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流转研究结构与发展的文献计量与网络图景

2021-09-07 08:20母岚恺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16期
关键词:农地农户文献

母岚恺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一、引言

土地问题始终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践的最根本问题,也是事关目前乡村振兴能否顺利实现的核心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进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社会变迁过程。在进行经济转型和城市建设的同时,各行各业都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提供了诸多就业机会,但这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导致了大量农民离乡外出、从事非农职业甚至举家迁移到城镇定居。这种前所未有的从农村到城镇的单项社会流动在帮助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小康生活的同时,也使得农民与土地渐行渐远,给农村带来“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粗放化”等一系列“新三农”问题[1]。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铺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加上农业利润相对较低等原因,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镇,农地抛荒弃耕现象严重[2]。另外,土地分散经营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以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退化等原因,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红利逐渐丧失,农地生产经营模式逐步演变并不断多元化[3]。农村面临的“新三农”问题表明农业现代化发展转型的窗口已真正开启,而通过土地流转重组农村人、地生产要素,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4]。

目前已有大量学者对农地流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有部分学者通过撰写文献综述对农地流转领域的研究历程和进展进行了梳理[5-6]。但这些文献仅探究了某一时点的研究现状,无法完整地描述和解释农地流转的研究结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相较于传统的综述方法,文献计量法能够通过绘制不同类型的网络图谱,在更广的时间跨度范围内展现出某一领域的概貌、结构、发展和变化趋势。

综上所述,农地流转作为热点研究主题,探索该研究领域知识结构的文献还相对较少,没有从总体视角对农地流转进行研究。且已有综述文献大多基于文献分析法,未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利用共引分析、知识图谱等工具进行可视化展示。基于此,本文采用共词分析、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和时间演化分析等方法,对CNKI数据库中1990年~2020年收录的CSSCI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与知识图谱绘制。深入探讨我国土地流转的研究结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为后续农地流转及其他农地金融主题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近年来,文献计量分析作为一种能够科学、客观、量化地揭示学术研究发展的有效方法,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是对文献进行数学和统计分析,考察文献的外部特征,从而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主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描述、评价和预测[7]。本文通过共词分析,即以关键词为研究对象,揭示农地流转的研究结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同时运用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进行研究研究领域类团划分和研究主题聚合,并加入时间视角进行对文献进行时间演化分析。

共词分析。共词分析通过构建共词矩阵对同一文献出现的两个词汇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分析词汇之间的相关性[8]。本文基于关键词词频分析,从CNKI文献数据库中提取相关关键词,将超过某一设定阈值的词汇定为高频关键词。利用CoCocurrence将这些高频关键词生成共词矩阵,进而分析词汇之间的关联强度并为后文分析提供基础。

多维尺度分析。多维尺度分析是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来呈现一系列概念的相似程度,它通过模型拟合将这一系列对象定位到“概念空间”,在本文中这个“概念空间”为二维空间,数据点之间的距离由计算出的差异性决定,从而可以在低维空间描述相似性和差异性[9]。本文通过构建相异矩阵,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根据某一特征将研究对象聚在一起的分类方法[10]。其基本思想是,根据个体间的相似度,将相似度高的变量聚为一类,将其他具有相似度的变量聚为另一类。本文利用VOSviewer进行可视化聚类分析,从而展现我国农地流转研究领域聚类视图。

时间演化分析。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时区图和突变词列表,然后根据聚类标签解读在一定时间内,不同主题的研究时长、热点主题和前沿研究方向。

2.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为《中国学术期刊》(CNKI)(1990年~2020年),以“土地流转”或“农地流转”或“农村土地流转”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重要学术期刊目录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9年~2020年)期刊目录为基准,选取涉及管理与经济科学的重要学术期刊,共得到检索论文4000余篇。

