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

2021-09-08 12:54勇,董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体育课阶段体育

柯 勇,董 思

“开齐开足体育课”问题正被融入新的内涵,或将成为推动学校体育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成为促进广大中小学校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新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课“开齐开足”工作,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专门指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要求中,进一步深化这一主题,明确提出要“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2]”。这些文件和重要指示,不仅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明方向,也为整个学校体育事业发展树立了根本遵循。

“开齐开足体育课”是学校体育事业的制度安排与实践途径,本不应成为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实践和研究表明,时至今日,相当一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仍然存在着体育课“开不齐开不足”的问题。据2019年1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检测结果报告》[3]数据显示,全国30.8%的小学(四年级为代表)和48.1%的中学(八年级为代表)体育课程开设情况达不到教育部要求(每周三节),严重制约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着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开齐开足,一直是专家学者所探询的问题,如吴键[4]、梁凤波[5]、李小伟[6]、周亚婷[7]等分别从学校体育政策、思想观念、师资水平、场地器材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有益的政策性建议。然而总体上,现有研究理论支撑不足,也尚未形成系统性结论。因此,本研究另辟蹊径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团队,集合教育学、体育学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对相关专家和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对全国多个省市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试图对制约体育课“开齐开足”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以期构建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影响因素理论概念模型,为我国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有关部门决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1.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最早见诸于美国学者GLASER和STRAUSS在1967年出版的《扎根理论的发现》[8],适用于缺乏理论解释或现有理论解释力不足的研究,其特点在于可以在没有任何理论假设的情况下,从大量详实的资料中自下而上归纳并演绎核心概念,构建完善成为实质性理论,并且具有较高的信度与解释力。迄今为止,扎根理论已经形成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术流派,即GLASER最早提出的经典扎根理论,CHARMAZ[9]的建构型扎根理论,以及由STRAUSS改进的程序化扎根理论[10],三大流派之间最大差异在于编码过程。本文所选用的STRAUSS程序化扎根理论,其优势在于研究过程具有严谨的研究程序[11],对定性资料处理和分析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12]。它利用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从所获取的原始材料中提取概念与范畴,并不断进行分析、归纳和聚类,建立类属之间的关系矩阵形成概念模型。

1.2 数据收集与整理

扎根理论方法强调分析类属直接“扎根于”数据,理论来源于数据。比尔纳基[13]认为,研究者有了丰富的数据,就能够产生论证有力的扎根理论。“开齐开足体育课”作为一种破解当前中国学校体育发展难题的本土概念,目前国内外可直接借鉴的研究成果数量有限,导致传统的文献演绎方式难以实施。为更方便有效地收集文本资料,本文对扎根理论传统研究流程样本选择、文献回顾、编码流程、数据分析等环节进行了适当调整。

1.2.1 访谈对象选择 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主要由城市中小学、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三种类型构成。考虑到全国各地区经济、地理和文化差异,鉴于扎根理论质性研究程序,从样本整体中抽取凝练影响因素,只需考虑理论是否饱和(当新搜集的数据在持续比较分析过程中不再产生新的类属,且理论见解不再揭示核心范畴新的属性时,理论即为“饱和”),无需研判省市、受访学校体育课开设情况或考虑受访对象的特殊性。即对于不同地域、类型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影响因素”具有的同一性、客观性特征(有“大小、正负”之分而无“有无”之别),均可为解决“上好体育课”问题提供可参考借鉴实例。

样本选取数量上,质性研究往往都是超越小样本的个案或多个案研究[14‐15],而不像量化研究必须在样本量上达到一定标准。例如STARKS H和TRⅠNⅠ‐DAD BS[16]认为扎根理论的研究样本通常是10~60个。因此,为确保材料的全面性和代表性,鉴于质化研究要求受访者对所研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在综合考虑样本可获得性和过程可控性的前提下,本研究根据访谈计划,按照研究设计的理论指导进行抽样[17],从全国18个省(区)和直辖市的三种类型学校中,选取教龄在3年以上共38名体育教师和校领导作为访谈对象。

