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葆丽,王家宏,林存真,杨占武,冯雅男,徐子齐
自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的申办报告中第一次出现了“legacy”(遗产)一词后,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奥运会能否带来有利影响。2018年2月21日,国际奥委会在第9届国际体育产业论坛上发布了全新的奥运遗产框架——《遗产战略方针》(Legacy Strategic Ap‐proach),对奥运遗产的概念进行了最新界定:“奥运遗产(Olympic Legacy)是一个愿景的结果。它包括举办奥运会为人民、城市/地区和奥林匹克运动所带来的或加速的所有有形和无形的长期利益。”[1]至今,奥运遗产已经成为奥林匹克研究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当前国际学界对奥运遗产的研究开始呈现系统化、规模化、细致化的趋势,奥运遗产也从原来的一个笼统概念演化成为一个具有丰富体系且内含多意的复杂结构体,这是奥林匹克运动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在这种研究背景下,分析和掌握奥运遗产所具备的特点,搭建一个系统性的奥运遗产特点架构,将有助于遗产工作的顺利展开,遵循奥运遗产的创造规律,合理分配资源使遗产效益更具针对性。
奥林匹克思想体系构成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础,是指导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核心。奥林匹克运动从最早仅仅拥有夏季奥运会及其少数附加的文化活动,发展到如今拥有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青年奥运会等诸多赛事,以及大众体育活动、教育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活动的“庞然大物”,但不论形式上发生怎样的改变,它都要遵从于奥林匹克思想体系,奥运遗产也不例外,因此奥林匹克思想的基础性让奥运遗产的特点具有同一性,奥林匹克运动各式各样的活动及其留下的丰富遗产都具备一些共通的、基本的特点。
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是依靠奥林匹克运动活动体系来实践的[2]。在这些活动体系中除最核心的夏奥会、冬奥会、青奥会等奥林匹克运动会外,还包括残奥会等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大型赛事以及其他教育、科学、文化活动等。这些活动都是基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因此它们也都继承奥运遗产的基本特点。但另一方面,这些活动都是奥林匹克运动为适应新的发展和需要所创立的,它们各自面向不同受众人群,有独特的运动项目和运动环境,这种特殊性也让奥运遗产具备了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奥林匹克各项活动的遗产上,还体现在单届奥运会的遗产上。
同一性与多样性二者看似矛盾,但具体到奥运遗产特点上则是一体两面,是构成奥运遗产特点的重要基础。
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让所有奥运遗产具备了最基本的特点,而多样的奥运活动各自也拥有属于自己的特点。这种同一性与多样性共同形成了奥运遗产特点架构,该架构分为三个部分:(1)奥运遗产基本特点是奥林匹克各项遗产共同具备的特点;(2)奥林匹克各项活动遗产特点,它既具备奥运遗产基本特点,且拥有自身的活动特点;(3)单届奥运会遗产特点,它同样继承了奥运遗产基本特点,并全部或部分继承各项奥运活动的遗产特点,且拥有自身的本土特点。三个部分的关系见图1。
图1 奥运遗产特点架构Figure 1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of Olympic Legacy
奥运遗产基本特点包括正向性、可持续性、继承性、多样性和本土性,它们是依据奥运遗产的功能属性进行的划分,如果奥运遗产不具备以上五个功能,那么它的遗产效益就会大打折扣。
2.1.1 正向性特点 2003年“遗产”(legacy)一词首次出现在《奥林匹克宪章》之中[3],此后国际奥委会在不同场合和正式文件中都对奥运遗产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但通过对文本关键词的提取可以发现正向性一直是奥运遗产的基本特点(见表1)。
表1 国际奥委会涉及遗产的文本内容及关键词[1]Table 1 The Contents and Keywords of the IOC(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Text Related to the Olympic Legacy
通过分析以上的文本,从“积极的”“努力的”“利益”“愿景”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奥运遗产必然是对主办城市和国家有利的。尤其是在《遗产战略方针》推出后对奥运遗产有了更为明晰的定义,奥运遗产正向性特点已经非常明确,举办奥运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则并不被视作奥运遗产[4]。这一特点确立了奥运整体遗产的基本范畴,避免无谓的争执,有效促进了国际奥委会在世界范畴内对奥运遗产的推广。
