建立其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能为教育“父母恩”做一个完美的补充。在2014年的案例中,13岁的儿童因撞伤幼儿,怕父母要为其赔付巨款,而选择放弃救治将幼儿藏起来[6]。在案件的了解中,12岁的儿童从小就知道要为家人分担劳务,在家中也是较为乖巧的,13的儿童其出发点更是因為怕父母花钱,两个儿童都是优秀人才的模板,却做出了违反社会道德、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当两个孩子问出“我什么时候能去上课”时,证明了该阶段孩子的法律知识缺乏和对其开展普法教育的重要意义。
(四)有爱的教学和活动
在学生父母无法辅助学校进行教育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要承担起100%的责任。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倾注爱心,进而感染学生,如通过日记和学生交流感情,日记不需要真的记录每一天的事情,和学生在交换日记的时候只需要在日记中写下想和对方进行交流的信息,进而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其对教师产生信任。或者通过其他活动,例如:书写、画画、足球等活动,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爱好,并与学生通过活动交流感情,发展几位“小书友”、“小画友”、“小球友”,通过活动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教师积极开朗的性格,进而培养属于学生自己的积极向上的性格。另外,需要对特别孤僻的学生进行单独开导,了解其心事,帮助其摆脱困境[7]。为学生成立互帮互助小组,在自愿的前提下,根据爱好、性格等自由进行分组,让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教师应对各个活动小组进行跟进了解,并以小组的形式,邀请学生开展活动,增进感情,通过兴趣爱好活动弥补欠缺的感情,为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体系,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发方式[8]。
结束语:
当前,关于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问题十分严峻,学生缺少父母关爱和陪伴,父母为了给学生更好的生活学习基础而去务工,这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因此,教师必须体现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能力,解决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勃. 农村初中德育渗透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思考[J].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1(3):32-33.
[2]庞佃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思考[J]. 新课程·上旬,2019(7):285.
[3]袁祎. 关于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 才智,2016(1):274.
[4]李元明. 浅谈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 新课程·中旬,2018(9):14.
[5]余松.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 人文之友,2018(20):237.
[6]叶丽梅. 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 课外语文(上),2019(9):192-193.
[7]曾燕珠. 关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 师道·教研,2019(4):9.
[8]何积甲. 乡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与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之思考[J]. 学园,2014(15):144-145.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芦洲中学 5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