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国家实验室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2021-09-03 20:24彭思喜张日新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高等教育

彭思喜 张日新

摘 要:国家实验室是我国高等教育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要共性技术研究”的高水平国家级科研平台,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才能适应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因此,本文结合相关政策文件、政府优秀制度汇编和期刊文献,系统梳理了我国高等教育国家实验室的发展历程、模式和机制,为新时代深化国家实验室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等教育; 国家实验室; 发展模式; 国家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065-002

国家实验室是我国高等教育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要共性技术研究”的高水平国家级科研平台,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1]。作为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和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重要科研基地,国家实验室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主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所涉及的核心技术问题和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是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力、掌握国家核心技术的重要载体和国之重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2]。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才能适应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需求,更好地为国家富强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保障[3]。当前学术界对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本文结合相关政策文件、政府优秀制度汇编和期刊文献,梳理了我国高等教育国家实验室的发展历程、模式和机制,为新时代深化国家实验室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一、我国高等教育国家实验室发展历程

我国高等教育国家实验室建设历经不同的发展阶段,始终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与时俱进地调整国家实验室定位和功能,大力推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首批国家实验室建设启动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国家实验室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当时国家科技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我国投入大量的专项资金筹建大科学装置,以争取我国关键科技领域能达到或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这与我国当时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是相一致的。大科学装置是指“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是国家为解决重大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谋求重大突破而投资建设的大型研究设施,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1]。为了深入建设和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科技基础设施的核心功能,促进我国关键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实现我国相关科技领域达到国家先进水平,我国开始在大科学装置的基础上建立首批国家实验室。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我国先后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开展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等3个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集中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研究。因此,这一阶段国家实验室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以追赶世界先进科技水平为目标,以大科学装置为依托成功建立首批国家实验室”。

2.大批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阶段。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成为主旋律,正在深刻改变和影响世界发展格局和国家地位,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4]。这一时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为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我国启动大批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2000年,科技部根据科学交叉融合发展趋势,在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原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启动筹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组织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重大科学研究,并于2004年通过专家验收。此后,科技部于2003年和2006年启动2个批次共15个国家实验室的籌建计划,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于2016年正式获批成立外,其余14个试点的国家实验室尚未通过科技主管部门评估组建,还处于筹建状态。这一阶段国家实验室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以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大批试点国家实验室获得批准筹建”。

3.国家实验室统一布局阶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这一时期我国进一步明确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定位,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5]。因此,十八大后,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我国对新一轮国家实验室建设进行统一布局,充分发挥其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截至2018年,我国共建立和筹建19个国家实验室,主要分布在原子科技(8个)、生命科技(3个)、海洋科技(2个),化学与材料科技(2个)、信息技术(1个)、航天科技(1)个、轨道交通(1个)、新能源开发(1个)等重要领域。在新时代发展阶段,国家实验室建设的主体特征是“对国家实验室建设进行统一布局,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家实验室发展模式

1.突破型国家实验室。突破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国家战略、体现“国家意志”,以解决“卡脖子”的大事。因此,突破型国家实验室立足明确国家目标和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服务,带有明显的国家战略意图,专门从事战略性科学研究,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例如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依托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开展重离子物理前沿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大幅提升了我国高精度磁铁、大功率电源、超高真空系统等相关领域自主研发能力,带动了全国200多个企业高、精、尖技术和工艺的发展①。

2.引领型国家实验室。引领型国家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深耕基础科研、紧盯原始创新、面向未来领跑。引领型国家实验室立足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突出强调原始创新,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后发制人、跨越发展,實现本项领域的基础科研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例如北京交通大学负责的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科学技术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基础理论和基础性工作研究,为我国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行前瞻性理论技术储备,从而建成轨道交通领域从事应用基础理论和基础性工作研究的国际一流的学科基地②。

3.平台型国家实验室。平台型国家实验室的运作方向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建立战略集中、战术灵活的新型组织。平台型国家实验室需突破现有科技体制障碍和框架,依托最具优势的创新组织单元对全国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构建符合大国科技的集团大军和作战小分队,成为国家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6]。例如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打造出“一个科研创新领域的共享平台,然后通过自身的功能实验室,以及联合实验室、开放工作室和海外研究中心,构建出了一个整合多方创新资源的协同创新网络”[7]。