2.1.2 可持续性特点 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奥运遗产已经不是仅仅局限在奥运会召开赛程周期所产生的影响。而是一个跨越申办、筹办、举办、后奥运会时期的长期过程,甚至许多奥运遗产在奥运会过后十几年、几十年都在持续产生着影响,因此奥运遗产具有可持续性特点。
奥运遗产的可持续性要贯穿奥运会筹办、赛中、赛后的全部环节[5]。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在申办阶段提出了“创造遗产”概念[6],在赛事筹办期间有意识的留下可以造福后代的奥运遗产,遗产从原来的被动的留下变为主动的创造,因此在构建和规划遗产工作的各项措施时就应该遵循可持续性特点,让奥运遗产为城市社会发展做出持久贡献。对于奥运遗产的管理也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7]。避免将遗产工程打造成“面子工程”,耗损经费、破坏环境,出现“涸泽而渔”现象,使奥运遗产成为一项长期持续的、具有预见性的工作。
优质的奥运遗产要为主办城市和国家带来持久效益。奥运遗产的作用绝不仅仅是留下几座场馆,而是将赛事筹办与城市社会建设紧密结合,助力推动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1.3 继承性特点 经过不断的积累与延续,奥运遗产无论从理论体系、组织体系、操作体系都已经形成了届际继承的传统,下一届在之前奥运会的优秀成果和宝贵经验上改进、超越。因此,奥运遗产具有继承性。
在2003年奥运遗产一词首次进入《奥林匹克宪章》的时,国际奥委会并没有定义其遗产范畴,只是举了一些例证,如控制奥运会规模等;2013年国际奥委会发布的名为《奥运遗产》的报告中将其范畴划分为体育、社会、环境、城市和经济五个类型,并以有形和无形做了相应区分;2018年国际奥委会发布的《遗产战略方针》对奥运遗产的范畴再次进行修正,《方针》仍认同遗产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七个框架:有组织的体育发展、通过体育助力社会发展、技能人际网络与创新、文化和创造性的发展、城市发展、环境改善、经济和品牌价值[1]。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国际奥委会对奥运遗产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内容上从早期的粗放逐步变得精细,范畴不断扩大,内容的划分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从整体上看,奥运遗产无论是概念、涉及领域还是内容,每一次的变动都是对前人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的部分吸收与继承,并根据时代需求进行修正与改变。奥运遗产的继承性特点是保证奥运遗产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前提。
2.1.4 多样性特点 奥运遗产的多样性体现在两个维度上,一个是奥林匹克运动活动体系维度。奥运遗产是奥林匹克运动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衍生,因此奥运遗产必然受奥林匹克运动各类活动内容所影响,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青年奥运会以及其他各类活动都会留下内涵丰富、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遗产;另一个维度则是社会领域维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城市等。奥运遗产在不同的社会领域有不同的遗存形式,这种多样性特点也是促进奥林匹克运动与其他社会要素进行深入互动的重要桥梁。
2.1.5 本土性特点 凸显奥运遗产本土性的特点是近年来国际奥委会所大力提倡的。2018年发布的《遗产战略方针》充分强调让奥运遗产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文化体系内发挥实践效益,在基本框架的范围内合理有效地进行差异化的遗产创造。
奥运遗产的本土性特点是奥林匹克运动治理体系内一个重要的制衡砝码,也是阻止奥运会无限扩张的有效措施。举办一届奥运会涉及诸多利益方的诉求,其中包括国际奥委会和举办城市的政府与人民等。在1984年奥运会引入市场机制后为各方利益主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国际奥委会也逐渐强势,为了保障奥运会办赛质量,国际奥委会在一段时间内对奥运会强调高标准的“普适性”。虽然这些举措让奥运会进入一个飞速扩张的阶段,然而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办赛成本,许多国家和城市望而却步,近年来国际上不出现的申办城市中途退出的新闻让奥林匹克运动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
