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9-02 00:11向明,彭璟,苏蕊
关键词:独立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向明,彭璟,苏蕊

摘 要:独立学院推进实施以产教融合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当前战略发展的重要环节,但由于独立学院发展较晚,目前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从社会需求以及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方向指引中寻求突破路径,提出了独立学院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独立学院作为非公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踊跃尝试,截至2020年11月,已达到171所,对扩大本科学历教育的规模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起着积极作用。独立学院起源于本科高校举办的二级院校,其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主要包括三种,一是克隆母体模式,在专业设置,学生培养目标等方面完全照搬其依附的一级本科高校;二是局部改良模式,在基本仿照母体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基础上,在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良;三是降格培养,完全根据市场的需求,降低其培养人才的要求与目标。从人才培养内容上来看,独立学院的课程一般按照“基础教育+专业学习+综合实践训练”的模式进行构建,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学院自身特点设计模块;也有“大平台”(通识教育)+“小模块”(专业方向)的教学体系;还有时间安排上,提出的“5+2+1”等模式和“1+N”(一个文凭+多个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事实上,独立学院在师生力量等方面都与母体高校存在着差距,且区别于传统本科高校,有着将传统高校教学资源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特点和管理运作机制灵活,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较快调整的优势,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没有发挥其特色与优势,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等问题。教育部于2020年5月颁布的转设方案,也对独立学院的教育兴办适应新发展,新需求提出了相关要求。因此,独立学院应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实力较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上,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可以发挥其特色与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打破独立学院相关职业教育下,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的人力需求不匹配的困境,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培养中高端应用型人才,国务院于2013年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深入发展产教融合并将其作为基本准则。近年来,随着产教融合相关政策的出台,地方各高校也积极响应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如安阳师范学院的商科赋能·专创融合—校企协调培育双创人才实践与探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的“新工科”背景下产教深度融合、协调课堂改革创新人才培养;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长安汽车大学智能制造工程學院办学模式等。产教融合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各路学者的关注。

二、文献回顾

通过对产教融合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其文献主要围绕:产教融合的内涵,创新机制研究,动力研究,融合模式以及影响因素等。本文将对产教融合的内涵,产教融合的特征,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产教融合”的内涵,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或解释,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陈年友(2014)等认为产”即产业,“教”即教育,在这里特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就是职业教育与企业产业的深度交流,是相关高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产业开展的深度合作。而对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人们常将两者视为同义,曹丹(2015)却认为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产教融合以企业和高校为双主体,是一个双向发力、双向整合的过程,这二者组成一个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而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为了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的过程。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这是一个单主体单向的过程,很难与企业实现真正的合作。

关于特征,杨善江(2014)认为产教融合具有六大特征,分别是“双主体”性(企业与高校为主体);“跨界性”(教育性与产业性的有机统一);“互利性”;“动态性”(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始终处在变化和动态循环中);“知识性”(实现知识,人才,技术的合理流动);“层次性”。

关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孙杰(2017)指出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足,缺乏制度化,法律化的保障,企业合作意愿不强,相对被动,产教融合能力不强,层次不高;相应的,他认为政府应当发挥好主导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试点;学院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企业提高对产教融合必要性、重要性的认知。马树超(2018)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导致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缺乏共同的认识,面向经济的发展被忽略,相关政策不完备,企业对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足,政府应当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突出企业的重要主体。刘立新则通过分析德国的“双元制”建设,为我国的产教融合改进提供可行建议,他认为应当将产教融合融入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作为社会各方的共同任务;对校企合作的机制进行系统设计,提供完备保障,行业部门,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规划和实施,促进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截至2020年12月9日,在中国知网中以“产教融合”为关键词的文章已达到10781篇,以“独立学院”为关键词的文章有32867篇,而以“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为双关键词的文章有1257篇,以“独立学院”“产教融合”为关键词的文章只有50篇。虽然研究独立学院和产教融合的文章较多,但大部分关于产教融合的文章是以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章较为欠缺,且大多研究侧重于独立学院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试图对其模式提出创新,基于产教融合视角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更是缺乏。通过对产教融合相关文献的研读发现,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产教融合没有深度融合,存在着政府相关政策不完善,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以及高校自身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就分别对这三方尤其是政府方面,提出了促进深度融合可行的改进建议,但相关建议较为笼统和模糊,很少有从独立学院自身寻求具体解决方案的。而关于独立学院的相关研究大多以某一高校或某一高校的某一具体专业为例,各高校之间,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其提出的相关问题与建议可能缺乏普遍性,只适用于其研究的具体对象。

本文将基于产教融合视角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通过研读政府不同时期对产教融合的不同相关政策,和各地方部门对产教融合的相关响应,并借鉴国外发展较为完备的先进校企合作经验,以及国内各高校产教融合的实际探索和成功经验。侧重于独立学院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问题,在独立学院转设和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为其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产教融合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补充并结合独立学院的共性,提出普遍可行性建议,也为独立学院有效转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性的参考。

