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凤霞
摘 要:区域活动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发挥创造性以及形成合作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是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为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更大发展,幼儿园教育应根据不同年纪儿童身心发育状况及时做出活动内容的调整,从而确保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整体素质。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提升策略
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能通过关注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针对幼儿不同的特点制订符合幼儿身心健康的计划,促进每个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区域活动是以幼儿发展为前提的,通常选择游戏来实施教学,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幼儿愿意主动参与学习中,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标。
一、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一)使幼儿具有自主选择权利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区域,并自主决定活动对象、活动方式、活动环境、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感受到充分的自由。
(二)幼儿占据活动主体
区域活动能将幼儿从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能通过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独立发挥的机会。
(三)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幼儿在自由的活动氛围中,能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有助于幼儿自我发展。区域活动中,幼儿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材料进行自主探索,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探索创新精神[1]。
二、教师应适时进行干预
(一)语言干预
教师应通过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方式,适当地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困难進行指导,并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如出现乱跑行为,教师应及时进行制止、劝导、干预,教师应采取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的方式询问幼儿活动情况,充分了解幼儿活动中的情况,通过语言的干预,影响幼儿在活动中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
(二)行为干预
教师在区域互动中可以与幼儿一起参与,可以通过示范者的身份与幼儿在同一区域活动中活动,通过教师的加入,起到具体示范技能的作用,儿童可以根据教师的行为创新自己的活动内容。教师若看到幼儿遇到困难迟迟不提供帮助,会导致幼儿心情焦虑、沮丧,容易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所以教师在幼儿遇到困难时,不但要通过语言对幼儿进行鼓励,让幼儿自己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应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实施干预、指导,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更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平等发展。
三、构建合理的教学环境
(一)物理环境因素
幼儿园在设置区域活动场景时,分区应注重合理性,应根据幼儿不同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区域划分,从空间大小、区域之间的距离综合进行考量,合理布置区域环境,每个区域都应有不同的特点。比如,阅读区、表演区、生活区,根据不同的功能划分,教师应协调好这几个区域的噪音相互影响,使幼儿能专心在某一区域中活动,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要。
(二)心理环境因素
教师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应注意语言与行为对幼儿心理的影响作用,尽量采用柔和的声音对幼儿加以引导,为幼儿创设温馨、舒适、愉悦、放松的活动环境。教师应创设积极的语言环境,认真倾听幼儿说话,尽可能对幼儿所表达的内容做出反应,不打断幼儿说话,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当有幼儿完成作品时,教师应对其进行表扬与肯定,让幼儿觉得自己有价值,使其在具有安全感的环境中成长。
四、材料选取遵循科学性原则
首先,教师所准备的材料应尽可能地丰富,在不同区域中应提供不同的材料,材料准备中,教师应遵循幼儿喜欢模仿同伴,与同伴共同进行活动的特性,在同一区域中同种类的材料应足够满足多个幼儿的需求。其次,教师在材料大小、外观、结构选取上,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材料不同的使用方向,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选择能吸引幼儿且安全的材料[2]。最后,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受自身身体发展因素限制,将材料放置在便于幼儿拿取的区域,应从安全角度考虑,该地点是否能稳定放置材料。
五、合理评估幼儿发展水平
教师应适当地对幼儿的发展进行评估,并合理解释评估结果,利用评估结果获取幼儿发展中有价值的信息,并持续跟进评估幼儿接下来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从中得到幼儿在某一区域活动中具备的发展前景,明确教学目标,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使幼儿能取长补短,从而在各个区域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促进幼儿主动性、创造性、社会性、操作性发展的重要教育模式,为幼儿学习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也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因材施教。为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展,还需社会各方面以及教师不断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幼儿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楠.幼儿园区域活动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2]梁爽.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家具设计与配置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