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雯
广东白云学院
提及二十世纪英美文学家,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名字一定赫然在列。他不仅是著名的现代派诗人,意象主义运动的发起者,还是一位将中国文化传递到西方世界的文学翻译家。1908 年左右,庞德从旅日东方学学者厄内斯特·费诺洛萨(Ernest Fenollosa)的遗孀手中得到大量汉学笔记,其中就包括了《作为诗歌手段的中国文字》(The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 as a Medium for Poetry)和近150 首诗歌注解。费诺洛萨在《作为诗歌手段的中国文字》的手稿中写道:“不幸的是,英国和美国长期以来一直忽视或误解了东方文化的深层问题。我们愚蠢地认为,中国的历史没有社会进化的变化,道德和精神危机也并不突出。我们否认了他们的基本人性;我们一直在玩弄他们的理想,就好像他们并不如“趣歌剧”中的喜剧歌曲”。阅读、整理、润色费诺洛萨的手稿时,庞德深受其影响,逐渐对汉字和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5 年,《华夏集》(Cathay)问世。这本翻译集收录了19 首中国古诗,其中李白的作品便有11 首,足以证明庞德对李白诗歌的喜爱和推崇。由于费诺洛萨的手稿中存在大量用日语标注的名词以及误解,庞德在翻译时受其影响,译文存在不少错误。但该翻译集一经出版,便好评如潮,因为庞德的翻译是一次大胆的文学创作尝试,是对英美诗坛一次跨时代的贡献,同时,这也代表了中国古典诗在英语世界的成功。
二十世纪初,意象主义(Imagism)运动兴起,该学派认为浪漫主义和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作品使用了过多的情感和技巧,堆砌辞藻、格律复杂、语言缺少时代性且内容累赘,忽略了意象的准确性。
1912年,庞德和查德·奥尔丁顿Richard Aldington)、希尔达·杜利特尔(Hilda Doolittle)等人一起提出意象派诗歌创作的三个原则:(1)直接描述主观或客观的“事物”;(2)坚决不使用对表达无直接作用的词语;(3)诗人写作时应遵循词句的音乐性顺序,而非“节拍”的顺序。本文将基于这三个原则赏析《华夏集》中的《长干行》。
李白的《长干行二首》两首诗描绘的是长江中下游人民的生活。长干位于南京,是船民集中之地,船民大多出海经商,妻子在家中等待,便成了很多闺怨诗歌的素材。庞德选取了第一首,《长干行》原是乐府旧调,若没有背景知识,英语世界的读者难以读懂标题。庞德其翻译为《河商之妻的一封信》(The River Merchant’s Wife:A Letter),把诗歌的主角及其活动展现给读者。标题包含以下信息:诗歌的主角是一位商人的妻子,商人外出做生意,妻子因为思念丈夫,便写了一封信表达。此处体现了意象派诗人写作原则的第一条——直接描述主观或客观的事物,这样一来,主题便一目了然。全诗原文共三十句,分别描述了商妇青梅竹马、嫁为人妇、盼夫回家的三个阶段。
1.青梅竹马
WHILE my hair was still cut straight across my forehead,
I played about the front gate,pulling flowers.
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playing horse,
You walked about my seat,playing with blue plums.
And we went on living in the village of Chokan,
Two small people,without dislike or suspicion.
原诗前六句描绘了一副天真童趣、纯粹活泼的童年画面。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和“两小无猜嫌”后来演化为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用来形容从小相识、一起玩耍、亲密无间、纯洁天真的男女感情。庞德在翻译时注重提取原诗中关键的意象,将着力点放在能体现中国元素的“竹马”“青梅”。竹马原指古时孩童用于玩耍的竹竿,像马一样骑在身下,庞德将此处译为bamboo stilts(竹高跷),原诗中的“床”指井栏,即后院水井的围栏,庞德将其误译为seat(座位)虽与原诗有出入,但也描绘出一副天真孩童无忧无虑玩耍的画面。地名“长干里”保留了费诺洛萨手稿中的日语,Chokan 即为长干的注音。与原文对比,译文增加了went on(继续)这一动词短语,提前将故事的时间线拉长,让读者心中对接下来的内容有所预判。“两小无猜嫌”的译文中使用了dislike(厌恶)和suspicion(怀疑),与原文对比,增加了“厌恶”这一情绪,突出了男女主人公深刻纯粹的感情。另外,此句译文省去了动词,七个单词中,名词(people,dislike,suspicion)便占据了一半的篇幅,体现了意象派诗人写作的第二条原则:不使用任何无助于表达的词语。为了满足这一原则,庞德在翻译时不惜破坏句子的结构,也要到达到语言经济化的效果。
2.嫁为人妇
At fourteen I married my Lord you.
