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军伟
摘 要 当前,家庭作业出现异化倾向,家长过度参与到学生的作业之中,导致家校生态在角色、功能、过程三个方面失序:教师、学生与家长的角色失位,家校合作以及家庭作业的主体功能失真,教育互动窄化与偏离。基于对家校合作的正确认识,提高教师自身合作能力与技巧,主动构建合作型家校关系,才能实现家校生态的重构。
关 键 词 家庭作业;家校生态;家校关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8-000-04
随着人类文明步入信息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教育领域,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引发全面变革,即第四次教育革命。[1]与此同时,家庭作业的形式也在不断“进化”: APP打卡、读书背诵时视频或语音打卡;教师群内布置作业,家长QQ群微信群接收与打印作业、实时反馈作业完成进度、根据群内答案批改作业等等,家庭作业由“教师分配给学生完成的课外任务”[2],已然异化为“教师分配给家长完成的任务”,或可称为“家长作业”。
当前的家校生态中,学校教育家庭化,学校教育无序延伸;家庭教育学校化,家庭教育无当压缩。[3]在教育焦虑、恐慌的心理下,家长过度插手学生的作业,被强制性地参与到这种畸形的家校合作途径之中,而教师和家长对自身角色认知的偏差、沟通的疏离加速了家校生态链的断裂,家校生态的无序化日益严重。如何合理构建家校合作平台,合理设置作业,在家长发挥其作为家庭教育者基本教育功能同时,帮助家长“减负”,已经成为健康家校生态建构的新问题。
一、家校生态失序下家庭作业的样态表征
家庭作业是家庭和学校之间实现合作的一种形式,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也多围绕学生课堂表现、在家学习状态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展开,与传统家长会、家访等形式的交流相比,基于家庭作业的家校合作,便于家长更深层次地参与到学生教育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一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家校间良性互动。但如今因种种原因,家庭作业没有发挥其应有价值,逐渐异化成为家校合作的绊脚石,家庭作业所涉及的主体角色、相关功能以及完成过程都出现了异化,导致了家校生态的失序。
(一)角色异化:三类主体的角色失位
1. 教师:作业的过度管理者
教师作业设计的初衷在于良好的家校合作,期望学生在家庭学习的时间里,能得到家长的监督与配合。但现实中教师对于作业的诸多要求却是针对家长提出的,教师无形中不仅是学生的教育管理者,还成为家长的管理者,甚至领导者。一旦孩子作业未按照教师要求完成,甚至稍有延迟,由家长组成的QQ群(或微信群)就可能会看到教师的批评,这在无形之中给家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由此出现的教师对家长基于作业的权威式管理,導致教师角色的异化。这种家校“低层次的合作”[4]中,家长与教师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成为管理者和主导者,而家长则处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是一种伪合作。
2. 家长:作业的过度参与者
当前家庭作业背景下,家长与作业的关系过度紧密,从作业的支持者异化为作业的过度参与者。从内容上看,家长要兼顾作业的接收、批改、辅导、检查、群内接力反馈;从形式上看,家长时不时需要陪读、做手抄报、参与课外实践等,兼顾室内外;从参与时间上看,大部分家长需要时刻关注群动态、签字等任务几乎成为每天的必修课。家长被家庭作业深度束缚,异化为作业的接收者、批改者、反馈者,即过度参与者。其实,家长理应是孩子良好学习环境的构建者、亲密家庭教育氛围的创造者,对于学生的作业,家长应当是给予支持、提供条件的角色。
3. 学生:作业的被动参与者
教师对家庭作业的诸多要求、家长半强制性的过度参与,使得学生这一家庭作业的真正主体发生了移位。教师作业设计的目的在于,期望学生在家庭学习时间里,通过作业的设计与反馈来检测知识的内化程度,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复习强化,故学生应该是作业首要的执行者和负责人。如今却异化成作业的被动参与者,在家长过多的监督与催促下,学习主动性降低,主体地位逐渐丧失。
(二)功能异化:相关主体的功能失真
家庭作业的不合理设计与实施,激化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导致家庭作业的育人及评价功能失真。
1. 育人功能:因亲师关系疏离而消减
异化的教师角色下,对家长的强制性要求增多,导致其对于孩子作业的参与、教师工作的配合和家校沟通往往处于一种非自愿的状态,加之对教师的要求“敢怒而不敢言”,极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合作参与,一方面,并不是家长内心的真实表达;另一方面,很可能因自身学历、工作时间等的制约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失去家校合作的信心。随着教师日常管理权利的渗透和强化,家长话语权逐渐丧失,使得作业非但没有成为教师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推动器,反而加大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2. 评价功能:因信度、效度与区分度减弱而丧失
