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观群怨”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解析

2021-09-08 12:18王兴龙
新课程·上旬 2021年49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高中语文

王兴龙

摘 要:诗歌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学习诗歌能让高中生增长知识,增强情感体验,提升人文修养,培养文化自信。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阐明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在帮助高中生更全面、更立体地解读诗歌,高效学习诗歌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兴观群怨”出发,解析其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具体呈现。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指的是孔子认为《诗经》所应该具备的社会功能,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经》作为中华诗歌流传的重要起源之一,对其社会功能的评价,一定程度代表了诗歌整个体系的功能评价,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带来了启发。

一、可以兴

《诗经》之“兴”与后世诗文创作的“兴”,在具体含义上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指《诗》可引发某種思绪,引发道德修养,后者即引发情感,“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两相综合,即与当前素质教育“突出德育实效”的要求不谋而合: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品德修养教育。

二、可以观

“观”,包括“观风俗之盛衰”,即反映国家人民状况、地区文化风俗等生活情况,以及“观志”,即通过诗人的“赋诗言志”而观其志。简言之,既要通过诗歌的学习,了解对应时代的人文风物,拓宽文化视野,更要深入把握作者的志向、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从作者身上汲取正能量反哺自身,促进自身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的积极塑造。

三、可以群

可以观是可以群的基础。观其志,才能了解对方是怎样的人,继而才选择“群居相切磋”或“和而不流”。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只有在群体中交流观点、思想、情感,相互之间加深了解,逐渐形成自身全面、理性的认知体系,才不会闭门造车、独学无友,更不会盲目从众、随波逐流。所以开展“群”的教学,就要从合作学习、集体教学角度出发,鼓励学生相互分享诗歌学习感悟,交流想法,促进整体中每一个体认知的提升。如学习李白的《蜀道难》时,为了让学生增强对“诗仙”浪漫主义艺术手法及李白理想追求的理解,可请学生分小组开展李白诗作的群文阅读活动。每组选择李白的一首传世佳作,进行集中的品读学习,包括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反映的自然与社会景象、作者在诗歌中融入的情感等。将选择的诗歌与本诗进行比较分析,并在不同小组之间分享各组诗歌的分析成果。

四、可以怨

朱东润先生对后世“温柔敦厚”诗风早有批评:“作诗者光昭之志,无畏于天,无恤于人,揭日月而行者,亦非颜色温润、情性和柔二语所能尽。……于是诗人多故作委婉之词,不敢有失指斥,兢兢焉恐失忠厚之旨,皆由于《礼记》一语也。”

显然,“怨”的本质,是“作诗者光昭之志,无畏于天,无恤于人,揭日月而行者”,为反映社会现实、社会问题,从作为一名社会公民的责任感出发,去反映真实、建言献策。所以对“怨”的理解,应为情感直白、观点鲜明、语言明确,而非矫揉造作、故作委婉,非为怨而怨,应辩证看待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读诗歌中反映作者真实观点,尤其是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作批判的部分,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作者发出的“呐喊”,感受当时的社会现状。并指导学生联系当下生活现实,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与丑恶,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尝试用诗歌的方式进行理性的批判,让学生读写能力、理性思维、社会责任感等得到充分的培养。

总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结合“兴观群怨”来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解读诗歌内涵,领会诗歌意蕴,从诗歌学习中获得见识、情感、道德、思想、意志、品行等诸多方面的积极熏陶。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灵活、科学地予以指导。

参考文献:

[1]吕红娟.浅析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9,4(33):15.

[2]朱肖文.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策略[J].考试与评价,2020(10):12.

注:本文系甘肃省兰州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教师“个人课题”“‘兴—观—群—怨理念在古代诗歌鉴赏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立项号:LZ[2021]GR121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浅析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