三、我国高等教育国家实验室发展机制

(一)决策机制

1.自上而下“定牌子”。国家实验室的顶层设计、甄选确定等应由科技部或专门成立的国家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实施,自上而下整合关联度高、学科互补的科研资源,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团队,并给予持续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以国家主导的形式统筹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

2.各地资源“打包”集成。各省市区可根据关于国家实验室的研究领域与课题,自下而上地上报优势学科、科研人员水平、科研装备水平等科研资源,实现“自上而下组建、自下而上申报”相统一。

3.实行“一室一策”。实施灵活的国家实验室管理政策,对国家实验室的研究目标予以明确规定,而对国家实验室具体运行方式给予充分的“政策自主权”,国家实验室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科研组织形式,激发实验室创新活力。

4.“因时制宜”确定研究领域。国家实验室的研究课题不局限单个学科、单个领域,而是随着国家战略目标的变化,灵活调整自身的研究领域,但始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可以参照欧美等做法,以地名和科学家人名而非研究领域来命名国家实验室,方便转换调整研究方向。比如德国的赫姆霍兹国家重点实验室,原来以核裂变为研究方向,但在德国因国家战略调整“弃核”后,就转型开展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研究。

(二)组织机制

1.科研形式从“封闭个体”走向“科学联盟”。国家实验室不是地域上封闭的单个实验室的传统概念,而是一个泛概念,围绕国家战略整合分布在各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工程、科学中心等基础研究基地的优势科技资源,组成科学联盟,能够聚焦某个科研目标,调动全国与之相关的科研资源进行集中科研攻关。

2.组织机构从“二级单位”走向“独立主体”。目前,大部分国家实验室依托大学或科研院所为主体进行建设,有成为高校或研究所的一个“二级单位”的倾向。国家实验室下一步改革方向是向“独立主体”转变,能够独立自主制定运行管理政策,拥有独立的人、财、物自主管理权,以便实现对国家实验室人员、设备、项目、经费、用房等全方面的统一自主管理。

3.人员构成从“定岗专责”走向“流动招募”。国家实验室不应采取事业单位“一个萝卜一个坑”全员定岗制的人员组织形式,其人员可以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固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科技支撑人员,属于全职人员;另一部分是流动人员,主要为各个不同项目的研究人员,通过“双聘制”形式从高校和科研院所招募,数量、薪酬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以“固流结合”灵活的人员组织形式保障对国家科研项目的智力支撑。

(三)考核机制

改变以论文、专利等作为实验室研究评价标准的做法,探索建立以“对国家目标的贡献度”为主体的国家实验室考核评价体系,成立专门的专家评定委员会,设立国家实验室所取得的成果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紧密程度,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贡献程度等多项分指标,对国家实验室进行综合评估[8]。不断创新科研管理手段,尊重科学研究规律,营造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9]。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估要从科研角度出发,实行中长周期标准,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不以成果论成败进行单一评价,真正实现科学领域的自由式探索。

基金项目:本项目研究得到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20WQYB002)、2020年度华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的资助

参考文献:

[1]苏熹.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为主导——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历程述略[J]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27(06):87-101

[2]梦和.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J]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18,(06),26-27

[3]吕永敏.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01):3-5

[4]卞松保,柳卸林.国家实验室的模式、分类和比较———基于美国、德国和中国的创新发展实践研究[J]管理学报,2011,8(04):567

[5]骆严.武汉国家实验室筹建与国内外经验借鉴[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02):155-158+190

[6]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J]理论学习,2016,(07):1

[7]王喆,陈伟伟.破除体制机制陈规旧章 提速国家实验室建设进程——基于北京、合肥、上海、青岛四地的调研[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3):171-177

[8]王国军.浅谈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战略实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2):109-111

[9]黄廷政,蒙绍新,刘静,刘洋,张娜.美国国家实验室开放共享的实践经验及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12):145-150+187

注释①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官网——国家实验室介绍[EB/OL].http://www.lzb.cas.cn/,2017-03-24

②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官网——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EB/OL]http://trans.bjtu.edu.cn/cms/item/1825.html,2020-11-24

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官网——国家实验室介绍[EB/OL]. http://www.lzb.cas.cn/,2017-03-24

④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官网——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EB/OL].http://trans.bjtu.edu.cn/cms/item/1825.html,2020-11-24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高等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