正是基于以上现象,国际奥委会强调奥运遗产的本土性特点是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让举办城市和国家成为奥运的主角,让奥运会为东道主带来和平、发展与繁荣才符合奥林匹克主义的真谛,同时也是促进奥林匹克运动摆脱现有困境,让世界各国积极申办的重要手段。
2.2.1 夏奥会 夏奥会规模庞大,项目种类众多,与政治、经济、城市、区域等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奥运遗产发展至今,概念与内容不断延展,大部分是源于夏奥会。例如1964年东京奥运会对城市的全面革新,2000年悉尼奥运会第一个明确提出“绿色奥运”理念[8],为后来的举办国在奥运环境遗产创造方面提供了范例。除了有形遗产外,夏奥会对无形遗产的创造是在奥林匹克各项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为夏奥会可以全方位展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现状与综合国力,这种国力不仅仅包含经济等硬实力,还包括文化等软实力。夏奥会对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种作用很难用数字去衡量,所以夏奥会的部分遗产往往是难以量化评估的,其全面性和复杂性的独有特点让夏奥会的遗产创造成为最具挑战性的工作。
2.2.2 冬奥会 冬奥会的所有比赛项目都是围绕冰雪环境所开展的,这是冬奥会最大的特点,因此冬奥会遗产在环境上有着更多的表现形式。相比夏奥会更依赖于城市人造景观环境相比,冬奥会所在的环境更具有原生态性、复杂性和脆弱性,这就促使冬奥会在环境遗产方面要采取更多的针对性措施。此外,在体育运动技术遗产和体育工程装备遗产方面冬奥会同样具备独特的贡献。
2.2.3 青奥会 青奥会则是围绕年轻人展开的综合赛事。奥林匹克运动发展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青少年,尤其是青少年奥运会的出现,就更加强化了对现代社会中这群最活跃、最进步、最具可塑性、也是最不稳定的社会群体的关注。因此榜样性是青奥会遗产创造的主旋律与鲜明特点,青奥会遗产需要在引导青年运动员正确认知奥林匹克主义,为年轻人建立一个践行奥林匹克精神的行为标杆。
2.2.4 残奥会等其他活动 奥林匹克运动还有许多其他活动。包括残奥会、大洲与地区运动会等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大型体育赛事,以及许多教育活动和大众体育活动等[2]。这些活动都有各自的诉求以及受众,其奥运遗产的特点也是围绕这些活动诉求和受众展开的。例如残奥会遗产可以推动建立包容性社会,激励残障人士超越自我、凝聚信心;各大洲与地区运动会则是给许多地方国家民族展现自己独特体育运动的重要平台,一些无法登上奥运会赛场的小众项目也有机会一展风采,这是大洲与地区运动会的重要遗产。
单届奥运会遗产特点同样继承了奥运遗产的基本特点,并根据赛事类型部分继承了奥林匹克活动遗产特点。
单届奥运遗产特点的存在是奥运遗产本土性特点所决定的。单届奥运遗产特点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具备灵活性,因为它会根据举办城市的不同诉求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忽视单届奥运遗产的特点,往往会导致城市陷入后奥运时代的低谷效应。以1998年长野冬奥会为例,冬奥会落户长野后,政府进行了包括修建新干线在内的大量公共投入,试图复制1964东京奥运会的“崛起模式”,让长野如东京奥运会那样成为奥运会与城市建设互动模式的经典案例[9]。这些建设确实让长野冬奥会一度被认为是成功的。萨马兰奇认为长野冬奥会为城市留下丰厚遗产[10],还在闭幕式上公开称赞这是一届“历来办的最好的奥运会”[11]。然而出乎意料的是1999年长野的制造业就以30%的速度下降,211家企业宣布破产,下降速度创造了二战以来地方经济衰退的最高纪录[12],长野冬奥会成为了奥运低谷效应的典型案例。长野冬奥会忽视了自身城市发展的特点,机械化的模仿东京奥运会的办赛模式,没有考虑到日本泡沫经济的影响以及长野城市的产业结构特点,失去了借助冬奥会发展旅游业和高新技术转型的机会,在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走向了衰落。长野冬奥会后出现的一系列事实,正是长野市政府忽视了单届奥运会的遗产特点,没有立足于本土发展特点,其奥运遗产没有发挥真正有价值的作用。
2019年2月,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以下简称《遗产战略》)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遗产内容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将遗产工作分为体育遗产、经济遗产、社会遗产、文化遗产、环境遗产、城市发展遗产、区域发展遗产7个目标和其中囊括的35个重点任务[13],至此北京冬奥会遗产工作正式展开。该《遗产战略》是对北京冬奥会遗产工作的宏观指导,确保了工作的有序开展,并践行奥林匹克运动改革新要求、为国际社会提供“北京方案”、是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和区域发展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新典范,开创性的树立了奥运遗产工作的新标杆。
