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在现代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习文言文可使学生学到我國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和飞速发展,许多一直延续和传承的历史传统发生了变化,甚至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尤其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对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形成了极大的冲击。文言文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年代久远,晦涩难懂,在学习上难免有畏难和抵触情绪,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文言文活起来,取得学习实效。
一、巧妙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其行文简练,较之现代白话文难以理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使用的是现代汉语,没有文言文的语境,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教师要“变教为学”,通过巧妙设计的教学内容、教授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作为传授者,首先要做好前期准备,思考学生学习每一篇文言文要“学什么”以及“怎样学”,明确教学目标,找准切入点,将生动的教学案例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浸润在集知识与趣味相融合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文言文情境,实现文言文知识的有效植入。
例如,《童趣》一文是作者沈复在观察昆虫时而引起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播放歌曲《童年》,在欢快的音乐背景中让学生回忆童年时的趣事。联系完学生的童年生活,再看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是怎样的呢?作者看到蚊子,把蚊子比作“群鹤舞空”,并“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蹲在杂草丛生的花台,竟“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几种平常的景象和事物,通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变得美丽而奇妙,教师在解释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与作者类似的经历,拉近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
二、文化认同,引发学习共鸣
阅读每一篇文章,每个人都能读出不同的心情故事,文言文亦然。文言文用凝练的语句描写出壮丽的山河或曲折动人的故事,将丰富的情感蕴含其中。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强化学生对文章内涵的体会,产生文化认同,从而激发学习共鸣。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喜好,作为几千年历史的载体,文言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满足不同的文化需求。例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体现了美好的人文意蕴。范仲淹用其行动践行了他的政治理想,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名政绩卓越的政治家,实现了在文章中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引导与留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文言文文字的魅力,体会其中的内涵,从而实现思想的碰撞和认同。
三、拓展迁移,提升鉴赏能力
教师教授文言文时应创新思维,跳出固有模式,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要点,还要让学生实现真正的知识迁移。如文言文中有许多名词动用的地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里的“奔”字,动词用作名词,指奔驰的骏马;而“猛浪若奔”中的“奔”,是指奔跑的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汇总新旧知识中相同或类似的用法,与学生一起分析新旧知识点的相通性,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动词作名词的规律,扎实文言文的学习基础,扩充文言文知识的框架。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现象也比较多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文言文翻译时,与现代通用语言有较大的区别,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触类旁通,加强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并做好同类词的归纳和总结。比如“得”字,在《桃花源记》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翻译为“发现”,同一篇文章中“既出得其船”,翻译为“寻到、找到”;而《醉翁亭记》中“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得”,则翻译为“领会、体会”。
四、博古通今,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文言文,对于学生历史知识积累,提高自身文学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断增强文化自信都有深远影响。例如体现爱国情怀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浩然之气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谦逊好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体现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每一句名人箴言都体现了古人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还能够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历史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五、结语
总之,文言文经过历史的沉淀,串联古今,是宝贵的文化财产,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爱上文言文,研读文言文,浸润在历史文化中,不仅有助于语文知识和素养的积累,还可以更好地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郑秀丽.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品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1(12):67.
[2]李林.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尝试[J].教育文汇,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