3.数据处理

检索得到的文献还需要进一步处理,首先剔除会议论文、文献综述类文献,没有作者信息的文献。同时本文主要是探究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村土地流转研究主题的发展趋势,因此剔除对古代土地制度的研究以及与研究主题相关性不大的相关文献,最终得到文献3868篇。

(1)无效关键词剔除。在检索文献时发现一些与研究主题无关的关键词,如回顾、展望等,通过多次对比,剔除相应关键词。

(2)相似关键词合并。存在一些意义相近的关键词,如含义相同:农户——农民,制度改革——制度变革、制度变迁,规模经营——规模化经营等。表达意义相似:农地确权——确权颁证、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确权登记颁证,农地流转——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流转等。对以上意义相近的关键词进行修正,并进行合并。

(3)低频关键词归类。在处理数据过程中,发现大量出现次数较少的关键词,但又有重要意义,为提高文献计量的精确程度,本文将低频关键词进行整合归类,从而修正高频关键词。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等低频关键词,结合研究主题和已有文献,将这些关键词统一合并为“劳动力转移”。

(4)高频关键词具体化。一些高频关键词存在意义指向不明确,范围较大的问题。如意愿、权益等,结合相应文献题目、摘要和具体内容,将其修正为“流转意愿”和“农民权益”。对这些相对较为模糊的关键词进行审查的修订,最终确定为指向具体明确的关键词。

经过上述步骤,通过文献统计分析工具CoCocurrence进行去重等预处理,最终得到796个出现过1次以上的关键词,其中频次大于12的高频关键词如表1所示。由于频次小于等于12的关键词较多,且频次大于12的高频关键词是1990年~2020年我国农地流转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术语,基本上覆盖了国内关于农地流转研究的焦点与重点,揭示了该领域的热点主题和发展方向所在。故本文选取这72个关键词作为分析的研究对象。

表1 中国土地流转研究高频关键词汇总表(1990年~2020年,频次>12)

三、农地流转研究可视化

1.农地流转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

将表1中高频关键词生成共现矩阵,表示两个关键词出现在同一文献的次数。通过共词矩在,可以判断信息的内容关联和特征项所隐含的相关程度[11],部分数据如表2所示。因为要进行多维尺度分析,所以需要根据共现矩阵构建Ochiia矩阵,本文引入Ochiia相似系数对共词矩阵进行处理。

表2 共现矩阵(部分)

表3 Ochiia系数(部分)

将得到的相异矩阵导入SPSS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得到如图1所示的多维尺度图谱。由于多维尺度分析划分结果往往是人工手动划分,这样就会导致划分方式受到主观影响。因此为确保结果的稳定性,本文通过聚类树的方法对72个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对聚类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最终确定为3个类团。类团1展现了在城市化背景下对农地流转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农户分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工等。类团2是基于宏观视角对农地流转各项制度政策的分析,包括制度创新、制度改革等。类图3则是对农地流转规模经营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探讨。而近年来除了对土地规模经营进行研究,学术界也提出了农业服务规模经营这一热点主题,其中土地托管是其最主要的形式。

图1 派生的激励配置Euclidean距离模型

图2 聚类图

图3 密度视图

尽管多维尺度分析能够研究个体之间的距离用二维平面距离呈现出来,能够客观地反映这些个体之间的相似性关系。但仅为一个粗略的划分方式,因此还可以通过更为深入的方式展现我国农地流转的研究主题。

2.农地流转主题聚类分析

通过CoCocurrence将共现矩阵转化为余弦相似度矩阵,部分数据如表4所示,表格中的数据代表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值越大则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将相似矩阵导入VOSviewer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的聚类图如图2所示。相较于多维尺度分析,虽然都是距离空间的可视化,但这种聚类方法比早期多维尺度分析更为精确,并且能够避免手动划分领域导致的误差。

表4 余弦相似矩阵(部分)

