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初中历史复习课中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复习方式枯燥、评价方式片面等问题。文章立足新课改背景,将思维导图引入历史复习课后,进行合作学习的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合作学习;思维导图;复习课
一、 引言
一间教室、一堆复习资料、一块黑板、一个口若悬河的历史老师、一群被动笔记的学生,构成了传统历史复习课的场景——复习效果可想而知。然而,在今年的复习课后,学生的反馈却是这样的:“这是一种很棒的复习方式,让我们在兴趣中学习。”“我们在复习中更加有条理,能获得更好的复习效果。”“现在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所有史实在我脑海中都非常清晰,这样的复习非常有效。”……是什么让学生如此兴奋?
二、 翻转复习方式——思维在交流中生成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具有两大本性,一是接受本性,二是构建本性。现代历史学习方式较传统学习方式而言,既重视学习的接受本性,又重视学习的构建本性,同时还提倡主動接受学习。复习方式是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复习方式存在着教师主导复习进程、学生被动接受复习等问题,制约了复习效果的优化。为此,我尝试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历史复习课,实现复习方式的翻转,从而提高了复习课的有效性。
美国著名的图论学者哈拉里说过:“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知识就像大型机械里的部件一样是零散的,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有效思维模式,用“图”的方式将知识构建成体系。在实践中,笔者先向学生介绍了思维导图绘制的基本方法,选取任一历史事件让学生动手尝试绘制从而掌握这一方法。接着,笔者将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历史知识划分为八个复习主题,在每个班级原有八个学习团队的基础上,通过抽签确定思维导图的设计主题。之后,在组长带领下,团队内部就主题内容、方式方法、任务分工等进行激烈的头脑风暴,复习课的氛围悄然发生改变。
(一)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投入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确定思维导图主题所包含的历史知识的过程,正是完成知识框架梳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头脑风暴让每一个团队内的学生都成为梳理知识框架的参与者,要探讨出一个符合历史思维的知识框架,则需要团队内的讨论、探究。例如,“民族团结”专题,不同团队梳理探究后的框架是多样的,有的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有的根据民族地区划分、还有的依照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来归纳等。可见,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复习,符合构建本性,使知识框架有效内化。
(二)教师从口若悬河到倾听引导
诚如美国教育学家罗杰斯所言: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再霸占讲台,而是穿梭于各个团队之中,倾听学生交流,及时记录下思维火花,当团队探讨出现分歧或迷茫时,及时给予引导。例如,有一个团队在探讨“古代中外关系”专题时,遗忘了“闭关锁国”这一知识点,我并未直接要求他们补充,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外的友好交往带来什么结果?冲突带来的改变又有什么?”学生在进一步探讨后,发现了疏忽之处,顺利完成了思维导图的绘制。
三、 翻转课堂氛围——思维在合作中创造
相对于个别学习而言,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并互助。初中历史复习课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实践环境,主要体现在:(1)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在合作学习的团队中,学生可以承担不同的任务和实现团队内的互助;(2)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方式不同,在合作学习的团队中可以实现互补;(3)复习课中采取任务驱动模式,可以让合作学习团队具有参与的热情;(4)合作学习团队内部有效的沟通与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探究式学习的要求;(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的过程,正是复习课成果的巩固过程。
日本广岛大学教授片冈德雄把课堂上积极的气氛称为“支持型气氛”,把消极的气氛称为“防卫型气氛”。这两种课堂氛围的不同在于,前者带给学生自信、合作与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后者带给学生服从、受控与被动。把思维导图运用于历史复习课的过程中,课堂氛围也会随之翻转。
(一)从盲目接受到独立思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历史学习,需要我们学会体验、用心感悟,这样才不会让生动的历史僵死成课本中的铅字。在传统的历史复习课上,唯书唯试至上的课堂氛围制约着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在实践中,笔者指导各团队成员进行个别学习,分别就本专题内的一个内容绘制思维导图。例如,在准备阶段,首先让每个班级已经划分好的八个学习型团队进行组织合作,说明比赛目的:通过学习,学会思维导图的复习方式;通过绘制,重温中国古近现代的知识;通过合作,感受团队学习的思维火花;通过竞赛,激发复习中的热情与潜力;通过评价,肯定思维拓展与自我成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绘制思维导图,呈现思维过程。独立思考正是为了改变盲目接受的思维定式,在独立思考中肯定自我。例如,一个学生绘制出新中国外交之路的思维导图后,感叹道:“新中国的外交之路充满艰辛,也充满智慧,最终赢得世界的尊重。”可见,独立思考让学生多了自信,多了投入,课堂也充满了历史韵味。
(二)从压抑沉闷到交流合作
传统的复习过程是一个狭隘的知识再接受过程,个人很难把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也很难将他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改变这一方式就是要建立起人和人之间的对话,以及人的思维与知识间的对话,思维导图就能够为对话提供媒介。在团队内,将自己独立思考的思维导图与同伴交流,共同讨论生成本专题的思维导图提纲。在交流中,彼此分享,或肯定或质疑,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让思维方式也能得到深层次的发展。原本压抑沉闷的复习课,因师生间、同伴间的交流,而变得其乐融融,充满了人文气息。
在绘制思维导图阶段,如何才能保证全员参与?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1. 规范行为
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团队的活动情况,根据每节课各团队上交的进展情况报告,考查团队成员参与情况。若发现个别学生脱离合作学习的团队,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保证合作不流于形式。
2. 发现火花
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也有可能是一句精彩的历史感悟。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并且做好记录。
3. 排除障碍
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例如,专题三《古代中外关系》,团队基本上复习时都遇到了内容庞杂无从归纳的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地点拨,帮助学生尽快排除障碍。