北京冬奥会各项遗产工作内容是在国际奥委会奥运遗产内容的基本框架下运行的,但北京冬奥组委和政府注意到自身城市发展的需求与特点,紧密结合我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开创性地增添了区域遗产等其他具体内容,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提出“联合办奥”改革思路下第一次明确地、正式地提出区域发展遗产的奥运会[14]。结合奥运遗产各项构成,可见深度挖掘北京冬奥会遗产特点,才能让北京冬奥会遗产工作更具针对性。
北京冬奥会遗产特点是在继承奥运遗产基本特点、冬奥会遗产特点的基础上,并拥有自身本土特点而形成的(见图2)。
图2 北京冬奥会遗产特点架构Figure 2 The characteristic structure of the legacy of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北京冬奥会遗产是奥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必然要继承奥运遗产的基本特点,不能违背奥运遗产创造的基本原则。
(1)正向性特点。北京冬奥会必然要积极推动京津冀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体育、环境等领域的发展,使其成为造福后代、利国利民的重要历史事件,这是北京冬奥会遗产工作的首要特点。
(2)可持续性特点。如何充分利用北京冬奥会遗产资源,切实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于城市、区域、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国际奥委会可持续性理念的动态提升,成为引领北京冬奥会各项工作的关键内容。这不仅仅是北京冬奥组委和当地政府、人民的利益,同时亦符合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诉求。在奥林匹克新一轮改革愿景《奥林匹克2020议程》中,国际奥委会进一步强调“将可持续性融入奥运会的各个方面”,以及“将可持续性融入奥林匹克运动的日常运行”[14]。这充分说明,北京冬奥会遗产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是衡量其奥运遗产工作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3)继承性特点。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座举办过夏奥会和即将举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会将奥运遗产继承性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并衍生出夏奥遗产与冬奥遗产的继承模式,这也是北京冬奥会遗产的独有特点。
(4)多样性特点。北京冬奥会遗产表现形式有无形和有形之分,涉及领域涵盖了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等多个方面,彼此之间纵横交错,其遗产多样复杂,也为北京冬奥组委遗产工作带来了挑战。
(5)本土性特点。国际奥委会提倡奥运遗产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文化对奥运遗产的理论和实践可以在基本框架的范围内有充分的空间进行差异化的发挥,因此,北京冬奥会遗产势必要突出自身的特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理念[15],同时还要基于我国国情和经济、文化、体育的各方面发展情况,解决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让北京冬奥会的遗产效益最大程度得到发挥。
北京冬奥会作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活动,必然继承冬奥遗产特点。相比夏奥会遗产的全面性,冬奥遗产在环境、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性。
(1)从“冬”出发,是冬奥遗产的核心特点。冬季运动是一种较为依赖季节的体育运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大部分体育遗产、环境遗产、文化遗产、城市发展遗产都有着较为浓郁的冬季文化蕴含其中。万事从“冬”出发而进行考虑,是冬奥遗产的核心特点。北京冬奥会遗产的许多特质也与这样的环境气候有直接关系。
(2)体育与极端环境的交互。与夏季运动相比,冬季运动所处的自然环境更具备极端属性:气温较低、人烟稀少、人工痕迹淡薄、地理地貌具备一定的危险性等。因此冬奥会是被视作人类体育活动与极端环境的一种交互,其独特的自然魅力具有不可替代性。从体育角度出发,它反映了人类对自我的挑战,以及人类体育活动在特殊地理环境下所展现出的运动美学;从环境的角度出发,冬季运动所处的环境对抗污染的能力较弱,自我修复能力不足,赛事组织者需要更强的环保意识,因此冬奥会所创造的环境遗产可以看做极端环境与体育行为和谐共生的证明。
