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

2021-09-08 12:55姜卫芬刘文烁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思政育人

姜卫芬,刘文烁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自此会议后,国家相继印发了思想政治工作系列文件,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均提到课程思政理念与要求,随之课程思政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当前,全国各高校以各种形式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力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来系统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此背景下,涌现出大量课程思政相关研究。

置身新时代,如何依托体育课程自身特点,积极寻求符合课程思政要求的改革路径并发挥好其应有功效,无疑是当前急需解答的问题。本文在借鉴课程思政最新研究成果及其他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的基础上,旨在进一步理清“是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好?”等与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密切相关的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路径重点环节,以利于完成好课程思政改革任务,提升新时代立德树人成效。

1 新时代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认知

课程思政改革是新时代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的体育课,要完成好课程思政改革,必须首先厘清体育课程思政基础理论认识问题。本部分对课程思政及其属性、体育课程思政及其特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时代要求、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回答好这些问题,进而有利于把好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方向并为实践路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1.1 明晰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及其属性

提到课程思政,首先想到的是思政课程。思政课程通常是指当前我国各大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而与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既非一门课程,也非将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简单迁移到其他课程,而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有其独特的属性。首先,课程思政具有教育属性。课程思政是为更好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而产生的,其本质就是教育[3],核心在于立德树人。其次,课程思政具有经济属性。课程思政在发挥其育人价值的过程中,教育者的劳动价值会逐渐转移到受教育者身上,并在受教育者步入社会从事生产劳动时实现经济增值[4]。最后,课程思政具有社会属性。一方面,课程思政能够以“学科德育”的形式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价值也能引导课程思政建设,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会对课程思政提出相应的要求,引导其将正确的思想传递给学生。

1.2 深化体育课程思政及其特点的认识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于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构建,而体育课程作为高校众多必修课程之一,需要种好自家“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这一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体育课程为载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时代精神、中国榜样等思政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体育教学各环节和全过程,进而有效发挥体育课程的德育价值与德育功能,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育人理念。

体育课程思政的特点在于“寓德于体、融道于术”[5‐6]。体育课程思政是建立在体育课程之上的综合育人理念。与其他课程有较大的区别,体育课程更为强调身体实践的直观体验[7],注重在学生进行身体练习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教育性教学,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若想真正实现“育体”与“育德”兼顾、“身体”与“灵魂”双修[8]就必须“寓德于体、融道于术”,通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磨练筋骨、挥洒汗水过程中逐渐领悟体育的真谛,培养学生坚强勇敢、顽强拼搏、遵纪守法的意志品质,并逐渐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

1.3 明确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时代要求

2020年10月15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从价值引领层面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9]。当前国家再次发文强调体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十分紧迫,必须加快自身建设步伐。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高速进步,当代大学生所接触的各种信息及周围环境中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并不断向学生传递着各种错误价值观念。在这种环境下,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恐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难以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任务。为此,作为重要育人渠道的体育课程急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与使命。另一方面,体育课程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具有“育体”与“育德”双重功效,但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主要关注学科知识教学,注重运动技能传授,其自身所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10],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这一背景下,体育课程亟需通过课程思政进一步加强自身课程建设,以满足新时代对体育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1.4 发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

(1)充分利用好国家支持政策,理清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思路。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后,国家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讲话精神。2019年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并实施,强调“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11]。之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更是明确指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12]。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不仅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扫清了障碍,而且在操作层面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清了思路,客观上推动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可见,国家政策的支持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优势。

(2)理论实践互为促进,积极发挥体育教学实践性优势。理论实践互为促进是体育课程思政的另一重要优势。以身体练习为基本学习手段是体育课程与其他以思维逻辑训练为主的理论课程的最主要区别,也是体育课程的最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3],作为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14],体育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大量实践性场景,顽强拼搏、坚强自信、团结协作、爱国奉献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最想培养的优良品质均可在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具体实践中加以体现,这些优良品质在体育课程的身体练习过程更容易被体会与领悟。此外,理论可促进实践。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熏陶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体育运动以及社会交往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并促使学生更好地将不惧艰难、持之以恒、遵纪守法、爱国敬业等落实到日常生活。

(3)主动对接体育强国建设需求,获得更多资源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开幕之际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可见,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体育事业的繁荣。2019年8月10日,为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努力将其建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15],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从总体要求、战略任务以及政策保障三个维度对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并对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外交、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16]。不难看出,在建设体育强国的宏观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各项体育工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性任务之一,也必将成为体育强国下的重点建设内容,自然会获得更多资源支持。

