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困生是小学教育中比较头疼的,甚至会让教师“束手无策”,但是学困生的管理并非无迹可寻,做好德育管理工作,能促进教育工作协同发展,提升高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磨砺小学生的优秀品格。新视野下,学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应当单纯从抓学习做起,更应当建立在德育之下,引导学生种下希望的种子。德育是一种具有特殊性教育引导功能的教育模式,是一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需要的,兼容政治、思想、心理、道德教育的系统化教育模式。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学困生 德育 学生管理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83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
学生并非一开始就是学困生,而是经过多种因素的影响,自身发展受到影响,从而渐渐转化成学困生。造成学困生的现象有很多,大都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1)应试教育模式之下学校更在乎学习,但是缺少了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导致学生缺乏法治观念和伦理道德,(2)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学生对于优秀品格吸纳不及时,尤其是很多学生家长,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用一些不得法的教育模式教育学生会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3)个人信心不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学生个人没有学习的信心,更会导致学生认为学不好、学不会,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二、新视野下小学高年级学困生的德育管理策略分析
1.对学生充满爱意,树立做人尊严
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有强烈的进步欲望和信心时,学生才会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希望,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唤起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才能有效实现后进生的学习转化。学困生本身有更大的学习压力,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但是因为学习问题失去学习信心的学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美好的萌芽”,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因此优化学生德育工作,教师应该用春风般的教育引导,以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关怀,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用自信心巩固学生的学习思想、达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和引导的作用。教师需要给予学生鼓励并帮助学生们建立人的尊严。对学困生真挚的爱,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第一剂良药。教师在德育的过程中,需要将这种关心融入集体教育中,转化成班集体对学困生的关爱。
2.以学校德育为统筹,促进家校德育并举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建立一种统筹协调的教育关系,建立在系统全面的德育专题之上,做好教育统筹工作,应当完善学校的德育体系,做好榜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辅导、价值观教育等,帮助学生获得完善的教育引导,积极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借助“文明活动月”、主题班会、黑板报等活动,将德育和学校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和学生家长一起参与其中,打造一种良好的家校共育的新常态,给予学困生德育的同时,也能教会学生家长一些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引导家长转变错误的教育理念,打造一种学校、学生、家长协同互补、互相促进的教育新模式,给予学生全面、广泛、协同的管理。
素质教育让德育工作的价值愈发凸显,对于学生管理而言,全方位、系统化、科学化的德育管理体系更是势在必行,学生更是需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才能面对學习、生活中的挑战,而对于学困生的德育引导,教师更需要积极探究工作模式,促进学困生学业提升、德育内化、社会融合,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学困生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涛《让每一个孩子都发光,做知行合一的谦谦君子》,《教育家》2020年第44期。
[2] 王培嵩《小学学困生与班主任师生关系的现状及策略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陈如义,1966年3月生,男,汉族,专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从事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