1.2.2 拟定访谈提纲 按照扎根理论操作程序,本研究采用焦点访谈方式(Problem‐Centered in‐DephⅠnte‐vriew,PCⅠ)收集数据,对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化的深度访淡。根据课题需要,依据相关专家意见,借助专业学科理论,拟定初始访谈提纲15条。在对选定的3名体育教师和1名校领导预访谈后,更改部分初始访谈提纲语言和意义,并删除部分访谈提纲,最终正式形成6条访谈纲目。具体内容如下:(1)您认为“开齐开足体育课”仅限于校内体育课上吗?(2)您认为什么类型的学校更易“开齐开足体育课”?原因是什么?(3)根据个人职业经历您认为哪些因素影响体育课“开齐”“开足”?(4)您认为与“开齐开足体育课”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因素有哪些?(5)国家规定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作为学校管理者您是如何执行?(6)您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问题或看法吗?

在具体访谈过程中,课题组分三个阶段对38名受访者进行集中访谈和个人专访,每次时长控制在60 min左右。访谈前对“开齐开足”等关键词作简要解释,访谈中交流对话尽量使用日常用语,在争取受访者同意的前提下,以录音笔等辅助工具记录原生语句,访谈资料在登录处理过程中不增添笔者任何主观评述。经过5个多月对访谈笔记的归纳整理,逐一标注,共形成342页的转录文本。

1.2.3 整理访谈笔记 整理访谈笔记严格按照扎根理论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在结束一个阶段或对一个人的专访后,48 h内将访谈内容转换成文本输入Nvi‐vo12软件中,并对访谈内容进行逐句编码(概念化),用a1、a2、a3……aN方式记录,以便日后对资料进行管理、检索和对比。为保证编码的信度和效度,同一材料三人独立进行编码(添加词),对于编码筛选和合并过程中出现的疑点,采取电话追踪的形式访谈补充相应数据,经课题组反复协商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在半结构化访谈和文本分析结束后,随机抽取31份文本分析材料进行三级编码分析和模型建构,余下访谈记录和文本分析资料则留作模型检验使用。

2 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理论模型建构

2.1 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影响因素质性分析

2.1.1 开放式编码:提取概念和范畴 开放式编码是程序化扎根理论研究中的一级编码,目的在于对原始资料逐词、逐句、逐个事件概念化,具有临时、比较性和扎根于数据的基本特征,优点在于逐步实现扎根理论分析的两个标准:契合和相关[18]。本研究选取31所学校进行理论模型构建,严格遵循扎根理论持续比较的原则,对第一所学校进行开放式编码处理后,不断同其他30所学校进行比较,增加新概念。在持续比较过程中考虑到初始概念及相关表述庞杂,笔者剔除了出现频率低于3次和前后相互矛盾的初始概念。最终由初始1 478个概念筛选、凝练、合并至74个概念,并提取出18个副范畴(见图1)。

图1 概念化和范畴化举例分析Figure1 Examples of Conceptualization and Categorization

2.1.2 主轴编码:归纳、形成主范畴 主轴编码是编码的第二个主要阶段,其目的在于发现与建立各个初始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关系,按照类属关系原则对已经提炼的初始范畴进行关系组合,从而形成更具指向性、选择性和概念性的范畴[19]。本研究通过分析上一阶段范畴间的逻辑关系,对开放式编码18个(副)范畴进行归类,最终形成4个主范畴:体育课开展动力、体育课开展环境、体育课开展条件和体育课开展症结(见表1)。

表1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结果Table1 Main Domain Results of Spindle Coding Formation

2.1.3 选择性编码:挖掘核心范畴、构建概念模型选择性编码通过分析各范畴间的联结关系,挖掘出统领其他主范畴的核心范畴,利用“开发故事线”的方法阐述整体的行为现象与脉络条件,从而构建概念模型[20]。为探究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通过分析,发现“开齐开足体育课”是统领其他范畴的核心范畴。其中,体育课开展动力、体育课开展环境、体育课开展条件和体育课开展症结影响机制类似,均对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产生显著影响;体育课开展环境是调节性因素,其他三个主范畴与“开齐开足体育课”的连接关系,受到体育课开展内外环境变化的差异影响。因此,将两条故事线“主范畴→开齐开足体育课”和“主范畴→体育课开展环境→开齐开足体育课”以核心范畴为交叉点进行融合勾勒,构建出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影响因素概念模型(见图2)。为检验初步概念模型的理论饱和度,课题组历时2个月对另外7份访谈记录进行了三级编码,检验结果显示没有出现新的概念类属,由此判断该概念模型在理论上已达到饱和状态。

