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冠疫情与社会大众间联系看科学传播

2021-09-05 04:28王玉洁苏姬刘旺喜万丹梅邱春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科学传播新冠疫情

王玉洁 苏姬 刘旺喜 万丹梅 邱春

摘 要: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突然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中国进入重大公共卫生危情中。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科学传播是有效减缓重大危机的一环。本文以此次新冠疫情作为切入点,阐述了科学传播的意义、方式以及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存在的利弊,总结了疫情期间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传播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新冠疫情; 科学传播; 社会大众; 建议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8-180-002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并迅速对抗击疫情工作做出了系列重要指示。中国科协也进入了备战状态,着力发挥全国协会、地方科协协助作用,依托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基层科普队伍的传播,形成上下联动、横向拓展、纵向贯通的应急科普工作体系[1],使社会大众及时对新冠疫情能够科学理解,并正确采取疫情防控措施等,在本次抗击疫情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当代科学传播的意义

科学传播是指以媒体、科学传播者、科学类文献等作为载体,将科学家复杂的专业性过高的报道或文案等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形式广而告之,让大众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家以及他们的发明发现。不仅如此,科学传播也是妥善处理公共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下,科学传播者,除了利用傳统媒体外,还能运用多元的传播方式直接面向社会大众进行传播,使传播者与大众之间形成双向传播的互动体系。正确的科学传播除了可以提高国民素质,还可以减缓大众面对公共危害事件的恐慌心理,增强大众解决问题的信心,有“镇定剂”的作用。

二、本次疫情科学传播的方式

本次疫情期间除了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新闻报道、电台、通信等以外,在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者们同时也利用微博、公众号、抖音直播、网络知识竞赛等方法进行互动式传播。

三、本次疫情期间科学传播的优点

在新媒体环境稳步发展、中国科协较为成熟的体系运作模式以及全国科学传播工作者的努力下,本次科学传播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本次疫情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反应迅速。新冠疫情爆发后迅速形成以中央为主,地方辅助的体系。中国科协也立即做出科学传播疫情知识、提高大众保护意识、减轻大众恐惧心理的正确工作指向。先后两次向全国科学研究者以及传播者提出倡议,号召科学研究者、传播者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传播广泛。传统媒体依旧奔走在前线,将一线资料、信息迅速转化并传播,同时经过网络平台的加持,加快了科普文章、疫情新闻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据统计2020年1月20日至2月3日期间,仅从微信公众号某平台来看就有31万个微信公众号共发布844万条内容,采集到97万篇标题中提到“抗疫”“疫情”“肺炎”等关键词的微信推文,占整体发文的11.5%[2]。不仅如此,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使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有关疫情的信息。根据百度2020年2月20日发布的《百度App用户战疫实录》报告显示,用户通过百度搜索、浏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信息日均超10亿人次,每天超过5000万人查看“抗击肺炎”频道[3]。

形式新颖。除了以往的单项科学传播外,本次疫情期间的科学传播融入很多可以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例如武汉的科普协会从2020年1月28日开启为期30天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网络科普知识有奖竞答,邀请全国大众参与到竞答中,完成一个互动式的科学传播模式,以比赛促进大众学习疫情知识,增进防范意识和学习保护措施。除此外更多有趣的科学传播的方式也不断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不仅易于大众的理解,且为科学传播增添了一分趣味。例如抖音、快手等平台相继出现了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动画科普小短片,其中最让大众所熟知的便是中国科技馆发布的应急科普原创内容《科普君的辟谣时间》,以轻松、有趣的风格为大家传播科学。各地方政府和科协也纷纷响应,引导大众将科学知识与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不同寻常的科普作品,也希望更多的群众能够参与到科普活动中。

重视心理健康的疏导。本次疫情持续时间较长,且病情反复,大众烦闷、恐惧、焦急的情绪与日俱增。为减缓此现象,在这次的科学传播工作中不仅仅涵盖疫情的知识、防护措施等,也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如何调节情绪上。全国众多心理专业类学会分别组建专家和心理志愿者与科学传播工作人员合作,通过广泛的媒体平台向一线工作者、新冠疫情确诊患者、被隔离观察人员以及普通公众提供心理健康的知识和一定程度的科学疏导。同时,为了提高我国现阶段的心理科普工作的规范性和全面性,心理学专业学会制定了相关心理援助工作文件,规范指导心理咨询。例如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发布《抗疫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疫情特殊时期网络心理咨询工作指南》《热线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等[2],同时对全国一线心理健康科普和疏导的工作者们起到规范指导作用,让他们的工作更加专业。

