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

2017-01-16 10:45周炜单泠
东方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科学传播媒体公众

周炜 单泠

摘要:科学传播,是大学履行国家与时代使命,连接科学家与社会大众需求,树立与维护大学品牌形象的关键活动和重要路径。大学进行科学传播天然具有人力优势与受众心理优势。

关键词:大学;科学传播;媒体;公众

当今社会,科学与技术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革,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被认为是国家与创新发展的双翼,公众与社会对于科学传播的需求正日益增长。大学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也是知识创新的始发地与聚集地,具有科学传播的职责和优势资源。

一、大学为什么要做科学传播?

1、国家与时代使命——科学传播是创新发展的两翼之一

2016年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论述强调了科学普及、科学传播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讲话进一步指出:“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对科学传播的主体、对象、目标等作出了清晰的定位。

在政策制度层面,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规定: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

科技成果的积累和传播达到一定深度与广度,公众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可以激发科技创新的社会潜能,形成科技创新能力。

2.大学的需求——声誉与品牌塑造主渠道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学科水平与人才实力有了长足发展。在追求一流的过程中,大学的发展目标正处在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阶段,声誉和品牌成为重要的办学议题。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大学的四项基本功能。一所大学的声誉及品牌的形成,取决于公众对于大学行使这四项基本职能情况的印象与判断。科学传播作为一项动态活动,其主体、对象、目标、内容等覆盖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四项基本职能。同时,与其他大学的活动相比,科学传播因对应了公众的求知需求,天然具有连接公众与高校的互通性。公众对于大学的认知与需求,科学传播占了很大比重。因此,笔者认为,科学传播是大学声誉与品牌塑造的主渠道。同时,在全球各大大学排行榜中,大学的学术声誉是衡量一所大学综合实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在评价学术声誉时,科学传播活动的广泛度、活跃度与有效性是重要因素。

3.科学家的需要——寻找同道、获得支持

作为科学传播的主体,科学家进行科学传播并非是单纯付出,事实上还有丰富的“收益”。第一,通过科学传播,有利于获得来自政府与社会的支持。不管是自下而上的工作汇报,还是针对公众的科学普及,都有助于外行了解自身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进而获得物质与舆论层面的理解与支持。第二,通过科学传播,不同学科之间的学者能够相互了解,相互激发,有助于形成新的科学研究课题,组建新的方向和科研团队,并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第三,通过科学传播,还有助于促进科学家对自身研究的理解。

4、公众的需求——获得新知的基本形式

调查显示,公众获得新知的主渠道,仍然是通过各类媒体。但媒体本身不是产生新知的机构,或者说,不是新知产生的源头机构。知识从大学实验室走向大众的知识储备,通过各类媒介传递,是科学传播的基本形式。

中国科协于2015年3-8月开展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公民对科学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技术、医学新进展感兴趣的比例分别为77.6%、74.7%和69.8%。高达83.3%的公民对环境污染与治理感兴趣。

而长期以来,公众对通过媒介获取科学新知的需求通常与科学家对传播目标的需求存在错位。简单而言,就是科学家认为应该进行科学传播的内容,公众关注的热情并不高;而公众关注程度很高的问题,科学家并没有通过科学传播达到充分的普及与解读。

二、大学进行科学传播的优势

1、人力优势——大学的科学家

大学是科学家的集聚地,是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创造与产生的场所,是承担国家甚至全球重大、重要科学研究任务的地方。近年来,中国大学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客观上,这为进一步进行科学传播奠定了丰厚的人力资源。在政府、大学、民间团体、企业界等几类有可能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中,大学的科学家人群最丰富,更直接与快速地产生科学传播的内容。这是大学进行科学传播的优势之一。

2、心理优势——大学的公信力

当前的形势下,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主要有政府、大学、民间团体和企业界,这四者参与科学传播的手段与内容各有不同。如果从公信力角度看,政府与大学的公信力天然地高于民间团体和企业界。“大学”、“教授”、“研究中心”等词语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是客观的、专业的、公益的。这为有效做好科学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受众心理基础。

相比之下,民间组织的公信力建设需要比较长期的过程,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大量科学传播自媒体,因缺少第三方视角,专业的单一性以及传播水平的良莠不齐,导致受众无从判断和取舍,生成叠加效应的可能性受到制约,无法形成有效传播;而企业界的公信力塑造则要更多的面临自身商业利益的挑战,其科学传播的目的更多地与自身商业利益的谋求绑定,容易产生传播的偏向。

猜你喜欢
科学传播媒体公众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自媒体时代的科学记者:从“翻译”到“连接”
大学的科学传播:瓶颈与路径初探
基于传播学五要素分析“互联网+科技馆”发展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关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几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