图2 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影响因素概念模型Figure2 Concept Modelof"FullCourse Content and Sufficient Course Length"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2.2 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不仅仅是对课内时间或开设多个运动项目的具体规定,而是以青少年健康促进为宗旨,在“健康第一”[21]教育理念下,期望学生充分合理利用校内外时间,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在某一学习水平上最终要达到的程度[22‐23],重要作用在于通过锻炼时长和成果效益将培养目标可视化,使其指代的内涵思想和政策主张流向地方教育部门、社会和学校发挥其应有作用。通过上文分析发现,4个主范畴的形成机理及过程对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式有其各自特点。

(1)体育课开展动力。体育课开展动力是推动“开齐开足体育课”的驱动性因素,可以解释为体育课开齐开足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个体认知、责任认同、政策保障、督导评估4个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是内部动力与外部助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内部动力而言,家长、教师、学校领导及社会大众等各方主体对学校体育的认知转变,有利于革新以往对“健康第一,以体育人”认知乏力的局面,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开齐开足体育课”的有效落实。学校是青少年日常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主要场域,提升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学校体育永恒的责任和使命。而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是体育教师、学校管理者的共同责任,学校体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职业操守对学校体育工作存在显著影响,对体育课能否“开齐开足”有着直接作用。政策保障、督导评估则是学校体育课开齐开足的外部助力。政策保障是立足国家视角对学校体育课开齐开足的宏观指引,十八大以来,多项改进和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条例相继出台,在行动目标指向、具体实践方案及检察评估体系等方面作重要抓手,着力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紧跟党和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与方针。近年来,地方教育监管部门也愈发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督和考核工作,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提出了诸多硬性规定与要求,各级政府和学校必须合理利用和不断完善现有的考核评估制度,明确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估办法,给予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以强制力和约束力。

(2)体育课开展环境。体育课开展环境是指围绕在“开齐开足体育课”周围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非物质因素,主要由外环境(家庭氛围、学校氛围、社会氛围)和内环境(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体制、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两部分组成。体育课开展环境作为模型中唯一的调节性因素,不仅自身对“开齐开足体育课”具有显著影响,同时还是其他因素发挥作用的枢纽。家庭、学校和社会氛围是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外在环境,处在家校社氛围内相关主体所采取的办法、方式,完成任务的态度、能力都会对“开齐开足体育课”产生直接影响。据访谈获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离不开家校社通力合作,学校氛围直接作用于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锻炼效果,而家庭和社会氛围则影响着青少年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方式、行为反应和锻炼习惯,是对学校体育课开课质量的有益延伸和补充[24]。但外环境似乎并未完全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有效落实的推动机制与催化要素,它还取决于第二个关键因素,即内环境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的作用的着力点并非“限制”,而是“规范”和“促进”[25]。对“开齐开足体育课”的监督和管理做出理性化硬性规定,“限制”学校体育相关工作人员的规则行事,促使“开齐开足体育课”工作高效落实。除此之外,体育课开展环境还调节并影响着其他要素在“开齐开足体育课”“制定——落实”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体育课开展环境越好,体育课开展症结对“开齐开足体育课”的抑制作用越弱。反之,在“开齐开足体育课”过程中如若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体育课出现理解和行为偏差,那么体育课开展症结对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作用越显著。

(3)体育课开展条件。体育课开展条件是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的支撑性因素,在体育课开齐开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包括资源配置(场地设施、师资规模、体育经费、教育信息化)和资源建设(人才引进、社会资源投入、教学资源建设)两个维度。师资规模直接影响着体育课开课数量与质量[26]。体育师资配齐配强的学校,体育课的时间、空间容量都较为充足,而在体育教师数量较少的中小学校,由于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体育课极易出现“放羊”“注水”等现象。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27]。相关政策文本指出[28],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学校体育课、体育活动开展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必要条件。体育经费对“开齐开足体育课”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利用学校财务拨款建立现代化体育教学设施、提高体育教师劳保待遇,可保障学校体育活动顺利开展。同时,社会资源投入和教学资源建设也会对“开齐开足体育课”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在目前学校资金经费紧张、师资配置与体育设施建设投入不可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现实情况下,整合社会资源是开发体育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既符合拓宽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需要,也是确保学校体育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

