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微公益

2021-09-05 02:59鲁晨黎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小学

鲁晨黎

摘 要:公益是个人或组织自发的通过善举服务社会的活动,而微公益则是微时代下出现的一个新生名词,也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公益形式之一。在微时代背景下,微公益已成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抓手,中小学校利用现代媒体手段组织开展微公益活动,引领师生积极参与公益实践,弘扬团结互助精神,是新时代下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

关键词:微公益; 中小学; 德育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8-012-0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微课等丰富多样的“微载体”悄悄进入我们的生活,勿庸置疑,“微时代”已悄然而至。那么,在微時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新兴的微载体进行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助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下面以微公益为例谈一谈。

新时代,微公益日渐兴起,这样新型的公益形式让公益活动无处不在,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也帮助了更多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在参与公益的过程中,激发和培养了人们的公益意识和责任意识。如果中小学校能因势利导,将微公益活动引进校园,让学生参与其中,它将成为新时代中小学校培养学生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载体,也是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新的路径。下面我将从微公益的特点、教育价值及校园微公益的实施三方面来具体阐述。

一、通幽洞微,凸显“三微”特性

微公益是借助于“微时代”的网络媒介进行发动和宣传,从微不足道的公益小事入手,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和事,将众人的微行动、微力量聚合成集体的大能量,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从而解决一些个人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大困难,与传统公益相比,微公益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平台“微”。在微时代背景下,微小的自媒体网络平台都可以作为微公益的传播媒介和宣传载体,如“微博”“微信”等平台都可以发布公益信息,再通过互相分享的形式由大众在网络上进行广泛宣传、传播和发动,最后由公益人协同合作,共同实施公益行动,达成公益目的。在中小学校园内也有这样的微平台,如宣传栏、黑板报、红领巾广播、微讲堂等等,这些宣传媒介都可以成为校园微公益的宣传平台,发起公益倡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助力校园微公益项目的更好达成。

2.主体“微”。微公益是草根的公益行动,没有很高的门槛,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家、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可以,普通大众也一样可以。它既不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也不需要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只要你具有一颗公益之心,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发起公益项目活动,组织和发动大众一起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各展所长,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一起达成公益的目的。你也可以参与到他人发布的公益项目中,发挥个人的力量践行公益,与他人合作,共同实施公益活动,最终达到帮助他人的目的。所以,从本质上说,微公益是一种人人皆可公益的平民化的公益模式,它不仅适合社会群体,高等院校,同样也适合于中小学生。只要你愿意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从事公益活动,便可以让自己成为微公益的主体。

3.内容“微”。微公益强调的是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入手,围绕一个实际的社会问题组织开展一项或者一个系列的公益活动,汇千万小小个体的微薄之力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实现帮助他人的美好愿望。以个体带动个体,以群体影响群体,逐步形成人人公益的社会风尚。“微公益”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校园微公益也是如此,可以是一次贫困救助,帮助身边身患重病的小朋友;可以是一次环境优化,世界环境日组织学生到小区或公共广场进行一次垃圾捡拾活动或清除小广告的行动;也可以是一次知识宣传,组织学生在世界节水日到闹市广场举行一次节水倡议等等。通过一次次微小的公益践行,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积微成著,增强“三个”意识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指出:“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设计学生公益活动时,教师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微公益活动,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并能在公益活动中增强“三个”意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进一步提升。

1.感恩意识。例如在我校第二校区的校园内建立了多个“鸟巢书屋”,上面写着这样一行字:“亲爱的孩子,书屋内共放有十本读物,如果你喜欢其中的一本想带走阅读,那么,请你往书屋中放进一本读物与后来人分享吧!”日复一日,这个小小书屋里的书不断地换新,换新……不知不觉中,促成学生们阅读了更多的书目,同时也不断地体验着“受恩于人”和“恩及他人”的快乐与幸福。就是在这样的持续体验中,学生们心中感恩的情感逐渐丰盈,并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内化为一种内在的久远的高尚道德品质。

2.责任意识。为提高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有不少小学成立了“交通协警小分队”。每到上下学时间,“小协警”轮流上岗值勤,挥舞小旗在交通要道口指挥交通。在“小协警”们的善意提醒下,过马路闯红灯的、不走人行横道的少了;静静等候老人、孩子先行的多了。学们生见证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附近的交通秩序正在一点一点的优化。这些变化让他们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也成为他们继续践行公益的不竭动力。“小协警”们没有喊苦,没有喊累,个个积极主动、情绪饱满。长期的坚持也使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不断增强。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小协警”们的公益意识和公益精神却“代代相传”。

3.公益意识。例如根据学校实际推行了多年的“牵手计划”,倡议学生将穿不下的衣服、不再阅读的书籍等闲置的物品整理出來,放到学校设立的旧物回收站,再由学生回收整理,将接近全新的衣物、书籍打包后捐往贫困地区,送给那里的小伙伴们,还与小伙伴们建立了书信连接。在信中,贫困地区小伙伴的声声感谢,让他们在为他人送去一份温暖的同时体验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学生主动公益的意识被不断激活。这样的公益活动同时还践行了节能环保的理念,强化了学生们的生态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三、以微促效,建立长效机制

微时代下,微公益作为一种新生的公益模式,引领一种新的公益风尚,但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因此,在校园实施微公益活动中,学校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校园微公益长效机制,有利于校园微公益的有序运行,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参与其中,并得到积极的思想熏陶,促使中小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在公益活动中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1.实现微公益常态化。微公益不应该是一次简单的活动,而应该作为一项长期的、持续的事业存在于中小学校园。只有在这样长期持久的微公益活动中,学生的各项品质才能逐步形成并得到固化。因此,成立微公益组织,建立微公益平台,制定微公益活动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对中小学生的微公益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才能推动学校微公益项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校内校外互动等方式让微公益活动长期贯穿于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可以参与到丰富的主题公益活动中去,通过高频次的情感唤起和行为强化,将公益意识和公益精神逐渐内化为稳定持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实现微公益多元化。近年来,微公益的参与者呈现多元主体互动的发展趋势,除中小学生自行组织可操作性强的微公益活动外,还可以借助社会媒体、慈善组织、政府企业等多方协同来完成。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鼓励学生在公益活动中参与力所能及、主题多元的公益活动,可以是贫困资助主题,可以是敬老爱老主题,也可以是节约资源、生态环保等主题,营造人人公益的校园风尚。例如全面实施“垃圾分类”是一场硬仗,人们常常会因为搞不清或怕麻烦而不愿去尝试。于是,我校各班开展了有关“垃圾分类”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对学生宣讲,不仅让学生们学会了垃圾分类的方法,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意识。同时,还请学生们回家宣讲,以小手拉动大手,一起来垃圾分类。在这些活动中,不仅让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到了提升,还幅射到了家庭,让公益的影响力范围更广。

3.实现微公益品牌化。学校也可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适宜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微公益项目,并长期持续地开展,将公益项目做实、做细、做深,打造有深度有影响力的特色公益品牌项目。以品牌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弘扬正能量,凝聚公益共识。例如我校一周一次的“保护母亲河”公益活动已持续开展了上百次,学生们给“母亲河”取水作检测,记录检测结果,观测“母亲河”的水质变化。在常态化的公益活动中学生们共同呵护母亲河,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不断增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微公益活动把学生们聚集到一起,在践行公益、弘扬公益精神的过程中,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和爱国意识,成为学生成长路上收获的宝贵财富,也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效助力。

猜你喜欢
中小学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
浅谈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试论当前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