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项目课程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提倡做中学,契合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为提高项目课程的效能,从目标达成、内容需求、条件支撑、资源建设等视角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并以项目课程“通信与控制系统集成与维护技术”为例,通过评价增强职业教育课程的适应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关键词】项目课程;评价;有效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1-0012-06
【作者简介】刘英霞,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济南,250103)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评价。
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1]项目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一环,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对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成为课程改革中的凸显问题。[2]《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并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使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多元化,对项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课程评价模式改革,并通过评价切实提高项目课程的建设成效。
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目前项目课程的建设还存在着如下问题:目标定位偏低,学生在就业岗位缺乏竞争力;[3]项目课程中的原理知识系统性不强,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项目课程建设过程中企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设计的项目和任务脱离实际工作岗位;等等。项目课程的改革应以评价为突破口,以评促改,推动课程积极对接职业标准;基于工学结合,完成课程内容序化和资源开发;基于分工协作,创新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基于学习者为中心,完善课程学习成效评价。
一、当前项目课程的评价困境
评价课程要坚持科学的价值导向,即以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成效为目标。评价不是为了表现和竞争,而是为了促进课程的自我发展和改进。
(一)缺少成熟的项目课程评价理念
对项目课程进行评价是为了通过评价促进课程建设、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结合项目课程的特点,评价要注重通过对课程开发全过程的反思实现质量控制。目前对项目课程的评价缺少必需的理论研究,没有形成成熟的评价理念,导致部分教师对项目课程评价认识不足,将课程评价等同于教学评价。还存在重建设轻评价现象,热衷于开发项目课程,而对开发的质量缺少客观评价,导致项目课程建设重复无序,降低了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整体效能。
(二)缺失项目课程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阐明的是“依据什么评”的问题,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是进行课程评价的关键要素。目前对职业院校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学校办学质量和专业(群)建设质量上,为此制定了详尽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课程只是作为专业建设的一个点来进行评价,没有统一的评价要求,因而容易造成对项目課程的评价出现概念化、空心化、表面化的问题,忽视其实质上的效度,不利于学生通过完成教学项目获得整体发展。
(三)尚未形成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
目前对项目课程的评价多采用第三方问卷调查或专家打分的形式,是目标导向,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缺少对项目课程建设、实施过程的评价,忽视对职业工作过程的完整把握。同时,对项目课程的评价缺少课程开发者和企业专家的直接参与,尚未形成多个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的机制,对评价反馈信息不够重视,不能体现项目课程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彰显学校特色等方面的贡献。
二、深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项目课程评价改革
泰勒在“八年研究”期间提出了课程评价的概念,他认为,开发任何课程都必须回答好四个基本问题,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体验、组织教育体验、评价教育体验。课程评价实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发展性课程评价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坚持通过评价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理念,解决了项目课程评价理念的问题;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构成评价主体,共同构思、沟通、协商评价标准,解决了项目课程评价标准的问题;确定学生的发展目标和课程实施计划,再收集、分析、整理学生发展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价信息,对照发展目标做出价值判断,经过反思,确定下一周期的发展目标,设计新的发展计划并实施,解决了项目课程评价机制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阶段项目课程评价的瓶颈。
因此,深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项目课程评价改革,其内涵可以理解为四个层面:一是评价课程开发的项目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真实职业岗位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并贯穿整个课程内容,使学生在职场化情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获得知识和技能,提升职业能力。二是评价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索,创设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丰富的参与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评价课程的教学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关系由教师主体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四是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实施发展性评价和反馈机制,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发展进步,督促有效学习的发生。
依照泰勒原理和发展性评价的理念,结合项目课程的建设实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项目课程评价从多维化视角,侧重评价课程建设全过程关键要素的有效度。因此,可以将上述四个层面的内涵分解为目标达成、内容需求、条件支撑、资源建设、教学实施等维度,并针对每个维度制定具体评价标准,使项目课程评价落地落实,切实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
三、项目课程有效评价的四个维度
现有文献对项目课程教学实施的评价研究较多,在项目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学生学习成效评价等方面有大量成果。本文主要聚焦于项目课程评价的目标达成有效度、内容需求有效度、条件支撑有效度、资源建设有效度,侧重于对项目课程本身的评价。
(一)项目课程评价的目标达成有效度
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要以提高适应性为旨归。项目课程对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评价要在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同时,关注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教学目标达成有效度。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常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教学目标服务的对象是学习者,因此,评价项目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度一是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知识目标侧重于习得实用的经验和策略;二是评估能力目标中要包含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三是评估素质目标中包括良好的身心素养、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学习目标达成有效度。
学习目标应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与成长发展规律。对项目课程学习目标有效度的评价,一是评估学习目标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主线,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二是评估学习者能否在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利用资源和工具“学会”,而不是教师通过课程“教会”;三是评估学习目标的制定能否围绕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创设符合学习者个性化特质的学习任务。
以项目课程“通信与控制系统集成与维护技术”(以下简称“技术”)为例,该课程以高速铁路的数据通信与智能控制技术为行业背景,以通信与控制系统(高铁)集成维护技能大赛操作平台为载体,共设计了轨道继电器安装与检测、通信网络配置与调试、高铁进出站控制设计与实现、高铁室内温度显示与控制实现、区间行驶模式下的通信与控制实现、高铁列车运行通信与控制实现等6个学习项目。评价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有效度时,由课程专家、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学生共同组成评价主体,根据评价标准分项目给出等级评价结果(见下页表1)。
(二)项目课程评价的内容需求有效度
项目课程以典型产品(技术服务等)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满足职业岗位需求,同時关注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大目标下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教育的本质属性问题。[4]