为了更直观地看出聚类效果,我们将图2转化为更形象的密度视图,如图3所示。根据不同颜色的关键词划分,并结合专业知识和通过与相关学者的探讨,我们将农地流转研究领域划分为五个热点主题。与多维尺度分析相比,密度视图更为直观,颜色相近即为一个聚类,有助于我们快速识别热点研究领域。根据密度视图和农地流转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农地流转热点主题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土地流转相关制度分析。通过表1和文献可以发现,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与农地流转相关的土地产权和土地制度一直被高度关注。长期以来,因为产权模糊、产权效能不高[13]、有差异的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社会结构[14]、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滞后[15]、法律制度和市场机制不完善[16]等问题导致对农地流转有效的制度保障缺失,进而使得产权制度的约束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令农民权益被忽视或者没有得到有效保障[17]。基于社保制度的视角来看,社保制度不完善抑制了农地流转的进程,但目前土地的保障功能和生产功能难以分离[18],同时社保制度改革和农地流转缺乏协同性[19],从而导致农地流转的后劲不足。基于法律视角来看,农地流转缺少具体的法律文件,概括性的法规居多,法律制度的不完备也是造成农民权益被侵犯的重要原因[20]。因为产权和法律制度的问题,政府在相关工作过程中存在缺位现象,盲目流转、思想偏差等行为也时常出现[21]。目前学者们对农地流转制度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但是对产权问题的研究依然还不够深入,同时对如何建立完整的农地流转交易的市场体系研究相对缺乏,这是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研究。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困境。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农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水平无疑一条有效途径。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不仅能够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还能为实现农业振兴增添助力。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农业服务规模经营进行研究。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和发展方向,农业产业化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和增值能力[22]。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以主要生产初级农产品,并且深加工程度较低;另外由于我国农民难以获取信息,对市场行情的把握往往存在偏差,因此就很容易形成“小农户,大市场”的困境[23]。而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产品加工需求不断增大,但由于受到农业生产环境和供给弹性的影响,其供给能力受限,从而使得农产品供应不足,上游农业组织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制约[24]。而通过农业产业化以实现农业专业分工合作,形成一条紧密的产业链能够有效解决面临的农业发展困境[22]。家庭农场作为该产业链的基础,现阶段以家庭为内核的发展符合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客观规律,具有独特的经济效率优势[25],家庭农场的规模大小也对经济效率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26]。过大或过小的耕地面积都不利于各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只有适度规模才能使各生产要素得到最佳利用[27],许多学者们也基于不同角度对如何度量与确定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土地面积大小展开了研究[28-29]。自从推进规模经营后,实践层面和理论界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农民流转意愿还是相对不高[30-31]。针对土地流转意愿问题,学者们提出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只有让农户经营参与分工体系,由简单的土地规模经营拓展为服务规模经营[32-33]。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就目前学术界研究成果来看,未来的研究重点应该转向如何使农产品、农资供销等涉农企业转型成为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并探究其转型的动力和因素。随着企业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日益重要的作用,应有更多的文献探讨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对经济、文化、生态的效益,以及其对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34]。

三是农户流转意愿影响因素分析。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和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将关注点转向了影响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因素。其中,许恒周等发现,学历、职业、非农收入占比、地权稳定性和是否拥有转让权能够正向促进农地流转[35]。刘卫柏基于农户认知角度认为,农民对土地的归属认知能够影响他们的流转决策,认为土地产权归国家所有的农户比认为土地归集体或个人所有的农户更愿意土地流转,对于政策的接受度更高。后者在土地流转时更偏向于综合考虑其他综合因素[36]。基于已有分析,可认为影响农地流转的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四类:①家庭特征;②土地产权;③机会成本;④交易成本。结合已学知识和相关文献,目前影响农地流转的因素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基于研究方法,现有研究采用的实证模型单一,创新较少。第二,基于研究变量,变量的同质性较高,大部分都是探讨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三个层面的差异,基于农户群体差异性视角进行探索的文献还较少[37]。

