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证研究

2021-09-10 04:54何保昌胡志坚陈法刘凤琼瞿书铭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2期
关键词:科研创新能力本科生导师制预防医学

何保昌 胡志坚 陈法 刘凤琼 瞿书铭

[摘 要] 科研创新能力是卓越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提升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在提升自身科研水平的前提下,对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统一界定,并对科研过程进行流程分析,找出影响因素,为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奠定系统性基础。学院以课程学习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学院青蓝计划、本科生毕业实习为载体的培养模式,有助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 预防医学;科研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本科生导师制

[基金项目] 2017年度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FBJG20170064);2017年度福建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17003)

[作者简介] 何保昌(1978—),男,河南滑县人,医学博士,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瞿书铭(1976—),男,河南鄢陵人,硕士,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系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健康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2-0181-04    [收稿日期] 2021-01-14

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病负担日益加重,伤害与职业危害、营养不良与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问题依然严峻。目前疫情等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不断涌现,公共卫生事业面临巨大挑战,也对预防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我校在2019年对预防医学本科生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提出了“以推动健康中国为目标,以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群健康为己任,培养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现代公共卫生检测技术及方法,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发展潜能,能胜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卫生保健、健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等公共卫生相关领域的工作,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促进人群健康的卓越应用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门人才”。为提高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我院提出以课程学习为基础,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学院青蓝计划、本科生毕业论文实习为载体的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015年校级1项、省级6项、国家级5项,2020年升至校级22项、省级3项、國家级3项;学院青蓝计划从2019年开始,21名指导教师带教,40名学生参与;2015—2019年获得60余项省级以上奖励,指导学生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知识与技能大赛决赛中荣获三等奖等。为了进一步改进相关工作,有必要对目前的工作及存在的不足进行认真梳理,以期能系统性提升我院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一、我校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对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未进行统一界定并达成共识

美国本科生科研理事会认为:“本科生科研是指由本科生进行的探究或调查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对学科的发展做出原创性的、理智的或创造性的贡献。”[1]科研按照目的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三大类型,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科研工作的流程一般认为由阅读文献、进行文献综述、科研选题、制订研究计划、申请经费、课题实施、资料分析、撰写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结题等组成。为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高校设置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研究项目,研究经费充足。什么是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如何界定和评价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目前在我院未进行深入研究,各位青蓝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实习等的指导教师尚未形成共识,导致培养工作的局部化、碎片化,不能系统地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如有的预防医学大学生创新项目做的是指导教师课题的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进行文献综合和选题的训练[2]。

(二)预防医学本科生课程设置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矛盾

从事科研工作需要培养扎实、牢固的信息能力,信息是主线,是纽带,贯穿了整个科研过程。信息能力直接影响到科研选题、研究方法选用、研究过程中各方面的沟通协调,是科研创新过程中的核心能力或重要基础能力。预防医学专业未开设“医学信息学”,与科研工作相关的信息检索课安排在第8学期。由于缺乏医学信息学的基础知识,学生不能从信息论的角度完整看待科研过程,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学到的多是具体事务的处理,不能较好把握科研工作的共性,一旦独立开展项目就心中发虚。预防医学的科研工作中,社会调查是重要内容,社会调查能力也是基础能力之一。目前,我院尚未开设社会调查方法的专门课程,指导教师在青蓝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带教过程中补授社会调查方法、问卷设计等知识,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一定数量的学生对科研产生恐惧、畏难情绪,从而直接或间接退出研究项目。科研的基础课程设置缺乏或不足,会直接影响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经常会造成高投入而低效益结果的出现[3]。

(三)本科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科研创新过程训练的系统性矛盾

我校预防医学本科生通识课程19门、57学分,专业基础与专业课39门、72学分,8门专业选修课、9.5分,总计64门课程,共138.5学分,不包括学生任意挑选的选修课。另外,在三年级下学期安排了基地实习,第9学期学习10个星期的课程后进入毕业论文实习阶段。平均下来,他们每学期至少8门课程、17.3学分,课程比较多,学习压力大。大一、大二年级时所学的知识还不足以开展科研活动,三年级下学期需要实习,真正适合开展科研活动的只有四年级两个学期。科研活动只能安排在平时课程学习时间之外或假期进行,而科研活动过程对学生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时间、连续不断地完成,因此形成本科生时间的有限性与科研创新过程训练的系统性之间的矛盾。部分不能做到学有余力的学生既参与科研工作,同时又要参加学校众多的其他活动,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投入科研工作,所参与的项目也经常虎头蛇尾,增加了指导教师的烦恼和工作量,严重影响教师指导大创项目的积极性[4]。

猜你喜欢
科研创新能力本科生导师制预防医学
高职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统计学案例设计初探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方案设计与路径依赖
《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创新
浅谈如何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学业导师支持型领导行为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基于多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MOOC优质教学资源在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应用初探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