1.项目设计有效度。
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是项目课程建设的重要前提,要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按照胜任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设计课程的项目和学习内容。评价项目设计的有效度一是评估项目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按照能力递进规律设计;二是评估项目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建立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之上,并体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融合,实现产业技术进步的驱动;三是评估项目对接1+X证书制度,将课程项目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融合,实现课证融通。
2.内容结构有效度。
课程内容的结构序化是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是项目课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评价项目课程内容结构和有效度一是评估课程内容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按照岗位需求、行业技术规范和职业资格标准完成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序化;二是评估课程内容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根据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来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三是评估课程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依据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见表2)。
(三)项目课程评价的条件支撑有效度
支撑条件主要包括教师团队、实训条件等内容,是提升项目课程效能的重要保障。
1.教师团队有效度。
项目课程要使教学内容契合岗位需求,必须有企业专家全程深度参与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但是课程开发的核心仍然是教师。评价项目课程教师团队的有效度一是评估教师团队的数量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包括团队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企业经历情况等;二是评估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学生完成技能操作的整体把握能力达到教学要求;三是评估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项目课程的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等达到教学要求。
2.实训条件有效度。
实训条件建设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持续更新并推进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在职业院校落地实施。评估实训条件的有效度一是考查实践教学设备是否达标,即生均设备值满足要求,设备数量能保证实践教学的常态化进行等;二是评估实训设备的类型、配置等与课程要求匹配,并保证设备及时对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三是评估课程实训场所融入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现与专业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
(四)项目课程评价的资源建设有效度
互联网及各种新技术、新媒体的使用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认知工具与智能化的支撑环境,使个性化学习和定制化学习成为可能,同时也对项目课程的资源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1.数字资源有效度。
数字资源成为提高项目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载体。评价项目课程资源的有效度一是评估课程资源对接行业企业,由校企协同开发,建立符合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的教学案例库,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二是评估项目课程资源实现能学辅教,满足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等多元使用者的需求,能够通过自主使用课程平台的资源实现系统化、个性化学习;三是评估项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时时处处可用,学习、组课方便,使用院校、行业企业、社会学习者共同维护,促进优质资源的集聚、推广与应用。
2.立体化教材有效度。
作为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途径,教材不仅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变革更新的新要求,更要为学生的高水平发展和高质量就业打牢基础。评价项目课程教材的有效度一是要评估教材对接企业主流生产技术,融入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动态更新调整;二是评估教材以数字化资源呈现形式为主体,能满足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需要,能帮助学生在虚实融合的育人空间中完成学习,在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更好更快地发展;三是评估教材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学习行为特征,满足学生开展项目学习、案例学习、模块化学习等不同学习方式的要求。
“技术”课程团队开发了《通信与控制系统集成与维护技术》项目化教材,按照在线开放课程的要求,由教师和企业专家协作,建设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立体化资源,包括电子教案、学习指南、习题库、试卷库、行业企业案例库、技能大赛案例库、教学评价方案、学习图片、学习视频、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等教学资源,满足能学辅教的需要。
四、对项目课程评价改革的延伸思考
虽然我们对项目课程建设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也开发了大量的项目课程,但是在我国经济开始新的发展格局大背景下,项目课程是否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还有待深入探讨,评价的目标、主线、反馈等还须与时俱进,进一步优化。
(一)落实提高学习成效的评价目标
项目课程的评价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发展性评价理念,以提高学习成效为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评价课程为不同来源的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学习项目和任务,学生通过游戏化学习、探究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方式达到学习目标。同时,突出评价课程实现做中学、做中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培养通用能力和專业技术技能,促进职业技能形成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潜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二)抓住深化校企合作的评价主线
项目课程改革的首要条件就是校企深度开展合作,共同完成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对校企合作有效度的评价不能局限于是否有企业专家参与,是否有共同建设的实训基地,而应注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使校企关系从合作走向共生。要注重评估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否引入企业的最新元素,学生通过工作任务完成的典型产品(技术服务等)是否体现企业先进理念和技术;评估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设备的升级改造等是否有企业主动参与,企业的生产设备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贡献度等;评估企业是否成为学生课程学习成效的重要评价主体,是否能根据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岗位任职标准等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学生的作品、学生的素质等进行评价,并给出改进的建议。
(三)完善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
评价结果的反馈信息在项目课程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完善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实现评价能够发挥的调节作用,有利于课程团队根据课程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课程在项目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的问题,诊断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及时调整建设与教学行为,达到提高课程效能的目标。
随着“三教”改革逐渐深入,项目课程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多个维度对项目课程的效能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提升课程质量,提高学习成效,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的课堂革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的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5.
[2]普荃.建立多元化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思考与实践——以“工程测量”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1):129-132.
[3]王鲁艺,赵蒙成.“四新”背景下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反思与未来进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26-31,52.
[4]石伟平,姜大源,徐国庆,等.课改论道[J].江苏教育,2009(1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