(3)高质量体育产业发动机。对器械的依赖是冬奥会赛事的一大特色。在冬奥会竞技比拼过程中,科技所占的比重非常高。因此成为一个冬季体育运动强国,不仅仅要有优秀的运动员,还需要有能力自主研发和生产高精尖运动器械的能力以及相配套的市场规模,即高质量的体育产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我们就会在核心科技上被人卡住喉咙,没有相配套的市场,资本则不会给科技研发投入资金,而仅凭政府的投入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冬奥会的到来,促使政府、企业和社会将目光投入到冬季运动产业中,加大投入,活跃市场,促进城市和国家体育经济产业升级,发展更高质量的体育经济运行体系。
习近平主席多次在讲话中指出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重要历史节点下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力挖掘北京冬奥会遗产的独有特点,使其与我国改革方向高度契合,将会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建设提供巨大助力。仔细审视北京冬奥会,并与历届冬奥会进行比较,发现北京冬奥会存在着两个独有特点: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以及“双奥之城”的奥运传承。北京冬奥会遗产工作可以紧紧围绕这两个特点进行深入挖掘,凸显奥运遗产的独有价值。
(1)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冬奥会由于项目特点与自然环境联系紧密,大量的雪上项目在城市周边的山脉间进行,因此它对城市空间的利用是外放型的,即指向城市的边缘空间。随着城市发展日趋完善,城市中心区域可发展空间饱和,城市建设的重心从中心区向边缘区扩张,冬奥会外放型的空间利用其作用开始凸显,它给予现代城市新的空间发展契机[16]。北京冬奥会很好地利用冬奥会的这一特点,以北京市区、延庆、张家口崇礼三大赛区为轴,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地理上规划合理的交通路线,拉近了三地的交通距离;在城市定位上,明确了延庆和崇礼作为首都圈内重要的休闲旅游都市地位,将接纳和吸引北京及其周边市区的大量游客,形成华北冰雪旅游规模重镇;在经济上,在保障环境的基础上对三地周边冰雪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开发,大大加深三地的区域经济交往。这对京津冀的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效益。
北京冬奥会留下的区域联合办奥模式将为日后奥运会办赛模式提供新的借鉴,这是奥运遗产史上的重要一步。
(2)“双奥之城”的奥运传承。作为既举办过夏奥会,同时还将举办冬奥会的史上第一座“双奥之城”,北京2008年奥运会作为一次成功的向全世界的“城市营销”[17],为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奠定了扎实基础。其遗产从夏到冬的转换更是奥运遗产史上的创举。例如志愿服务遗产,北京2008奥运会期间以10万赛事志愿者为核心,辅以上百万的城市志愿者、拉拉队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共同组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志愿团体,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北京夏奥会志愿服务为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留下了宝贵遗产。此外,“双奥之城”的遗产传承大大拓宽了奥运遗产的传播路径与范围,为奥运遗产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范例。目前北京冬奥会在北京赛区所有的体育场馆,除速滑馆“冰丝带”为新建的,其余场馆全部是现有场馆改建,其中鸟巢、水立方、五棵松体育馆(凯迪拉克中心)、国家体育馆都是北京夏奥会留下的重要遗产,这些场馆的利用与改造,大大节省了办赛费用,是对“节俭办奥”理念的积极贯彻,更是“双奥之城”的价值所在。
奥运遗产特点架构既具备同一性也具备多样性,前者是奥林匹克运动共同遵循的思想体系所决定的,后者则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体系不断交互,为满足社会不同需求而创造的各项奥运活动所决定的。该架构在基本特点之上发展出符合各项奥林匹克活动和单届奥运会特征的遗产特点,使奥运遗产不仅仅是一项碎片化的各类赛事遗存的集合,而是一个需要精密规划、统筹协作、内容之间相互融合的复杂结构体系。结合奥运遗产特点架构,北京冬奥会遗产除了具备正向性、可持续性等基本特点之外,还要继承冬奥会遗产特点,注重与环境的和谐互动,发展与冬季运动相关的体育产业,更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需求,展现对京津冀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双奥之城”的奥运传承等独有特点,从奥运遗产这个复杂结构中找到切入点,合理分配遗产创造资源,将北京冬奥会办成一届长久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奥林匹克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