四是农地流转与农地确权研究。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土地产权作为农地流转的核心变量,能够得到清晰的界定和有效的保护是土地能够高效流转的重要前提[38]。自2011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农地政策,指出要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明确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并强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部分学者认为农地确权对土地流转有正向影响,能够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39-40]。其逻辑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农地确权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农地产权制度,强化了农民对土地的排他性预期,从而提高农户的流转意愿[41];另一方面,农地确权也能够规范流转行为同时减少纠纷,降低交易成本[42-43]。但从实践层面来讲,农地确权的实际效果与政策预期形成了明显反差[44]。由此有学者认为产权界定未必能促进产权交易,农地确权与土地流转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45]。其内在机理是:一方面,农地确权会增加交易费用,农地确权意味着土地产权的固化和不可调整,可能会强化当前图地经营分散化和细碎化的格局,提高流转的整合费用,从而对农地的流转产生负向作用[46];另一方面,农地确权会加强农户的禀赋效应,农户由于“失去”土地而感到痛苦从而就会增加租金,但过高的租金又会抑制农地市场化的交易[47]。目前关于土地确权是否能够促进土地要素流动还是存在不同的意见,中国的农地流转市场较为特殊,因为农地经营权的流转依附于农户的承包权,从而导致产权客体与产权主体的不可分割性,会加强农户对其土地的禀赋效应[48]。可见,农地流转市场并非简单的交易市场。尽管产权清晰界定和产权稳定是重要的,但拥有一个与之匹配的要素流转方式和要素流转市场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土地确权的政策红利,盘活农地产权,组建开放、规范的农地交易平台,鼓励农地股份合作等多样化的实践探索,逐步改善以产权实施为中心的制度安排[44]。同时,学者们也应该关注长期效应问题,现有文献大多基于短期效益进行分析,而农地确权的政策效应可能存在滞后性,所以后续研究仍需关注农地确权政策的长期影响。

五是城镇化背景下农地流转研究。土地作为一种具有能动性的生产要素,面对我国城市化的转变以及经济的发展,土地流转成为必然[49]。目前相关研究涉及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城市化、城乡统筹等内容。学术界普遍认为城乡人口迁移和农户非农就业能够促进城镇化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会导致对劳动力以及土地的需求增加,因此农地流转成为必然结果,最终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和城乡共生。但由于农地流转市场不健全、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政府发挥作用不彻底等,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转型导致了诸多问题和矛盾[50]。城镇化进程中,国家对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收按照市场化运作流转。但在关系到农民利益的诸多问题上,如土地的补偿标准、补偿范围、补偿金的分配都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从而导致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51]。同时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加也带来了机会主义和资本垄断,从而使得市场失灵,价格问题凸显[52]。另外,由于我国农地流转市场的特殊性,在流转过程中应该有中介机构的介入,但我国目前还缺乏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从而使得农民在流转土地后容易出现缺乏社会保障的问题[53]。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农地补偿机制和科学合理的监督体系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同时也需要配备专业的土地流转交易中介服务体系。

四、基于时间的关键词网络图景

运用CiteSpace对农地流转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绘制时间区图(图4)来探索农地流转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Modularity Q=0.8039,Mean Silhouette=0.8987。一般来说,当Modularity Q>0.3时就意味得到的网络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因此可以本文可视化效果非常好。Mean Silhouette是用来衡量网络同质性的指标,越接近1,结果可信度越高,Mean Silhouette>0.5则认为结果合理,可见本研究可视化分析结果合理且具有说服力[15]。

图4 时间区图

为了更好地辨识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演化动态,本文利用CiteSpace的突现词检测功能绘制了关键词突现图。突现词展现了在某一时间内使用频次突然增加或增长明显的关键词,关键词突现图能够反映一段时间内影响力较大的领域研究。相对于纯粹的高频关键词表,突现图能够更好地探测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新兴热点。结合图4、图5和相关文献,农地流转的研究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图5 关键词突现图

