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积累、审美鉴赏与创造。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语言的建构必须有以下两方面的要素:一个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越丰富,语言建构能力越强;另一个是语言建构的经验和语言运用的经验。
关键词:语言经验;语文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7-0022-02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抓好语言材料和语言运用经验的积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形成语感,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本文结合统编教材二年级教材谈谈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积累语言经验、提升语文素养。
一、主动积累——丰富语言材料
(一)因材施教,个性积累
我们用的教材选用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为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提供了范本。每篇课文除了规定的词语外,值得积累的还有很多,如二年级上册的《日月潭》这一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是“台湾”“茂盛”“中央”“小岛”“童话”“客人”等,这些词语较为常见,文中还有很多比它们更有积累价值的词句,如“群山环绕”“蒙蒙细雨”“名胜古迹”“山清水秀”“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等。对于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和积累。另外,每位学生原来的词汇量存在差异,所以对学生个体而言,一篇课文中可以积累的词语不一样,有的学生值得积累的不多,有的学生值得积累的很多。所以摘录的词语教师最好不要统一,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找,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中有积累价值的词句,然后抄下来,加深印象,这就是因材施教,是最人性化的教学词语的方法。这样做的价值不仅在多积累几个词,让学生的语言仓库丰实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即阅读文章要主动积累、储存文章中有价值、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多读多背,培养语感
多读多背是丰富语言材料的重要方法[1]。如果仅仅是理解课文内容,那么读一遍两遍就够了,甚至不用朗读,默读效果更好;如果是要输入课文语言,要形成语感,就要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如此才能把课文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语言。除了让学生背课内的课文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背一些古诗、童谣、诗歌等美文,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规范表达,形成语感,以提升其表达能力,进而提升其语文素养。为什么很多学生读了很多书却还是写不出好作文?主要是因为他们阅读时关注的只是故事情节或是文本的信息,没有有意识地进行语言材料的积累。
二、品词析句——感受语言秘妙
除了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彩,引导学生深入语言内部去体会作者这样用词造句好在哪里,让学生通过课文中鲜活的语言运用实例,积累丰富的语言运用的经验。
(一)品字词之生动
例如,在教学《祖先的摇篮》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体会如何用好词;先让学生画出祖先在这里做了哪些事情——摘野果、掏雀蛋、逗小松鼠、采蔷薇、捉蜻蜓、逮蝈蝈,然后把这些游戏板书在黑板上,接下来让学生去辨析这些动词怎么用,如问学生“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捉”,引导学生发现“捉”也可以用,但是和前面的“捉蜻蜓”重复了,用词要错开来,要有变化。用词有变化,这是一个层次。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去体会动词如何运用才更准确,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掏鸟蛋”如果改成“拿鸟蛋”可以吗?通过比较学生发现,鸟窝的口既小,且容易被破坏,需小心翼翼地拿,所以用“掏”字更准确。学生明白了运用动词不但要有变化,更应考虑的是运用准确。
在教学中,如果只要求学生把动词画出来,学生只是认识“动词”,这并不是教学的目的。而从如何运用动词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认识怎么用好动词,这才是教学动词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二)赏表达之妙处
课文《我是一只小虫子》中的语言表达有:“早上醒来,我在摇摇晃晃的草叶上伸懒腰,用一颗露珠把脸洗干净,把细长的触须擦得亮亮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小虫子做的事情,接着引导学生模仿小虫子做做这些动作,在学生有了一些体验后可以让学生谈谈感受,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是把小虫子当作人来写的,显得它很可愛;“伸懒腰”“用露珠洗脸”“把细长的触须擦亮”这些词句写得幽默、俏皮、富有趣味,这样写能让我们感受到“当一只虫子还真不错”。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经验,不是仅教授学生动作描写、拟人、比喻这些概念性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去感受语言遣词造句的精彩之处。吴忠豪教授曾呼吁教师:语文教师备课必须改换思路,从词语怎么用、句子怎么写、句子怎么组织,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去钻研去发现作者遣词造句方面的经验。
三、活学活用——实践语言建构
学习语言经验的最终目标是运用,积累语言表达经验最有效的办法也是运用。理解了不会用,其实不是真正理解,会运用了才是真正理解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仅带着学生品味课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精彩,还应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建构运用,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基于文本,有效仿写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黄山奇石》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读句子,用上“好像”“真像”选一幅图写一写。学生是这样写的:“那石头真像一只孔雀站在山上。”“那巨石真像一位采药的老人。”虽然学生写的句子意思完整,想象合理,但仔细看来,学生语言和课文语言有很大差异。这时,教师应抓住课文文本资源和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指导:先将学生写的这几句话与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课文运用了“坐、指、伸”等丰富的动词把句子写得生动有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修改,看谁能把这些句子写得更具体,更生动,读起来语感更好,水平更高。修改后,学生写的句子是:“那巨石真像一只骄傲的孔雀漫步在美丽的森林中,它抬着头,挺着胸,多么悠闲自在。”“它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采药人,背着大大的箩筐站在峭壁边小心翼翼地采药。”经过前后对比发现,学生的语言质量有了很明显的提升。统编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小练笔,为学生积累语言经验提供了载体。这些小练笔应该怎么指导?我们的认识不能只是停留在“让孩子多一次动笔的机会”这一点上,而是应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仿写,从而让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掌握知识。
(二)依托文本,重新建构
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这篇课文后的小练笔为: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试着仿照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把想画的内容用几句话写下来。在学生练笔前,教师应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语言表达上,让学生画出课文中精彩的词句,如“葱郁的森林”“结”“苹果般的太阳”,引导学生尝试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来表达,“如果是写月亮,课文中哪些词句是可以用的呢?”在此引导下,学生写出这样的句子:“在葱郁的森林里,小鸟们手拉手,请蝴蝶留下身影。高高的山峰上,结一个玉盘般的月亮,又大又亮!”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除了“葱郁的森林”还可以怎么写?学生回答“蔚蓝的天空”“广阔的田野”……教师继續追问:除了“结”还可以写什么?“悬”“挂”“升起”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从学生口中蹦出。通过修改完善,学生写出来的句子内容多样且水平更高了。最后教师让学生再拓展到写其他景物。
结 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帮助学生积累课文的语言经验,然后领着学生去实践、去模仿、去建构运用,让学生通过语言建构的实践把课文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才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王慈芸.核心素养下增强语言实践能力的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0(02):29-30.
作者简介:王宝专(1976.9-),女,福建晋江人,大专学历,一级教师,2002年荣获福建省泉州市“骨干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