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路径,也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关键所在。进入新发展阶段,中职融合教学既尊重教育规律,又观照职业发展规律,使产教融合在课堂教学这一微观层面真正落地。实践中,中职融合教学以知能并重、校企协同、多元共生为内核,以教学目标、内容、情境、过程和评价等“五维”融合为表征,构建起基于解决综合性生产任务的教学新生态,促进了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融合教学;产教融合;提质培优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1-0029-06
【作者简介】姜汉荣,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州分院、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通,226300)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管理与教育教学改革。
当前,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的新阶段,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双向赋能的根本诉求,也是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基本路径。立足课堂,探索基于产教深度对接的“融合教学”是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通州中专)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的实践探索,是中职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一、中职教育开展融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中职教学改革需要深化产教融合
现代职业教育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指引着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對接。产教融合的最终落脚点在课堂,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课堂教学。因此,中职教学要基于校企充分合作,从专业设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角度体现企业用人需求,才是有效的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中职教学改革需要兼顾就业与生涯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是学生走进职场、实现就业的钥匙;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和能力,这是学生继续学习、适应社会、实现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教学改革必须要兼顾好这两个方面,从教育的最终目标来看,后者则更为重要。
(三)中职教学改革需要改变课堂教学生态
长期以来,中职课堂一直存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不高、参与不充分、效率低下等问题。教师往往一厢情愿地灌输知识,强化技能训练,而学生却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明显不足。有的教师甚至感到上课是一件痛苦的事,职业倦怠日趋显现。“如何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诉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多样化教育服务,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内部挑战。” [1]旧有的课堂生态亟须变革,要通过教学改革来促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激情,产生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催生学生的学习自主、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二、中职融合教学的内涵分析
(一)“融合”的哲理释义
融合,《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百度汉语”的解释之一为“调和,和洽”。归结起来,大抵是指相互关联的事物在共同的目标统摄下产生一个新的更具生命力的有机体。从根本上来说,“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联系”观点的当代表达,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实践中,“融合”之于职业教育,既指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比如产业与职业教育的耦合与相辅相成;也包括自身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融会贯通,比如横向上的专业融合、普职融通以及纵向上的学历贯通。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义和应然路径。[2]
(二)中职融合教学的概念理解
中职融合教学,就是以情境学习理论等为指导,以中职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知能并重、校企协同、多元共生为内核,以教学目标、内容、情境、过程和评价等融合为表征,优化学习路径,综合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师生交互活动。通过跨界共生,形成“小课堂、大世界,小课堂、大文明”的中职教学新生态。
在内核上,中职融合教学以知能并重为出发点,既观照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也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以校企协同为立足点,遵循学习规律,把设计、生产与服务的工作流程转换为作品的教学过程,多方协同育人;以多元共生为归宿,通过教学要素融合,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等共生共长、全面发展。
在表征上,中职融合教学以师生团队、课程及资源、方法与技术等为支持,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实现“五维”融合:学校育人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的目标融合,学校学科知识、技能与实际生产任务的内容融合,学校教学环境与生产场景的情境融合,学校学科思维导向的教学过程与设计、生产、服务的工作过程的过程融合,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与生产标准、质量控制的评价融合。
