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开展与探究

2021-09-06 10:47张萍
幸福家庭 2021年8期
关键词:食育午餐美食

张萍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食育作为以日常饮食为主题的核心教育,取材于生活,践行于实践,让教育回归生活本真。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本文探讨了如何将幼儿园食育课程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通过现场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主动建构“食”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与习惯,培养幼儿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即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生活中挖掘课程素材,突出教育与实践、生活之间的联系。3~6岁是幼儿饮食行为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幼儿进行良好饮食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教育,可以帮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生活教育理念下践行幼儿园食育课程。

一、融入“真生活”

生活即教育,幼儿的日常课程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生活中的实践和探索才是幼儿最直接和适宜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开展食育课程时,以“回归生活”作为指导理念,将综合性的食育内容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以“食”为“育”,让幼儿在真实生活中自然地建构学习,提高食育课程的可行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进而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

(一)每日帮厨小能手

每日区角的帮厨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早晨来园后,生活区角的桌上会放置当天的午餐食材,教师可以和幼儿围坐在一起认识这些食物,通过观察蔬菜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共同探讨、交流蔬菜的食用方法及营养价值。教师还可以和幼儿一起动手择菜、洗菜、削皮,让幼儿学习剥蚕豆、削土豆、摘青菜等。

帮厨活动是将每日午餐前的准备工作呈现在幼儿面前,结合了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教育。幼儿在与自己每天所吃食物的亲密互动中,不仅找到了“饭和菜从哪儿来”的答案,还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的全方位体验中丰富了对常见蔬果的认知经验。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一些简单食材烹饪前的准备工作,可以激发幼儿对食物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食堂工作人员每日准备食材的辛苦,从而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养成文明用餐的好习惯。

(二)自主点心暖时光

点心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以往的点心时间大多由教师和保育员统一组织,以吃完点心再活动的集体组织形式为主。而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培养幼儿自主性的食育活动,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征,依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与幼儿一起商讨制定点心环节的流程与规则。教师通过营造自主宽松的活动氛围,将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小小的点心环节调整为幼儿的自主活动,不仅把决策权交给了幼儿,让幼儿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吃点心的时间和数量,还能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幼儿点数、统计的数学运算能力,让幼儿学习自我管理的同时,获得自主性的发展。

(三)自助午餐我能行

午餐环节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活动,午餐环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为改善幼儿厌食、挑食的不良饮食习惯,让进餐成为孩子积极、愉悦的生活环节,幼儿园开启了自助午餐模式,以提高幼儿在午餐环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鼓励小班幼儿能自己将盛好的食物端回座位,让中班幼儿尝试自己盛饭、盛菜、盛汤,让大班幼儿根据自己饮食的需要盛适量的饭菜和汤。在午餐环节中,教师可以尝试慢慢放手,将自主权交给幼儿,让幼儿真正成为午餐的主人,在一系列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规则、分享和自主意识。

二、开展“真实践”

社会即学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和家庭中,还应回归于社会这个“大学校”中。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儿园食育课程要“走出去”,社区里的水果超市、老街上的传统点心店、家庭中的亲子厨房,都可以成为幼儿食育课程的最佳教学基地。

(一)走进社区,体验感知

通过调查相关资料,幼儿园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方式和行为特点,对所在地域的食育教学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和分门别类的梳理,建立了幼儿园食育教育资源库。接着,幼儿园依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开展了实地参观的实践活动,如小班幼儿参观水果店、中大班幼儿集体参观超市、走进蔬果农场等。幼儿在走走、看看、玩玩中了解到许多的食育知识。例如,在大班“逛菜场”活动中,幼儿不僅近距离地接触到了食物,获得了更多的生活经验,还在与店主“讨价还价”的过程中提升了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体验支付“钞票”了解到买与卖的活动经验以及货币的概念,让原本只是纸上谈兵的“读书”教育变成实际的“行动”教育。

(二)挖掘老街,赏识文化

饮食文化能充分反映出地域悠久文化历史的发展状态。食育课程要结合地域特点,深入挖掘地域特色饮食文化。姑苏美食深藏于陋巷的百年老街中,为品尝老苏州的味道,幼儿园组织了“小记者游览山塘街”的社会实践活动。“马栋佩烧卖”“苏和生煎包”“万福兴糕团”……穿行于古巷老街中,幼儿不仅品尝了充满乡土风情的美食,还跟着老手艺人一起制作了香甜软糯的松花团,在揉、捏、搓、团中学习了一门老手艺。

