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王娜,刘京升#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1骨科,2肿瘤内科,兰州 730000
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年发病率为(2~3)/100 万,占恶性肿瘤的0.2%,占原发骨肿瘤的11.7%。骨肉瘤主要发生在长管状骨,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骨肉瘤虽然发病率不高,但肺转移率、病死率高,目前的治疗仍是以手术及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精准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对于骨肉瘤的治疗尚不成熟,证据不充分。临床上多采用术前新辅助化疗-外科手术-术后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自从新辅助化疗开展以来,有效提高了保肢率。目前的观点认为,新辅助化疗较以往辅助化疗并不能提高生存率,但至少可使外科手术更容易进行,提高保肢率,并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骨肉瘤的新辅助化疗药物目前推荐的主要有大剂量氨甲蝶呤、多柔比星、顺铂、异环磷酰胺,方案一般为以上药物的两种及两种以上组合,大剂量氨甲蝶呤+多柔比星+顺铂(MAP)方案、大剂量氨甲蝶呤+多柔比星+顺铂+异环磷酰胺(MAPI)方案、多柔比星+顺铂(AP)方案、多柔比星+顺铂+异环磷酰胺(DIA)方案等,各个化疗方案不良反应严重,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往往限制了化疗剂量及疗程,且目前尚无研究证实哪种方案对患者的预后更有益,存在争议。因此,探索并制订更获益的化疗方案是必须的,并且比较出安全性好、耐受性良好的方案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分析比较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49 例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骨肉瘤初治患者的近期疗效,寻求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的方案,现报道如下。
收集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经新辅助化疗的骨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均经过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骨肉瘤;②一般状态良好,体力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0~3 分;③术前评估经过新辅助化疗后可行手术治疗。排除标准:①继发性及转移性骨肿瘤;②存在脊柱、胸骨及非骨组织转移;③具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④生存期不足1年。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49 例,其中男性30 例,女性19 例;年龄7~50 岁,平均(28.5±2.0)岁;发病部位:股骨下端29 例,股骨上端7 例,胫骨上端6 例,肱骨2 例,腓骨上端3 例,下颌骨2 例;MAPI 方案20 例,MAP 方案23 例,DIA 方案6 例。
MAP 方案:氨甲蝶呤10~12 g/m,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30 mg/m,顺铂100 mg/m;MAPI 方案:氨甲蝶呤10~12 g/m,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30 mg/m,顺铂100 mg/m,异环磷酰胺10 g/m;DIA 方案: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30 mg/m,顺铂100 mg/m,异环磷酰胺10 g/m。其中,氨甲蝶呤持续静脉滴注4~6 h,静脉滴注结束后6 h 给予亚叶酸钙解救,15 mg/m,每6 小时1 次肌内注射,共12 次,每支亚叶酸钙100 mg,按照15 mg/m计算后,剩余的量溶于0.9%生理盐水10 ml 中漱口用,并于氨甲蝶呤静脉滴注结束后24、48、72 h 监测血药浓度,每天2 次静脉输注碳酸氢钠,每次250 ml,碱化尿液,每天用pH 试纸测尿pH 值,保持尿液呈碱性,保持每天2000~3000 ml 液体充分水化,以上方案均每3 周为1 个周期,术前化疗2~3 个月后行手术治疗。