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的依据,但现实中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升学竞争,教师的作业布置趋向于高难度、高创造性,常常超过学生的认知能力。从信效度上看,一方面,家长辅导、批改后的作业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所看到的作业情况与学生真实水平存在差值。另一方面,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利用网络资源完成的相关课业,其对作业的理解程度、认可程度有待商榷。从区分度方面分析,家长经手的作业,学生的正确率普遍偏高,少有错误,教师无法辨别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由此,作业的测量功能降低,出现“作业失能”。
(三)过程异化:教育互动的窄化与偏离
过程异化指在家庭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出现异化。家长的过度参与,一方面使原本的师生教育矛盾转移到家长身上;另一方面,亲子互动聚焦作业,窄化了亲子互动的范围。
1. 教育矛盾:师生教育矛盾异化为亲子教育矛盾
家长对于作业的过度参与,使得家长承担了教师的部分工作,成为家庭中的“学校教师”,讲解题目、批改作业、出题监考等等,传统的在校期间的师生教育矛盾就由此延展到家庭教育之中,演化成家长与学生的教育矛盾。疫情防控期间,家长未复工时对学生是24小时无干扰式陪伴;复工后,家长的陪伴教育也被作业所充斥,在此背景下家长成了孩子眼中与学校教师一样的角色,极易产生消极情绪。
2. 亲子互动:多向互动异化为基于作业辅导的浅层互动
真正教育意义上家长与学生的交流,不仅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还包括人际交往的引导、兴趣爱好等的沟通,以及一定的社会教育,是一种多方向的、内容涵盖丰富的互动模式。但异化的家庭作业下,家长与孩子形成了一种基于作业的亲子互动模式,家长忙于督促孩子尽快、高质量地完成作业,降低了教育层次,窄化了教育内容维度。孩子作业完成的过程与最终的质量成为亲子互动的唯一评判标准:作业完成好,得到表扬与奖励;反之,则会受到批评。家长的过度教育会导致效能感降低和对孩子教育期待的异化等等,进而成为亲子关系紧张的导火索。
二、作业异化纠偏与家校生态重构
健康的家校生态应以“家长—班主任”为双核,以孩子为关爱、引导和教育的对象,以孩子的“感恩—尊重”作为对父母和老师之爱的回应和回报,由此形成家校生态圈。[5]教师要基于对家校合作的正确认识,提高自身合作能力与技巧,主动构建合作型家校基本模式:信任合作、家教相长,使得学校与家庭在学生的教育中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制约。
(一)明确角色定位
行动源于认识。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角色职责有充分认知,更要厘清作为教师合作者的家长与作为作业主体的作业的定位。
1.教师的角色
首先,教师要加深对于自身职责的理解,遵循师德师法,清晰自我职责。批改、检查作业等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工作的应有之义,教师不能假借家长之手,推卸自己的工作。
其次,教师作为受过专业培训的教育工作者,理应承担起推动家校合作专业化、合理化的任务。教师应该成为主动沟通者、问询者、合作者,大胆接受家长参与到自己的工作之中,与家庭展开亲密合作,推动形成家校共育的局面。
2.家长的角色
首先,家长在作业之中应当是支持者,而非过度参与者。应当控制家长对于作业的过度参与,对于家长在作业方面形成合理的期待。
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将家长在家校合作之中的角色分为三个层次,其参与程度逐层加深。就家长作业这一合作方式而言,家长在其中应当承担的是大卫·威廉姆斯所说的第一层次:家长作为学习支持者。家长对作业可以起到监督督促的作用,还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学生的作业支持者、学习支持者,而非越俎代庖,过度参与。
其次,家长是平等的合作者而非教师的管理对象。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也好,与家长展开合作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是教育管理者,学生是教师的管理对象。教师不应在作业中对家长提出过多要求,甚至带有隐隐的强制性,使家长成为其管理对象。教师与家长在合作中,不应让其受到约束,教师不是所谓的“上位者”。家长与教师在家校合作之中,应当是相互尊重的平等协作关系。
3.学生的角色
首先,学生是家庭作业完成的主要执行者和负责人。作业的职责是为了考查学生,帮助学生通过作业复习、巩固、实践所学的课堂知识,教师通过对于作业的批阅获得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因此,教师布置作业要面向学生,将着力点放在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上面来,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责任意识。