三、国内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

(一)国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

1.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二战后,德国经济的战后重建和迅速腾飞,被认为离不开德国“双元制”模式职业教育的作用。德国双元制模式下,将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使产教融合的理念深入贯彻,强调学院要协调企业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规定职业学院要协调职业教育来促进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并明确规定相关教学规范需要政府部门,教育委员会及职业学校等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对如何进一步落实产教融合提供具体指导。各州学院跨学院或在学院内部成立理事会等促进产教融合的机构,强调职业学院与企业合作。

2. 日本的“官产学”模式

日本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学校教育,企业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开发三部分,为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日本将职业教育学院进一步划分为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短期大学等不同类型。其中,高等专门学校的生源为初中学历的学生,专修学校的学生为高中学历,而短期大学则面向高中学历以上的学生招生,实现了根据学生不同学历类别进行职业教育,因材施教,并设置对应的课程。企业教育方面,松下等大型企业设立自己的大学,按照组织机制进行培训和教育;社会职业教育主要是能力的再开发和职业的再培训。

3. 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第一个社区学院的出现标志着美国校企合作模式的诞生,而“合作教育”是大多社区学院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教育”模式强调以学院为主导,制定适应企业需要的相关课程,提高大量行业最新就业信息,使学生对其进行了解,优化课程设置。在时间安排上,在学校的教育与在企业的实践时间相等,企业与学校相互协作,共同培育。同时明确学院的多样化职能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而学院相关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社区税收,减轻学生负担。

(二)国内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

1. “1+X”人才培养模式

“1+X”模式是指一个文凭(学历证书)加上多个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在本质上是产教融合共同培育人才的模式。该模式强调以企业人才需求,相关职业技能证书认证为指导,学院引导企业进行进一步校企合作,最终实习学院与企业的双赢。在教学中,通过模拟实践,技能大赛等模式提升学生自信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相关机构与部门应该对证书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开发,使证书更能体现学生技能水平。

2. “3+1”人才培养模式

“3+1”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最先有科创学院率先推行,其中“3”是指在学校内的三年学习,“1”是指在企业内进行的一年实践,通过三年学院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再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一年的实践,实现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真实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的理解和稳固,同时对企业和市场需求进行了解和适应。例如纺织服装学院于2011年采取这种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最后一年七家纺织企业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要求,并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打造具体计划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获得较大成功。

四、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

独立学院与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然而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独立学院和企业之间都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不合理

专业设置是独立学院的产教融合的重要体现,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更是与社会需求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然而,通过对独立学院及学术性本科院校的专业对比与分析,我们发现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并未体现产教融合的优势。独立学院对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及专业分类方面的依赖极深,专业设置重复率高达85%以上,未能体现独立学院的“产教融合”的特点。其次,专业设置不能“与时共进”,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市场需求的变化引起专业热度的变化。例如:大數据时代的到来,电商、“直播带货”已经成为热门行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然而鲜少有学院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而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已接近饱和的状态,每年却仍有独立学院大规模招生。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的不一致性易造成”热进冷出“的现象。

(二)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独立学院的课程内容设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体现,独立学院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经常存在两个方面的极端,有的侧重实践而忽视了理论的重要性,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于优秀高校学生来说理解能力较差,知识体系较为薄弱,理论课程进度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到位,在实践过程中就不能得心应手的运用理论知识处理复杂工作环境中的难题。有的则过于侧重理论而忽视了实践,一味注重理论教学,缺少实践练习。另外,独立学院选修课程的设置有些过于局限。选修课是专业兴趣的第二选择,是学生拓宽知识、兴趣的重要途经,独立学院的大部分选修课程还是跟专业课息息相关,学生为了学分不得已选择不感兴趣的课程,这就束缚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能力,也会扼杀了学生在某方面的天赋表现,影响学生的就业方向判断。

(三)师资团队结构不合理

根据产教融合的理念,学生的教育应充分迎合企业的需要,了解企业的需求并“对症下药”,然而独立学院的师资团队多由资深老教师和饱学之士的青年教师组成。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青年教师大部分在毕业之际就进入学院授课,更加缺乏实践经验,也无法充分了解企业的应用需求。因此,仅依靠校内教师难以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多方面培养。

(四)独立学院教学质量验收体系不完善

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与本科高校的评判系统并无二差,在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分的双向机制下,学生以提高教师评分进而提高学院声誉的想法,教师以提高及格率彰显教学质量的目的使得评分多以正面为主,难以通过评分信息找出问题并做出改进。此外,独立学院对学生实践方面的考核太过“系统”,仅通过校外实习、撰写实习报告的流程对学生进行考核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模板化”,實习单位的大小规模、要求方式不一,仅通过单一的评价标语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产教融合质量验收缺乏监督和保障。

(五)独立学院对自身定位认知不够

作为“产”“教”融合的双方,企业与独立学院处于平等地位。存在部分独立学院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以自身利益为第一位,把自己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人公”,把产教融合的口号作为学院招生特色,把产教融合的目标等同于提高就业率,把企业合作协议当作应对教育部门检查的资料,对于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置之不理,认为企业是略懂皮毛的“门外汉”。还有一些独立学院眼高手低,不认同不看好中小企业,一味偏重与国企、上市公司的合作而忽视中小企业协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会影响到中小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阻碍产教融合的发展。