目前指南推荐骨肉瘤术前化疗疗效评估主要有5 个方面。①症状与体征:肢体疼痛(有无改善)、皮温(与健侧对比)、肢体肿胀与表浅静脉怒张(与化疗前对比)、关节活动度(与化疗前对比)、患肢周径(与化疗前对比)。②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的变化。③影像学检查:X 线、CT、MRI、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变化。根据以上结果进行综合评估,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1.1 版进行评价。完全缓解(CR):除结节性疾病外,所有目标病灶完全消失。所有目标结节须缩小至正常大小(短轴﹤10 mm),所有目标病灶均须评价。部分缓解(PR):所有可测量目标病灶的直径总和低于基线≥30%。目标结节总和使用短径,而所有其他目标病灶的总和使用最长直径,所有目标病灶均须评价。疾病进展(PD):以所有测量的靶病灶直径之和的最小值为参照,直径之和相对增加至少20%(如果基线测量值最小就以基线值为参照);除此之外,必须满足直径之和的绝对值增加至少5 mm(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病灶也视为疾病进展)。疾病稳定(SD):靶病灶减小的程度没达到PR,增加的程度也没达到PD水平,介于两者之间,研究时可以直径之和的最小值作为参考。总有效率=(CR+PR)例数/总例数×100%。④肿瘤坏死率的评估。⑤不良反应。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分级标准进行评价,重点观察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不全等的发生情况。
χ
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采用各方案化疗的患者保肢率均为100%。采用各方案化疗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1)。表1 不同方案化疗患者的疗效[n(%)]
采用各方案化疗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乏力等,其他发生率较低的不良反应有口腔黏膜炎、肝肾功能不全等。不良反应中,MAPI 方案及MAP 方案均发生了2~3 级恶心呕吐,DIA 方案中,80%患者发生了2 级恶心呕吐。骨髓抑制方面主要以白细胞降低及血红蛋白降低为主,其中MAPI 方案发生率最高,所有方案中无因不良反应延误化疗的患者,未出现因化疗不良反应导致患者死亡的情况。乏力方面以MAPI 方案发生率最高。(表2)
表2 不同方案化疗患者的不良反应
骨肉瘤属于全身性疾病,其恶性程度高,病死率高,可发生于长骨、颅骨及脊柱等部位,同时,骨肉瘤患者可存在多个转移灶及微转移灶,70%以上患者初诊时可发生肺转移,有统计,骨肉瘤伴有远处转移者5 年生存率仅为20%~30%。骨肉瘤既往手术大部分为截肢手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差、心理负担重。自20 世纪70 年代,骨肉瘤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进入临床后,患者5 年生存率及保肢率较前明显提高,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切除也成为骨肉瘤治疗的最基本方案之一。新辅助化疗的应用使外科手术更容易进行,提高保肢率,对术后化疗方案的选择也有重要的影响,并且结合术后肿瘤坏死率可以评估疗效和预测预后。但目前应用于新辅助化疗的药物主要仍以大剂量氨甲蝶呤、多柔比星、顺铂、异环磷酰胺为主,不同的联合方案在临床均有应用,但无标准的化疗方案,且目前没有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直接进行各化疗方案治疗的疗效对比。在自由组合中,目前的证据表明,三药联合化疗较两药联合化疗,在无事件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方面更有优势。四药联合化疗和三药联合化疗比较,无事件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
对于骨肉瘤的新辅助化疗,目前无证据证明化疗可提高生存率,但可提高保肢率,降低复发率,对于不同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四药方案对比三药方案无明显优势,不同三药组合也无明显证据证明哪种更优,且在术前新辅助化疗中,不同方案化疗的患者近期疗效对比,到底哪个方案更有优势,目前无相关研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9 例骨肉瘤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中,不同方案之间的疗效比较,在症状改善及坏死率方面,MAPI 及MAP 方案优于DIA 方案;在保肢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各化疗方案之间无明显差异;在不良反应方面,MAPI方案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发生率高于其他方案。
通过上述化疗方案的组合得出,四药方案及含氨甲蝶呤的三药化疗方案疗效明确,但四药方案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均较三药方案重,但给予对症治疗后均未再出现2 级以上骨髓抑制。因此基于以上结果得出,MAP 方案治疗骨肉瘤肿瘤组织坏死率高,有效率高,保肢成功率高,近期疗效肯定,且通过亚叶酸钙解救、充分水化及碱化尿液等预防处理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可耐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但本研究仅比较了各化疗方案的近期疗效,尤其DIA 化疗方案仅6 例患者入组,样本量较少,可能存在选择偏倚,期待后续能有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能够对比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