其次,重申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学生是个性化的家庭教育主体,家庭教育侧重对学校集体教育共性的突破而非延续,应尽力避免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可能遇到的不公。在“作业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家庭教育又以作业为主”的情况下,家庭教育的原有价值窄化,而家庭教育囿于其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不同所形成的教育差异与教育不公较为常见,学校教育就应该均衡这种多级分化式教育,尽力给予学生公正、公平的教育。
(二)提高家校合作素养
教师在对家长作业、家校合作有了正确认识之后,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工具,优化作业的设计与评价,对于便捷家校沟通的家长群等网络技术平台不错用、滥用、为用而用;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与家长的平等对话。
1.恰当使用合作工具
(1)作业:多元设计、多元评价
作业是家校合作的纽带之一,教师要合理利用,综合考虑作业的内容、数量、难度、形式,优化作业的布置。
教师可以通过对作业内容的设计、数量和难度的控制,创新作业设计的形式,减少重复性、记忆性、需家长过度参与的家庭作业,多布置能够发挥学生创新性、对于学生在社交、情绪等方面发展有帮助的非书面性作业,比如,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给“给妈妈洗脚”的作业,增强行动意识,和睦亲子关系。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注意,有挑战性的作业并不等同于难度大的作业,教师布置的作业需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内,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同时,变对作业的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发展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对学生多加鼓励,增强其自主完成作业的信心。如此,家庭作业也就不再是“家长作业”,而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作业。
(2)技术:合理利用、多元利用
教师要提高利用技术工具开展合理家校合作的意识,多元利用,帮助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学生获得各类学习资源。
教师目前多利用各类群聊布置作业、检查作业,一方面过度利用了其传递信息功能,诸多要求给家长带去不便。教师要减少对于家长使用技术工具监督、检查的各项要求。比如,减少视频打卡、语音提问等形式;不强迫家长下载各类学习APP;杜绝通过家长群发送答案布置、家长批改等。另一方面,窄化了这些技术工具的适用范围。教师要多元利用家长群等,分享原创教育观点,转发亲子教育等实用知识,了解学生除学习以外的家庭生活,通过群投票等,提高家长合作的参与程度。
2.提高合作沟通技巧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与家长沟通的能力,以此增强家长的参与意识。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采取双向交流的原则。作业在大多情况下是家长对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首要关注点,但教师不应当将家校合作的途径局限于此,教师也应关注家长的相关教育信息,不能忽略家长与教师的沟通。通过拓宽家校合作的途径,提供给家长直观、多样的家校沟通平台与机会,多线并行重构家校生态。比如,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对自己的工作、自己所布置的各类作业进行反馈评价,定期收集家长关于学校工作与家庭教育的意见与看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采纳,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发现自身问题,不断反思,同时借助沟通机会,增强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理解,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胡敏,杨现民,李海霞.第四次教育革命视域中的智慧教育生态构建[J].远程教育,2015,33(04):34-40.
[2] COOPER HARRIS.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Homework[J]. 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9(3):85-91.
[3]梁明月.家校教育关系失序与矫治[J].中小学德育,2017(12):5-9.
[4] Morgan, V,Fraser,et al.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How do parents w ant to become involved?[J].Education studies,1992,18(1).
[5]刘惊铎,王建平,周联兵.平衡家校生态 提升立德树人境界[J].中小学德育,2018(01):5-10.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