第一阶段(1990年~2003年):农地流转研究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农地流转刚刚提出,学者们更多是基于理论对流转制度进行分析。这一时期的学者致力于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权、土地所有权、土地产权这些概念性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制度的设计方向以及农地流转的可操作性。通常来说,突现词的生命周期为2年~3年[54],而通过图5可以看出,对土地制度这一领域研究的时间平均长达10年。这说明土地制度一直是农村金融中的重点关注问题,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土地制度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学者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基于中国国情和现实背景对土地制度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探讨。

第二阶段(2003年~2012年):农地流转研究逐步拓展,初现多元化。在这一阶段,农地流转已经实行一段时间,许多现实问题也开始出现。这一时期学者们根据农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探讨。例如对于这一项新政策的实行,许多农户保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因此如何提高农户流转的意愿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虽然这一时期农地流转发展迅猛,但其面临的“瓶颈问题”也日渐突出。一方面,土地产权的残缺和不稳定性提高了土地流转中的交易成本[55],增加了流转过程中的风险[56]。从媒体经常报道的“流转大户跑路”等现象可以看出,由于产权问题,农户权益难以保障[57]。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户数量大,从而也导致土地流转在实现规模效应的过程中面临的利益诉求也更加多样化,再加上我国土地特殊的所有权制度,农地规模经营受到约束性也更强,特别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涉及到的产权分割、产权转移与产权交易还将触碰我国现行法律,甚至有时还会形成矛盾[58]。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实施了农地确权,出台了“三权分置”,工商资本租用等一系列措施。但在未来,有关农地流转的相关法律制度仍然需要改善和创新,如果相关法律制度无法与现实相协调,那么目前农地流转所带来的正面效应终将逐渐收窄。

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农地流转研究深入阶段。随着农地流转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成为农地流转的发展方向,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让土地流转市场更加富有活力,学者们基于不同模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绩效评价和比较。理论和实践表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无疑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有正向作用,但这并无意味着土地流转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唯一和最优途径[59]。对此学术界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综合考虑我国土地资源、生态区域以及生产要素等,我国农业在未来更加适合发展模式更加多元,路径更加多样的农业现代化[60]。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在农业发展的实践中发现,土地托管、技能培训、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等各种各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中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61]。在农业生产的多个环节中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经营,不仅能够提高服务主体的盈利,也能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效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形成服务主体与生产主体合作共赢的模式是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农业转型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目前已经开始实施一部分措施的尝试,如土地托管[62]、生产环节外包[63]、农业服务中心等。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讨论,但系统深入的研究还较为欠缺。

五、主要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文通过利用CiteSpace、VOSviewer、CoCocurrence以及SPSS对1990年~2020年11月CSSCI期刊农地流转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和启示。

第一,结合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我国农地流转可分为五大研究主题。一是农地流转相关制度分析,如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农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可归纳为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交易费用和机会成本;三是城镇化背景下的农地流转,主要探讨了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分化、劳动力转移等问题;四是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研究,学者们围绕规模经营模式选择,绩效评估以及促进规模经营方法上做了较多探讨;五是农地流转与农地确权研究,研究结果上存在较大争议。

第二,未来农地流转研究领域发展方向应该更加深入国情,贴近现实。借助不同的分析方法发现,近30年来农地流转研究主题都更加深入实践。具体而言,在早期学者们更多地基于理论对农地流转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农地流转实际实行后,学者们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农地流转政策的不断发展,基于中国国情的城镇化、农地三权分立、“三农”问题等成为学者们的重点关注对象。近几年,国家出台的土地确权、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经营政策也对研究本土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研究不够深入,农地流转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同时后续研究需关注土地流转相关政策的长期影响;②研究内容和方法同质化,创新较少。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应更加注重基于现实深入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探索新的理论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猜你喜欢
农地农户文献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基于中介组织尽职视角的农地流转收益分配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