4. 引导深化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些讨论和交流在开始时容易出现浅层次或片面化,例如,专题五《近代化的探索》,团队在讨论中往往把侧重点放在了罗列事件上,却忽略了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对中国近代所产生的影响。
(三)从墨守文本到创意无限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复习课,立足教材却又不墨守文本,让思维的过程成为有意义的学习。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的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在复习过程中,就是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过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梳理整合,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呈现出来的就是新旧知识充分融合后的创新。例如,学生将思维导图的呈现形式进行了创新,他们用时间轴的形式形成铁轨延伸向远方的思维导图,来展示近代中国在侵略中一步步沦陷;用时钟的形式展现历史上的各个朝代轮转;以繁花似锦勾画民族团结之花;用凤凰的形式展现浴火重生的中国,改革后的新生等。原本生硬枯燥的文本复习变成了创意斐然的思维呈现,这正是思维导图带来的有意义的学习。
四、 翻转评价方法——思维在欣赏中升华
(一)从单向评价到互评欣赏
传统历史复习课上,教师通过考试或问答等途径,对学生的复习效果进行评价,这种单向评价方式忽视了对过程的考查,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能力发展、方法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无法体现。在实践中,笔者翻转评价方式,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笔者专门开辟了一间教室,对全年段88份作品进行集中展览,指导学生明确评价标准,发放给每个团队不同标识的贴纸,让学生进行投票,选出学生心中的优秀作品。这个举措,将学生的兴奋点再次点燃。一个学生在进入展室时赞叹道:“哇!思维的海洋!”笔者不由为她的评价竖起大拇指。要对一幅思维导图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首先建立在学生对这一专题内容了解的基础上,因此这既是评价与相互欣赏的过程,又是一次再复习的过程。
(二)从分数至上到自评反思
现代教育理论中,分数已经不是衡量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倡学生通过评价对自己的历史学习状况拥有感悟、反思、评价的权利和机会,让学生逐步树立起自主评价和自我进行价值判断的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在实践中,笔者让每一位学生进行自评,总结学生复习课后反馈的收获,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对本专题历史知识的“新认识”
例如,学生是这样反馈的,“我们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步一步,是时代进步、梦想进步的过程。追逐梦想的脚步也应该向党的发展道路,在不断尝试的道路上铿锵地走下去。”“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光辉,最终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各民族的不断融合,它会将不同的、多样的文化、思想、特色结合在一起,我觉得如今中国这具有特色的民族风格必定是一个个时期不断的民族融合造成的。这样一个大家族的团结,牵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也必定坚不可摧。”“做侵略与反抗这一专题的思维导图,我们发现这段历史并不全是屈辱。是的,我們有着炎黄子孙沸腾的血,我们有着铮铮铁骨,我们在战斗,我们在反抗。勇气、坚定、爱国正是现在的我们所缺少的,我们无法忘怀的,还有我们中国人的力量!”“历史是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有人说这段时间(古代史)是中国的辉煌,也有人将此后衰败的原因都扔给了清朝,但我认为,这才是历史。”……精彩言语,不胜枚举。这些感悟,若不是真实的投入其中,不会有如此精到而富有历史韵味的言语;这些感悟,绝不是历史老师通过灌输能得来的,传统的复习课更不可能带给学生;这些感悟,更是合作的成果,是思维碰撞的火花,是学生最实在的收获!
2. 掌握了复习历史的“新方法”
例如,学生表示,“我们在愉快的竞争环境中学习并且复习了知识,加深了对本专题内容的理解。”“我们通过思维导图,快速复习了中国近代史,它很好地归纳和整理了主要内容,让知识更深入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学会了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所学的知识展示出来,而我们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思维导图是一种很棒的方式,它让我们在了解所有知识后,提炼重点,让我们在兴趣中学习。”“思维导图让我们在复习中更加有条理,能获得更好的复习效果。”我们常说“授人以渔”,通过复习课收获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复习与自我再学习成为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思维导图以条理清晰的知识框架,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融入其中,最后生成学生自我认识,这符合知识习得规律,因此也能够成为师生复习课上的好帮手。
3. 感受合作学习的“新环境”
例如,学生有如此感悟:“团结使我们获得了合作的快乐,收获了成果的喜悦。”“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是要排版、美工、写字,还要绞尽脑汁想领先于别人的创意,但对于一个团队来说,这些就被分成了几个部分,这就是团结合作!”“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巨大魔力,概括知识、深入讨论、动手操作等各个方面无疑都是对我的磨炼,也使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加强。”“和小组一起学习,让自己懂得了团队精神十分重要。队员之间取长补短,让自己收获更多知识。”“途中虽然遇到许多困难,但我们在开小组会议时都逐一解决了,六个人总能比一个人走的快些,合作的作用总能比独自完成更完美些。”“人能不断进步是因为人类在不断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发现不足,在交流中不断创新!”……在学生的感悟中,提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就是“合作”“团结”。可见,通过这次的合作学习实践,各团队已经基本成型,培养出了共同的认知,磨合出了合作的默契,这也将为学生下边的学习与复习过程提供环境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曾描述过这样一种学习状态:“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通过将思维导图引入复习课,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被翻转的历史复习课上,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真正感受到了“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齐世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黄聪慧,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第十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