“大社会”即是“活课堂”,挖掘地域老街美食,不仅增进了幼儿对家乡美食文化的了解,开阔了幼儿的视野,让幼儿领略到了家乡美食的魅力,还让幼儿深入感知了家乡传统美食的丰富内涵,在美味滋养中成为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人。

(三)融入家庭,快乐自主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食育课程的践行离不开家长的参与与配合。据调查,许多幼儿虽然在幼儿园能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但在家中却会出现不爱吃饭、偏爱零食的情况。因此,在食育课程中幼儿园开展了亲子厨房、小鬼当家、家庭美食分享会等活动,让家庭也融入食育课程的一日生活中。如“亲子厨房”活动中,幼儿需要与父母一起商讨菜谱、一起购买食材、共同制作美食,这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改善了幼儿挑食、偏食的坏习惯,也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促进亲子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三、探究“真劳动”

行动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行是知之始”,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行动的教育。在食育课程中要让教学更贴近幼儿,回归幼儿探索世界的方式,强调幼儿的自主探究与实践,让幼儿真正参与到“做”的行动中来,体验劳动的快乐,实现自我的全面提升。

(一)开心田地“小农夫”

城市里的幼儿与食物的接触大多只是通过餐桌的菜肴,与原料食材接触较少,更加不了解食物到底是怎么长出来的。因此,幼儿园专门建立了“开心农场”供幼儿种植蔬果。在这块充满生机的泥土地里,幼儿感受到了播种的乐趣与丰收的喜悦,小小的菜地成了孩子们的“食育乐园”。幼儿通过亲手耕种,在体验种植乐趣的过程中,能用双手、双眼接触和看到新鲜的瓜果蔬菜。在种植、观察、记录的真实体验劳动中,幼儿了解了耕种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学会了分辨青菜与杂草,知道了土豆和胡萝卜是长在泥土里面的。同时,幼儿还学习并掌握了种植的技能技巧,如锄地、挖坑、浇灌等,在亲手培育的瓜果蔬菜中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知道了食物的来之不易。

(二)美食工坊“小厨神”

幼儿园为幼儿创设了美食工坊,所有的环境创设都是以幼儿为中心,适宜幼儿身高的洗碗池、桌椅、烹饪台,为幼儿专门定制的烹饪厨具等。还提供了各种便于幼儿制作美食的食品制作流程图、与健康饮食和地域饮食文化相关的绘本和书籍等。还配备了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幼儿播放饮食方面的动画片与纪录片,为幼儿营造良好的食育氛围,激发幼儿制作美食的兴趣。

在美食工坊中,教师应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帮助幼儿模拟真实生活场景体验制作美食的过程。如在冬至包饺子、中秋做月饼、端午包粽子等活动中,幼儿运用五感感知食材的颜色、形状、味道,并通过择菜、洗菜、切菜、烹饪等环节,体验亲自动手制作美食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幼儿在制作、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感受到四季时节的交替更迭,领略到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打造“姑苏成大美食街”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适宜的学习方式。在食育课程中,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创设了“姑苏成大美食街”,通过为幼儿创设富有生活情境的姑蘇饮食文化游戏环境,在生活化、趣味性的游戏中渗透食育课程。

在“姑苏成大美食街”上,孩子们个个都乐在其中。“石湖点心店”的厨师们小手不停地搓、揉、捏、团,忙着制作小馄饨、桂花糕、豆沙包等特色小吃;“横塘面店”的服务员也在忙着制作和叫卖食物;“万家福超市”的收银员则在认真地计算着费用……,孩子们在制作、售卖、品尝的游戏中,提高了与同伴合作交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美食游戏中感受到了家乡的亲切感。

“生活”为教育之根本,“社会”是教育之资源,“教学做合一”乃教育之方法。幼儿园食育课程应在体验探究式的生活化课程中,摆脱单纯的说教模式,让幼儿在一日生活的真实体验中探索“食”之根本,从而回归教育的生活本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成大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食育午餐美食
我是“食育”小画家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井下午餐
3—6岁幼儿家庭食育开展建议
午餐
“食育”也需进校园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
午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