(4)体育课开展症结。体育课的开展症结是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制约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体育课沦为“副科”。受应试教育干扰,体育课一再被排挤始终是一门边缘副科[29],相当数量的中小学存在随意削减、挤占体育课的现象。②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缺少明显的递进关系,理论知识及健康课程占比较少,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体育课开课成果效益。③风险防范措施不健全。现阶段阻碍“开齐开足体育课”最为复杂的原因是学校缺乏风险安全防控[30]。由于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还处于发育敏感期,加之体育课程的开放性(大多户外进行)和特殊性(运动负荷、身体对抗、设施运用)。如何解决诸如运动风险意识薄弱、体育课教学训练组织不合规、场馆设施安全风险考核不健全等症结,促使体育课“开齐开足”显得迫在眉睫。④教师能力素养不足。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制度起步较晚,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导致其自身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基本技能传授与品行教化能力稍显不足,未能形成与“开齐开足体育课”相适应的体育师资队伍。

3 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的优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关于“开齐开足体育课”的重要论述,对现阶段学校体育课提出了新的寄望与要求。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改革实践来看,“开齐开足体育课”是一种必要性、长期性的战略目标。解决“开齐开足体育课”贯彻乏力这一积重难返的现实问题,必须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确立以学校体育为工作重点的行动意识,“定点爆破”解决“开齐”与“开足”实施路径中的核心问题(见图3)。具体而言,需从以下6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进行路径优化。

图3 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优化路径解读Figure3 Interpretation of the OptimalPath of"FullCourse Content and Sufficient Course Length"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3.1 “开足体育课”综合性推进的策略方法

“足”一般是指对时间、数量的限定,意为充足、够量。从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要求出发,“足”往往是指时间容量上的充足,然而“开足”体育课不能仅聚焦于课程时间容量的规范与要求,与之相关的体育教师、教学资源数量和规模应满足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需要而相应“配足”。

3.1.1 以监管促“达标”,“政策引导”保障时间容量转变以往主要依赖行政手段的单一化管理模式,通过多元监管途径保证学校体育课程时间容量,既是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内在需求,也是落实“学生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这一准则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责任意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手段,积极寻求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建立公众监督举报制度,加强督查问责,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行为进行严肃问责。另一方面,学校要按照《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估指标体系》内容,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时规定,及时调整对学校“达标”锻炼的监督管理方式,引进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体育课开展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隔离利益相关方参与,实现动态跟踪[31]、精准管理,循序渐进对体育课“开不足”行为适当约束和干预。

3.1.2 以政策带机遇,“因校制宜”强化师资力量 义务教育阶段“开足体育课”的目标实现,是建立在数量充足的师资配置基础之上。近年来,政策文本相继提出,“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缓解体育师资不足问题。”如何实现师资“配齐配强”,需正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城乡差异,城市学校和乡镇学校对于体育教师的需求不同。城市学校更多的是需要专业化的体育教师,例如引进高水平退役运动员[32]和体育社会指导员等。而乡镇学校首要配足体育教师,引导学校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扫清思想认知障碍,在此基础上合理配课。此外,教育部门需做好相应的制度建设,简化乡镇体育教师的就业安置程序,以有效的政策引导广大高校体育毕业生到乡镇学校就业,做到与城市体育教师同工同酬,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乡镇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匮乏及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33]。