2 新时代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路径

实践路径指具体的实现过程所必要的条件与人自觉的实施行为步骤。这是从哲学角度论一个普遍的现象,实质指人类行为的自觉性与外在客观性的具体过程,人行为的具体目的性与一定方法的统一。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工作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其改革实践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因此,在提升理论认知的基础上,聚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主体与关键环节(见图1),积极寻求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对于推进并完成好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改革任务更为重要。

图1 新时代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路径Figure 1 The Practice Path of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Reform of PE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2.1 强化主力军,促进体育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升

教师是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的主要构建者[17],是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主力军[18]。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改革的最终成效。对于大部分从事一线教学的体育教师而言,通常更关注运动技能教学与体育专业知识传授,尚无学科德育意识及无思政育人经验,这直接导致了一线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欠缺已成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难点[19]。因此,若要实现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平稳有序推进,切实提高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就必须着力强化课程思政主力军,促进教师育人能力提升。一是要开展专题培训。在课程思政改革初期专业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认知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专题培训的形式可迅速帮助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认知水平,培养课程育人意识,提升思政育人能力。二是要进行经验交流。体育教师缺乏“思政育人”经验是导致其“思政育人”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为此,各高校以经验交流会议的形式组织优秀教师对学生特点、体育思政元素或资源挖掘,以及育人经验进行分享并对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问题与关键难点进行讨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三是要进行教学观摩。教学观摩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学校首先选拔出在课程思政建设上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然后以线下听课或线上观摩的形式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授课方式与技巧,促进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升。四是要实现资源共享。体育所蕴含的思政资源相对分散,教师在思政资源的开发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上难免会存在困难。通过共建思政资源库,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可有效消除教师备课与授课的障碍,并增强其备课与授课能力。

2.2 优化主战场,完善体育课程建设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20],其关键在于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推动各课程实现“学科德育”,构建全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体育课程作为当前各级各类高校所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要发挥体育所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体育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育体”与“育德”相统一,就必须聚焦体育课程思政主战场,完善体育课程建设。首先,对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应立足体育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课程思政具体要求,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系统整合,构建包括运动认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以及运动乐趣在内的多元目标[21]。其次,重新编写体育教材。教学目标的转变要求教学内容要进行相应变化,体育教材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载体,应组织专家重新编写。体育教材除包括原有运动技能的教学内容,还应新增“民族传统文化”“中国奥运发展历程”“女排精神”“运动榜样”等多样化的思政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思政内容“入教材”。再次,修订体育教学大纲。作为系统化教学设计后的教学指南,体育教学大纲应从课程内容的结构、学习资料的选择和编排、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课程参与、评分的要求进行优化调整,把思政因素融入到课程大纲,体现全程育人要求。最后,重新构思编写课案课件。课案课件的编写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对整个课案课件系统构思,不断优化课案课件形式、调整课案课件结构,进而最大程度地体现思想引领价值,提升育人成效。

2.3 拓宽主渠道,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课堂教学始终是育人的最基本、最主要、最有效手段和途径[22]。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真正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拓宽课堂教学主渠道,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1)课堂授课。课堂授课是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价值引领功能的重要形式。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授课过程中的主导者,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课堂授课中的组织领导作用,通过系统设计、精心编排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体现体育的隐性德育价值。(2)实验实训。实验实训既是体育课程充分发挥学生主导作用,也是学生自身寻求价值认同的关键方式,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体育可为思政教育提供大量的实践性场景,学生可在具体实际操练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定位与定向。(3)作业论文。作业论文作为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体育课程思政改革中同样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体育教师可给学生预留“体育道德”“体育行为”“体育精神”等多样化的作业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进而不断巩固、内化在课堂授课或实验实训过程中已形成的价值认同。(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校课堂的延伸,是另一更大的课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为此,体育课程要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推动体育课程思想引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通过大课堂的社会实践来支撑小课堂的理论学习。

2.4 利用反馈环,实现体育教学效能提升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以及两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有着清晰的信息传递路线。体育教师与学生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其中,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的主导,控制着整个体育教学,既是教学信息的传输者,又是反馈信息的接受者;而学生作为体育课的主体,既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又是反馈信息的传输者。可见,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了一个闭合的信息反馈环(见图2)。学生在接收到教师的教学信息后会对其进行加工与处理,进而将反馈信息输出,反馈信息在被处理之后可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指导与帮助,促使体育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最终促进教学效果不断提升[23]。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实现育人成效不断提升,需要体育教师有效利用体育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回路来调节自身教学行为,而有效利用信息反馈回路的关键在于有效反馈信息的获取。首先,教师可通过课堂询问的方式获取有效反馈信息。课堂询问是一种即时且高效的获取有效反馈信息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的困惑或纠正学生的观点。其次,教师可通过课后与学生访谈的方式获取有效反馈信息。课后访谈虽不能及时调整自身教学行为,但可更深入了解学生即时习得情况以及他们对当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进度的适应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做出调整。最后,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反馈信息。相较于课后访谈,教师在课上或课后向学生发放问卷是一种更简便快捷获取反馈信息的方式。