四、本次疫情期间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虽然本次科学传播有了很大的进步和突破,但基于我国现有的科学传播的水平,本次疫情期间的科学传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质量参差不齐。在新冠疫情发生后对新型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病毒的相关科学知识在互联网上发布的数量和传播量非常多,但是每篇科普内容的质量却需要我们细细斟酌,仔细分辨。其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除了由科协、专业科学传播者、正规医院公众号等其他专业人员、团队外,还有大量的媒体、博主等为了蹭热度发布了有关疫情的作品。但是他们的“原创”作品大多是从网上截取、加工、换词换字再进行组合而成的。并没有专业从事科学的人或者有科学背景的人参与其中,甚至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牛头马尾的情况。不仅不能起到科普的作用,反而导致错误的引导;其次,在某些蹭热度的文章中也有大量的不恰当的言论,例如“不是我们战胜了疫情,是疫情放过了我们”“酒精可以有效杀死病毒,不用过多担忧”等,虽然科学传播的意义是以媒体为翻译器,将科学家的语言用通俗的言论翻译而成,但这些言论虽然通俗,但是必须要精确,严谨。而在本次疫情期间却有很多视频、文章达不到上述要求,在观看时还需仔细甄别。

报道片面。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需要紧急的科研攻关,但是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得到有关防护救治的言论。这些言论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实验和验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是很多研究还没结束就有阶段性或者未经验证的部分试验结果被某些媒体公布出来并进行传播。大部分公众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或对媒体的信任,很容易误读这些结果,不仅容易造成公众误判,还可能对科研信誉造成严重伤害,违背科学传播的本意。

对口专业能力薄弱。本次疫情来势汹汹,大众的疑惑和恐惧主要是因为强传染性和强伤害性。此时与本疫情最密切的两个科学领域是公共卫生和流行病,但是据资料显示,这两个专业目前发展都较弱,学者专家較少。事件发生后,两个对口的领域反而无法做出迅速的战略部署。网上发布的文章、视频等大多来自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者或者民间自媒体,严谨性、科学性以及专业性都有一定的局限。当大众无法在铺天盖地的文章、视频中找出如何认识传染病、传染病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答案时,自然会产生很多疑惑,进而发展成恐慌、气愤等其他负面情绪。

五、科学传播优缺点分明的原因

本次疫情期间我国科学传播的优点和缺点都得到了放大。主要是因为本次疫情爆发猛烈、传播快、持续时间长,导致公众十分担忧和恐慌,社会关注度也高于其他公共社会事件。其次新冠作为一种新的病毒,很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科学的解答,信息上很难精准、明确,甚至存在很多不同的声音和解读。最后,新媒体自媒体的快速崛起,为了走红,各家争相报道有关疫情的新闻,甚至不对信息进行基础的筛选,导致网络上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也给科普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六、对科学传播的建议及对策

根据疫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科学传播的质量,我们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应当重点提高科学传播工作者的数量、提升传播工作者的工作质量,确保再次出现重大公共事件时可以迅速满足群众的需求,确保科学传播工作顺利进行,减轻群众的担忧和恐惧。

(二)科技部门日常应当多举行科学知识传播活动,增加大众的科学素养,培养大众辨别新闻质量的能力,让大众在面对铺天盖地的新闻时有一定的判断力。

(三)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在其平台发布科学新闻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先对其进行检测,再进行发布,新闻网络监管部门也应当对各发布平台进行监管,引导媒体网络舆论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基金项目:南昌师范学院一般项目(编号:20RWYB06);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课题(编号:JXJG-18-23-14)

参考文献:

[1]王志芳.新冠肺炎疫情中科协系统应急科普实践研究[J]科普研究,2020,15(01):41-46+106

[2]李珍晖,黄京一.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科学传播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教育传媒研究,2020(03):23-27

[3]《百度App用户战疫实录》,百度App2020年2月20日

猜你喜欢
科学传播新冠疫情
关于新冠疫情社区防控管理的几点建议
新冠疫情下若干劳动合同问题研究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科学传播视域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介呈现研究
自媒体时代的科学记者:从“翻译”到“连接”
大学的科学传播:瓶颈与路径初探
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