在操作上,中职融合教学基于学习与生产的同一场域,围绕解决综合性问题,主要设置专业体验、资源开发、作品设计、生产实操、评价反馈等学习环节,通过小组协作、探究与分享,促进培养职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其中,专业体验与资源开发环节目前主要由不同科目的任课教师与学生一起发掘具有代表性的本地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研究文化创意,提取文化元素,确定与作品用途、审美情趣相一致的表现形式;作品设计与生产实操环节则是把师生创意转化为现实,重点在于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转换与融合;评价反馈环节既是作品质量得以再提升的条件,也是学生发现成长的重要环节。
(三)中职融合教学的理论背景
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职融合教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具体实践,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课堂”这一微观层面的落实与体现。融合教学重点关注学生学习与社会生产的联系,从企业中选择真实产品作为课堂学习的载体,学生专业成长的过程与其适应社会生产的过程相统一。二是情境学习理论。中职融合教学围绕综合性生产任务创设学习情境,实现做中学、做中教,“职场”和“学场”融合,提高学生学习或生产的职业认同感,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三是社会建构理论。中职融合教学把产品生产作为沟通与协调的纽带,突出各行动主体在利益与行动上的“融合”,提炼不同场景的典型要素融合于课堂之上,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三、中职融合教学的实践应用
(一)任务筛选
在中职融合教学中,作为教学项目的综合性生产任务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一般按照“调研—分析—确定—论证”的程序进行。首先,中职学校在区域范围内广泛调研综合性生产任务;其次,了解和分析综合性生产任务及其反映的技术水平;再次,根据不同教学要求,初步确定载体对象;最后,组织专家论证,确定中职融合教学项目。
在综合性生产任务的筛选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地域范围。在融合教学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人员需要围绕产品进行持续、多频率的沟通与交流。选择本区域范围内合作企业的综合性生产任务可以尽可能避免交通不便、沟通不畅等阻碍课堂教学进程的因素。二是技术技能水平。中职学生学习的技术技能往往是该行业最为基本的内容,因而中职融合教学完成综合性生产任务所需要掌握的技术技能应具有基础性特征。进入课堂教学的综合性生产任务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应用一定的先进技术技能来解决问题,具有技术创新价值。
(二)任务解构
综合性生产任务进入课堂后需要通过“二分解一整合”的方法分解为若干个指向生产的学习任务。第一次分解就是根据产品的零部件组成、生产工艺流程或面向不同服务类型等维度将产品转化为多个学习模块,再次分解是让学习模块按照产品的生产要求形成若干个承载适量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任务,并把产品生产的职业岗位标准整合到学习任务中。任务解构需要经过多方商讨、论证,其合理性、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融合教学质量的高低。如下页表1所示,任务解构后组织形式不尽相同,参与的教师团队根据需要各有侧重与分工。[3]
(三)任务驱动
开发学习资源。当产品解构为系列学习任务后,教师团队各因专业特长,分工合作,开发相关工作手册、活页教材等资源,为服务学生学习做准备。同时适当挖掘和融入人文、思政、安全、经营、管理等内容,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帮助学生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人。
确定学习方案。学习方案是学习的进程表。中职融合教学坚持学生中心,学生分析学习情境中各种因素、条件、资源,在教学融合团队的指导下,自主组建学习小组,自主设计学习路径,设计、调整、确定个性化的小组学习生产方案。
监控学习过程。在中职融合教学中,学生小组的学习生产方案各有不同,学习进度与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教师可以参照产品生产的质量监控体系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问题和特点,通过信息化技术和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适时的学习支持。
(四)增值评价
以产品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是中职学生学习的输出环节,是融合教学的重要节点。展示不是终点,展示过程中多元评价主体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形成反馈意见,供学生进一步调整、优化设计与生产。学生回顾产品生产,追问“做了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进行自我增值评价;多元主体在汇报中了解学生收获,分析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通过质疑、沟通、展望,判断学生学习深度,实现他人增值评价。
(五)学习支持
组建融合教学团队。中职融合教学围绕产品生产涉及不同的专业、行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需要企业技术骨干、不同专业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等共同参与,需要跨专业、跨行业、跨学科组建教师团队,交互指导,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师的特长和价值,服务学生生产性学习。
开发融合教材。综合性生产任务是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的过程,需要依据专业课程标准,按产品工作过程,坚持学生中心,做中学、做中教,编写活页式、工作手冊式新型教材,开发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资源和平台,支持学生学习。
创新融合教法。在中职融合教学中,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合作探究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生产中合作、在生产中交流、在交流中分享、在分享中提高是学习的常态。为适应学生学习的变化,教师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科学组建共学互研学习小组,合理安排伴学、共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拓展课堂时空,为学生即时学习提供支持,让学生时时可学、处处皆学。
四、中职融合教学的效用及展望
课堂,是师生最基本的对话场所,是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主要的教育语境。中职融合教学关注课堂要素的良性互动,在产教融合的宏观叙事中寻求解决教与学微观问题的办法。