(六)企业缺乏“融合”积极性

产教融合强调的不单单是教学,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应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由于教育的长期性和效果不稳定性,多数企业不愿意长期投入成本去实现未必会获得的利益,因此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处于没有动力的被动方,更愿意支付较少的成本与精力去社会上挖掘人才,这种方式在只顾眼前利益的情况下确实是获益的,但长此以往从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十分不利的。唯有加快转变人才培养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的陈旧观念,积极主动的参与产业融合,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目前,独立学院和企业仅依靠校内学习、校外实习的浅度合作并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多方受益的长期目标。依据目前就业的情况来看,企业需求的人才素养与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素养存在一定的差距,校企之间沟通不够是差距产生的重要原因。独立学院与企业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商量出具体的指标,企业应提出自己的实际需求,参与人才培养活动,丰富人才培养形式,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

五、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议

“十四五”规划对建设高质量教学体系、强化就业优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做出了部署,为高等教育做好产教融合工作指明了方向。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份子,应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经验与教训,加速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发展需求全方位深度融合,对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明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的指导,独立学院应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较高的实践能力、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适应经济发展和地区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制定具体化培养标准时应学习国内外教育改革经验,听取行业学者的意见,了解企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特点,要求学生在知识、素质、能力三方面全方位发展。既要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与时俱进,具备知识更新的能力;同时,良好的职业素质、身体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具有健康品格,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设置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独立学院应根据市场需求、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等信息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此来规划资源配置,实现专业与经济发展趋势的有效对接。其次,根据市场前景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控,对于产业和市场需求动态更新的新兴产业应加大有关专业的资源配置,对于人才市场趋近饱和的专业,应减少招生数量,控制招生规模,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的目的性。最后,可根据往年各专业的就业率情况,与企业加强合作,开设定向委培班,如采购经理人班、银行定制班等,根据企业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契合学生和家长的关切。

(三)提升独立学院师资水平

独立学院应建设“开放型”师资队伍。既需要“引进来“,又需要”走出去“。鼓励教师走出课本走出学校走进企业走进实践,使教师真正参与到实践创新活动中,既可以掌握当前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水平,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做足准备。又可以做好校企之间沟通的桥梁,给企业的培训部门注入学校的教育理念,提高企业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应大力支持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精英进入课堂,邀请他们加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去,立足于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运筹帷幄,制定人才培养标准。通过讲座、学术交流会等形式促进企业精英与学院老师之间的沟通与学习,使产教融合的理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四)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独立学院应根据学科知识结构和社会需要,优化课程结构,突出重点,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把课堂中的“理想主义”运用到实践中的“现实主义”中。学习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校企联手建设实践创新基地,把实践平台拉入学校“软”、“硬”兼修,推动产业链与教育链的融合。可根据专业需求,在每学期分别设置“办公技能培养”、“就职能力培养”、“就职能力提升”、“就职能力强化”四个阶段,在知识教学阶段融入与企业相关的实践技能培训,使学生们在各个阶段得到知识和实践能力双提升。

(五)完善应用型人才评价标准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仍采用学术型高校的评价标准,难以显示其独特性。因此,独立学院应优化分类评价体系,确保学生全方面发展。首先,评价体系应全面化、多元化,对于教师来说,不只为了提高课程成绩而教,也不是为了能成为一个学分意义上的“好学生”而教,而是要关注更本质的东西,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丰富教学形式,可采取PPT展示及汇报、热门话题讨论、模拟实习、实践考核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针對学生不同的优缺点,展开针对性的练习。其次,丰富评价方式,除了师生自评以外,也可开展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后,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完善教师考评机制。教师的理论和创新能力、实际操作本领也应是评价考核的重要部分,鼓舞优秀教师带头参与企业培训、提升自身实践水平,将综合素质教育融入教学,以评价机制的改革促进产教融合的有效性。

(六)加深产教融合深度

校企双方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参与者,应把产教融合合作共赢的理念运用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每一阶段。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既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威望,也可以为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提前挖掘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可谓大有裨益,因此企业应尽快转变理念、打消顾虑,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中去。独立学院可邀请企业高管人员定期到校开展讲座,将企业的管理理念、竞争机制纳入教学内容中,加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促进产教融合的发展。企业可以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方便今后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特点以及其现存人才培养模式的阐述,发现独立学院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产”“教”脱节、课程与专业设置不合理、企业融合积极性不高等方面的问题。在参阅文献与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力求从社会需求以及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方向指引中寻求突破口,从企业和独立学院的方面展开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的角度,侧重于独立学院自身,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对独立学院适应市场化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可行的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戴林富,游俊.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中国高教研,2006,01.

[2] 林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述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0-117.

[3] 邓传德,孙超,李进才.关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4):86-87.

[4] 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5] 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1):133-138.

[6] 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8-10.

[7] 孙杰,周桂瑾,徐安林,王振华.高职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2018.03;59-62.

[8] 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

[9] 刘立新.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18-24.

猜你喜欢
独立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