图2 体育教学的信息反馈回路Figure 2 Information feedback loop of PE teaching

2.5 校准度量尺,精准评价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教学评价是任何学科、专业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控制教学质量、评估教学成效、监督教学过程、推动教学改革等重要职责[24]。在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育人效果究竟如何,必须依靠教学评价来检验。但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各高校仍沿用以前的体育课程评价方式,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的“五个坚持”基本原则要求[25](立德树人、问题导向、科学有效、统筹兼顾、中国特色)还有很大差距,难以有效评价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成效。因此,完善当前体育教学评价,校准育人效果度量尺势在必行(见图3)。首先,应扩大评价主体保证评价的客观性。评价主体要扩展到学生个人、班级全体成员、体育教师以及实践导师等,由各个评价主体进行独立评价,最终根据不同评价主体所占的权重得出最终综合性评分。其次,要丰富评价维度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不同评价主体要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情感与认知的发展、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健康行为的养成等多维度实施评价。

图3 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Figure 3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valuation system of PE curriculum

3 新时代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策略

体育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其改革具体实施策略上,必须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系统谋划、精准发力,确保体育课程思政改革能够有效推进。

3.1 做好顶层设计,精准把握体育课程思政推进路径

目前在高校所有开设课程中,不同课程具有不同功能定位。其中思政教育显性课程是指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起到引领作用;而思政育人隐性课程包括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又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凸显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起到深化作用,自然科学课程注重科学思维和职业素养,起到拓展的功能;综合素养课程里的通识教育课和公共基础课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牢铸理想信念,起到浸润作用[9]。体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之一,首先需要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进行整体谋划,进而结合体育课程自身特点与具体优势系统设计,在宏观层面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推进路径要精准把握,以确保对整体推进过程的宏观调控与精准干预。

3.2 组建执行队伍,切实打赢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攻坚战

体育课程思政的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特点,决定了其建设任务绝非某一部门或某一个人“单打独斗”就可完成,须有强大的执行队伍。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党委全面领导。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具有极其浓厚的意识形态属性,要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高校党委要承担起体育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把握好具体方向,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做好决策工作,确保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2)体育部(或体育学院)具体负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其专业属性,要由体育部(或体育学院)具体负责。其中部门相关领导要积极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动员工作,加强体育课程思政的宣传工作,使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深入体育教师内心。(3)体育教师具体实施。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一环,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能够适应新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承担起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担。(4)其他部门协同配合。体育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特点决定了学校教务处、人事处、宣传部、网信办、后勤处等,几乎每一个部门须协同支持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这是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赋予高校各部门的时代使命。

3.3 完善保障机制,全面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工作执行效率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学校内部多个部门、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为协调不同部门、不同主体以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促使整个体育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一是问责机制。学校相关部门首先要明确“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同参与者的主体责任划分,细化其职权与职责,从根本上解决“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若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必须首先找准相关负责人,给予相应处罚以强化其责任意识,推动落实效果。二是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能有效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处于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来说,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无疑增加了其工作负担,需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尤其是对于那些工作态度认真、工作能力强、成效显著的教师要毫不吝啬地给予奖励以激发其工作动力。三是协同机制。旨在实现多部门、多主体间的协调配合。例如通过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来集中研讨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教学大纲修订、教材建设、人事改革等重要文件,建立思政教师与体育教师的合作备课机制来实现“取长补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等。

3.4 加强管理与监督,促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平稳有序推进

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根据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以及承载的新使命、新任务所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体育课程思政这一持续时间长且复杂程度高的系统性工程来说,如不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难免走向混乱和无序,其结果就是课程思政“形同虚设”,变为文字游戏,严重影响立德树人成效。因此,各高校必须要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全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保证其按照预定路线和要求来规范并有序推进。首先要完善监管制度。根据课程思政具体情况以及体育课程特点建立健全体育课程思政管理制度,既要满足监管需求,又要符合实际情况。其次要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对体育课程思政全过程进行监管,确保其始终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平稳推进。再次要提升监管人员素质。监管人员要按照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岗位职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有效地予以纠正,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必要的教育与问责。

4 结语

在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要求之下,高校必须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不能只就思政课程谈思想政治教育,而应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所有课程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对作为学校必修课程之一的体育课程而言,要落实好课程思政要求,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目标,需在对课程思政及其属性、体育课程思政及其特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时代要求、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等基础问题提高理论认知的基础上,聚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主体与关键环节积极寻求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并从顶层设计、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管理与监督着手构建具体实施策略,全面推进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