I never laughed,being bashful.
Lowering my head,I looked at the wall.
Called to a thousand times,I never looked back.
At fifteen I stopped scowling,
I desired my dust to be mingled with yours,
Forever and forever,and forever.
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 out?
诗歌第七至十四句描述了女主人公出嫁后的生活。十四岁时,女主人公初为人妇,十分害羞,开心的时候也不敢露出笑容。十五岁时舒展眉头,她许下愿望,哪怕成为灰尘,即死亡,也要和丈夫永远在一起。该部分以年龄为线,串起女主人公多层次的心路历程和情绪。
庞德在翻译时遵循原文的时间线索,同样以at fourteen,at fifteen 开头,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除第十三句外,每句译文中皆包含了第一人称,使读者更容易代入女主人公的心境,与她一起经历新婚的喜悦、初为人妇的羞涩、婚姻生活的幸福以及对两人未来的美好期盼。从意象派诗人创作第一原则来看,此处直接主观地描述了女主人公的心态变化。“抱信柱”出自《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后人常用“尾生抱柱”一词比喻信守誓约。庞德没有直接解释何为“抱柱信”,而直接解释该典故的含义——妇人与丈夫在一起的信念至死不渝,即永远在一起,他一连使用三个forever(永远)来表达这一强烈的愿望,一方面保持原文信息,另一方面遵循简练语言的原则。下一句中的“望夫台”亦然。值得注意的是,整本诗集中只有两处注释,且仅仅与内容和修辞相关。由于没有针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解释,很多内容又会被误读。
3.盼夫回家
At sixteen you departed,
You went into far Ku-to-Yen,by the river of swirling eddies,
And you have been gone five months.
The monkeys make sorrowful noise overhead.
You dragged your feet when you went out.
By the gate now,the moss is grown,the different mosses,Too deep to clear them away!
The leaves fall early this autumn in wind.
The paired butterflies are already yellow with August
Over the grass in the West garden,
They hurt me,
I grow older,
If you are coming down through the narrows of the river Kiang,
Please let me know beforehand,
And I will come out to meet you,
As far as Cho-fu-Sa.
诗歌最后十六句从夫妻的离别写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映衬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最后表达无论天涯海角,也要与丈夫相见的决心。本节诗的重头戏在借景抒情,“绿苔(moss)”“落叶秋风早(the leaves fall early this autumn in wind)”“蝴蝶双飞(paired butterfly)”,庞德的译文力求从客观出发,只描写,不添加过多的形容词。译文中有两处信息与原诗有出入。其一,“五月不可触”中的“五月”在原诗中指月份,而庞德将其译为“五个月(five months)”,把原本表示丈夫经商路上潜在危险的诗句变为了丈夫离开的时间。其二,“瞿塘峡”采用了日语注音 Ku-to-Yen,“早晚下三巴”中,“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而庞德将其译为“长江的狭长地带(narrows of Kiang)”,“长风沙”翻译为Cho-fu-sa。此处可看出庞德在翻译时受个人外语水平影响,无法真正理解原文的含义,只好沿用手稿中的注音,由于并没有注释,读者无从知晓长风沙到长干里的距离,女主人公的决心在译文中便被削弱。庞德将“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译为“They hurt me,I grow older”,去除了连词“and”,仅用六个单词便囊括女主人公触景伤情,因忧愁而容颜老去的状态。
在《长干行》译文中,庞德更多遵循了意象派诗歌三原则中的前两条:直接描写主观或客观的事物;绝不使用无助于表达的词语。虽然由于费诺洛萨手稿本身存在不少错误,译者受限于自身外语水平,庞德的译文并未准确表达原文中的所有信息,但该作品是译者的再次创作,是庞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实践的一次结合,因此不应当只讨论其翻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