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运算素养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须养成的一项基本素养,是有效学习数学、参与社会生活的保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探索多样的教学策略,并着力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以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运算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7-0067-02
引 言
数的运算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基础。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机械运算的过程中,小学生容易感知不到位、理解不透彻,导致数学运算效果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运算认知、夯实运算基础、发展运算能力、建构运算素养。为了实现这一要求,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引导学生理解运算对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把握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迁移生活经验,分析生活现象,理解数学内容,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切身感知、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提升数学学习效果。从要求中可以看出,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归途。数学运算作为数学教学的一部分,同样需要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中的运算以情境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通过体验运算场景,感知到运算的现实意义,从而形成对运算对象的深刻理解,为发展学生运算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1]。
以“小数乘整数”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笔者先为学生设计了前置性学习任务,要求他们和家长一起到超市购物,并将购物小票拿到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共享。贡献生活资源,其实就是在创设生活情境。多种多样的生活小票将学生带入了生活场景中,调动了他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在学生体验生活场景的过程中,笔者随意选取几名学生的超市小票,然后向他们提出问题:一个面包是3.5元,这个学生买了5个,花了多少钱呢?要如何计算呢?如此问题的提出,驱动学生发散思维,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给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先计算5个3元,再计算5个0.5元,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也可以先计算5个4元,再计算5个0.5元,两个结果相减……在給出了各自方法之后,笔者继续提问:可不可以直接进行乘法计算呢?要如何进行小数和整数的乘法计算呢?顺其自然地将新知内容展现出来,同时使学生从生活中走进课堂,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为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算理、提升运算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掌握运算法则
运算法则是学生进行数学运算的基础,也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尽管教材中给出的数学运算法则是统一的,但是小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的影响,对运算法则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在应用计算时,展现的算法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组织小学数学运算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以学生个性差异为基础,引导他们展现不同的计算方法,从而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为发展学生运算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2]。
以“9加几”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出示加法算式“9+4=?”,之后提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要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呢?受到个性差异的影响,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有的学生使用数数的方式进行计算;有的学生从4个中拿出1个,放到9个中,得到10个,再加上剩下的3个,就是13。在学生给出不同的方法之后,笔者继续引导他们分析哪一种方法较为简单并说明其原因。在交流之后,大部分学生觉得“凑十法”较为简单。立足学生探究到的内容,笔者顺其自然地将“凑十法”展现出来,应用移动小木棒的方式,让学生切身经历“凑十法”,并加深对其的认知和理解。在学生掌握了“凑十法”之后,笔者展现出了相关的计算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再次感知“凑十法”的便利,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算理,同时锻炼学生运算能力,以促进其运算素养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探究运算思路
运算思路是学生有效运算的保证。当掌握了运算思路后,学生可以明确运算方向,自主地进行运算,且运算水平也将得到大大的提升。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还要驱动他们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推及数学运算教学,其实就是引导学生探究运算思路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探究运算思路[3]。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道乘法计算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初,笔者先在黑板上向学生展示了一道乘法计算题“( )×11=( )”,并要求学生确定两位数的因数,然后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题。在他们给出了计算题之后,笔者快速地说出答案。在与学生的交锋中,不少学生提出疑问:老师给的答案是否正确?于是,笔者让学生列竖式验算,在一一验证之后,笔者让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积是如何获得的,积与第一个因数的两个数字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如此计算有何规律。在仔细观察后,学生终于发现:“积的百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和第一个乘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同,积的十位上的数字是第一个乘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的和”,还有学生总结说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的好方法,朗朗上口,简单易记。
紧接着,笔者继续在黑板上写出算式:98×11=?57×11=?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发现中间数相加超过十,通过竖式计算,进一步明白了还要满十进一。在经历一次次探究之后,学生得出新的结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满十进一。”这样一来,学生不仅通过切身的体验,厘清了数学运算思路,还进一步拓展了知识,掌握了数学运算规律,从而提升了数学运算能力。
四、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结构
发展运算素养是以完善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的,受教材编排特点的影响,小学数学中的计算内容分散在各个年级,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往往无法使学生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4]。
尽管数学知识分散,但是不少知识点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迁移知识、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在组织小学数学运算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打通前后知识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前后知识形成体系,借此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为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一开始在学生学习整数加减法时,要求数位对齐,学习小数加减法后,又要求小数点对齐;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又要求先通分等,这些要求本质上都是只有相同单位才能直接加减。在理解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整数、小数和异分母分數的加减法,在本质上有什么共同点?通过点拨,学生终于明白:整数加减法中强调个位和个位、十位和十位对齐等,小数加减法中强调十分位和十分位对齐等,现在异分母加减法强调先通分再加减,这些归根结底就是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把零散的、看似无序的知识串联起来,构建了知识网络,加深了理解,发展了运算素养。
结 语
总而言之,数学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运算素养的关键内容。教师要应用多样的策略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运算对象,使学生在掌握运算法则、厘清运算思路的同时,建构知识网络,从而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运算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运算水平,为其运算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谢晶晶.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提升[J].基础教育论坛,2018(34):25-26.
杨俊.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算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8(33):41-42.
方杨.兵法与剑法: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在运算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8):105.
王燕.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运算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1(02):32.
作者简介:范海荣(1973.1-),男,江苏启东人,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