一是对准岗位,解决了学校育人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节”问题。中职融合教学在目标设定上强调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机统一,把学生个人专业成长、生涯发展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联系起来,通过师生专业体验与循环研学活动,增加感性认知,进而自觉耦合发展目标,增强职业感知力和胜任力。
二是对应任务,解决了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任务的“脱实”问题。中职融合教学对应企业真实生产任务,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解构企业岗位能力,把合作企业中的典型产品或生产任务转换为学习项目与内容,以“零存整取”的建构方式完成综合性学习与生产实践。同时鼓励探究式学习,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与经验,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学习创新。
三是对比现场,解决了学校学习场景与企业生产场景的“脱嵌”问题。中职融合教学着力创设生产式教学场景,根据生产要求,在校内系统提炼“学场”和“职场”要素,实现“双场合一”融合教学;在校外则建立车间课堂,企业生产线上直接入岗,以准员工的身份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四是对接标准,解决了学校课堂评价与企业生产标准的“脱真”问题。中职融合教学对接企业评价标准,制定兼顾学业质量与职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产品质量标准评价学生学习的信度,用企业质量监控评价学生学习的效度,用产品或服务创新评价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变革评价方法,根据学生学习起点、思维方式的差异采用增值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成长的获得感。
五是对照需求,解决了学校教学支持与学习、生产实际需要的“脱钩”问题。中职融合教学基于“三教”改革,完善教学支持体系,跨行业、跨专业、跨学科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发挥企业技术骨干、专业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的专长,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与生产任务;开发新型融合教材,围绕解决综合性生产问题,按照工作过程,融合多学科内容编写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型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包;创新课堂融合教法,建立共学互研学习小组,拓展线上、线下教学时空,为学生即时学习提供支持,并在协作、探究中分享学习成果。
通过中职融合教学改革,我们初步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的统一,学生就业质量高,本地就业率、对口就业率、一次性就业稳定率逐年提升。目前,学校已出版专著《课程支持:职业学校中的智慧学习》,《基于跨界融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与合作关系思考》等多篇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省内外多所兄弟学校前来观摩、交流、学习,理论创新与实践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
目前,中职融合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摸索阶段,其跨界、融合的内在机理还有待深入探究,在项目的选择、教师团队管理、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理性研究与实践。
一是在自洽中完善理论体系。中职融合教学理论来源于辩证唯物主义、情境学习和建构主义等多个经典理论,与“双场合一”教学模式改革一脉相承,具备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根基。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主张或模式,必须进一步对内涵意蕴与实践旨归加以提炼、完善,从而形成逻辑自洽而又相对完整的理论架构与体系。
二是在自觉中推动“三教”改革。“产教融合与‘三教改革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产教融合为‘三教改革提供动力的同时,‘三教改革也使产教融合的上位设计得以真正落地。”[4]中职融合教学改革以人才培养高质量为目标,呼应“三教”改革的核心主张,推动解决教学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教师教学团队的组建与管理,会深刻影响到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方向、新格局;教材的编制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会要求提高教材和课程资源的适应性;等等。
三是在自信中促进全面发展。首先是促进傳承的文化自信。中职融合教学中资源开发环节对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地方优秀的、标志性的各类文化,凸显对文化的继承,培养文化自信。其次是促进自我效能的学习自信。中职融合教学以对结果的一种预设作为学习的逻辑起点,内隐着对学生积极的学习预期,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比较强,容易产生学习自觉与积极期待,往往充满学习自信。再次是促进全面发展的职业自信。中职融合教学以解决综合性问题、完成综合性生产任务为目标,学生一旦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就可以胜任相应生产岗位,进而在职业生涯中获得发展先机,促进形成职业自信。
【参考文献】
[1]任占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现实意义、实践方略和效验表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3):5-9.
[2]姜大源.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骨干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5-8.
[3]姜进梅.基于跨界融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与合作关系思考——兼谈《“南通蓝”设计与制作》项目的教学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4):43-47.
[4]曹荣.课程融合:推进中职学校“三教”改革的实践探究——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J].江苏教育研究,2020(33):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