3.1.3 以深耕迎合作,“内外联动”拓展资源渠道“足量”的教学资源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开足体育课”有效落实的必要条件[34]。现阶段,学校体育资源应摒弃单纯依靠政府投入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体育课开展的资源配置重点,建立内外联动的传导机制。对内深耕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提高利用效益,在资源整合基础上进行功能改造与机制模式创新,以较低的开发成本满足学校体育课开展需要。例如,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实行“错峰训练”模式缓解场地紧缺问题。对外积极扩大承接主体与资金来源,拓展资源供给渠道。政府应改进行政管理手段,逐步简化和开放承接主体登记与前置审核程序,公开招标社会资本参与运营,以此增加承接外部主体的准入数量[35],扩大学校体育场地建设面积。同时大力推行“体育+公益”运行机制,鼓励企业捐助和体育彩票公益金、社会公众捐赠等社会资源的有生力量投入。

3.2 “开齐体育课”系统性把握的行动指南

辞海释义:“齐”通常情况下多指事物“完备”“周全”。伴随着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职能和育人目标的深刻转变,体育课回归“主课”本位。现阶段,体育课“开齐”范围赋值不仅仅局限于常规体育课堂教学,而应以“健康第一”为导向,将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与竞赛纳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范畴之内[36],形成集“学”“练”“赛”“用”于一体的育人活动[37]。

3.2.1 承接《标准》内涵,完善体育课程内容主体的“顶层设计”“开齐体育课”的首要任务是保障课程内容开展达到《标准》课程设置的规定与要求。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应基于《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树立纵向衔接的改革逻辑,从体能、体育文化、动作技能及健康教育4种课程类型出发,考虑不同水平与学段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阶段性特征,结合学生水平差异、认知发展特点与身体发育规律分层分类设置课程内容,满足各学段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受制于我国复杂的地理环境、人文经济等影响,目前我国尚未探索出适应、兼顾各区域学校“开齐”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因此,理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探索,合理利用、配置与开发现有体育资源,重点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丰富日常教学内容,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因地、因校制宜“开齐体育课”。

3.2.2 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三位一体”课余体育活动体系 2019年5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专题报告中指出:“要实现让广大青少年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四位一体’目标,从内容上讲,就是要形成‘学会、勤练、常赛’的良好态势。体育课堂以学为主,课余体育活动以练为主,‘学会、勤练、常赛’的基础在学,重点在练[38]”。“开齐体育课”要求体育课堂教学要与课余体育活动有机整合,把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课余体育活动纳入体育课程体系,拓展体育教学的时间、空间、内容和形式,形成课内外相互联系的课程结构。首先,学校应积极引入新的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完善体育活动管理制度,构建班级——学校——社区体育三级课余体育活动体系,加强班级间、学校内以及学校内体育活动的组织与交流,扩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基数。其次,转变学校主导方式,藉由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通过开展亲子运动增进学生与家长、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了解程度,通过人才、资源引进等方式加强与体育俱乐部、协会等社会体育组织的联系,共同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开展。

3.2.3 协同组织管理,推进“体教融合”赛训育人方略 竞赛是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与学校体育健康课程目标相适应的训练与竞赛体系,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训练与竞赛的监控与推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竞赛的育人功能、激发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加快构建办赛主体多元化、办赛方式多样化、办赛目标多层次的青少年U系列赛事,积极推动大中小学合理衔接的体育人才梯队建设[39],根据项目发展规律将参赛组别年龄分段细化,形成广泛适用的青少年运动等级评价标准,依照青少年运动员水平等级逐级培养,有效保障学生在升学过程中体能、技能及体育知识的纵向衔接与难度进阶。同时,明确青少年U系列赛事与运动队的归口管理部门,成立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牵头的工作与领导小组,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通过例会、排摸、定期走访等多种形式保证青少年U系列赛事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保障各学校参赛运动队的权益,营造良好氛围。

4 小 结

借助扎根理论这一“事后解释”的质性研究方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问题进行研究具有良好的比较优势,通过深度访谈和实际调研获得了较为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研究表明,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因素包含体育课开展动力、体育课开展环境、体育课开展条件和体育课开展症结4个主范畴和18个副范畴。经理论饱和度检验后,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开齐开足体育课”的优化路径。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研究成果还停留在理论探索层次,课题组在后续研究中,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测量和验证,进一步完善模型。同时,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课实施现状,明确回答“如何保障开齐开足、如何上好体育课”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切合实际的操作性建议。

猜你喜欢
体育课阶段体育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体育课上的“意外”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讨厌的理由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我们的“体育梦”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