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谱作业的思维可视化实践探究

2021-08-29 22:35王晓荔
求知导刊 2021年32期
关键词:新教材教学评价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学生的图谱化作业,从知识点和结构性两部分来打分,针对同一学生同一学段不同单元的作品,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图谱形式,并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适合的图谱来进行表达;针对同一学生不同学段的作品,评价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同一学段同一单元的作品,丰富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角度。

关键词:新教材;图谱作业;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2-0061-02

引   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五项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1],其中,时空观念是体现历史学科特性的重要标志。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目前正在进行的新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标准的制定工作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统编版新教材的出台正是改革的“排头兵”,也是贯彻五大核心素养的肥沃土壤。有了统编版新教材的土壤,要想开出中考优异成绩之花,必须有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模式,而图谱作业的运用恰好是提升初中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一种尝试与探索。

一、关于思维可视化研究现状

对思维可视化的探索不是一项近几年才出现的新事物,我国关于探讨“概念图”“思维导图”的相关论文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陆续出现了,但是在研究中容易出现问题较单一、缺少对思维发展的评价及实践时间较短等问题。笔者近些年对思维可视化的实践正是希望能够基于这些问题进行改革探索。特别要说明的是,笔者不是将思维可视化局限于“概念图”或是“思维导图”的类型,而是将图谱化作业作为基本表述,就是想跳出现有的思维可视化形式的一些思维定式,以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提高历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历史学科素养,以及包括图画、地图、导图、结构图、时间轴等的成一定思维体系的“图文结合”的形式能够被学生运用到实际学习中。下面将就近些年的一些案例进行实际分析。

二、对同一学生同一学段不同单元的案例分析

部编版初中历史是按照“知识点”连成“知识脉络”的方式来编写和建构的,两者串联起来使得教材内容根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对于初一新生而言,上半学期的历史课无疑是新奇又富有挑战性的,他们将面对从听“历史故事”向探索“历史规律”的转化,而教师在教学之初帮助学生建构起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的框架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上所述,教材是建立在“知识点”和“脉络结构”基础上的,但是每一课的“知识点”和“知识脉络”结构有所不同,通过对同一学生同一学段不同单元课程的案例进行分析,能够评价学生是否灵活运用不同的图谱形式,并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体现相应“知识点”和“知识脉络”结构的图谱形式。

例如,张同学的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以及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图谱作业,就运用了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的作业:①从结构上呈现出一目了然的并列结构;②“干栏式房屋”与“半地穴式”房屋用图画方式表现更为直观,便于记忆;③补充地图,更详细地表述同一时间内不同的空间对比;④房屋图引出的思维导图形式的知识点用同色彩笔表现两个原始居民某些方面不同点之间的对比,如地点、农作物、定居房屋等。

总体来说,彩笔颜色和图画的呈现符合初一新生的学习经验和思维发展水平。

七年级下册的作业:①经过上半学期的学习积累,该学生已经能够运用时间轴的形式来整合教材内容,整合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内容,这并不是连贯的两课,说明学生已经能够在一个单元中自主贯穿“唐朝兴衰”这一时间发展线索,并以时间轴的形式准确表现出来;②在分别比较各个时期发展措施的不同后,对“贞观”至“开元”统治措施的相同点也能够进行一定的总结与提炼。

总体来说,学生能够做到根据不同的“点”“线”结构,采取各种不同的图谱表现形式。

三、对不同学生同一学段同一单元课目的案例分析

首先,学生的学习能力、历史思维水平及能力素养由于受教育水平、家庭教育水平及自身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等方面的不同,会产生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通常会机械性地体现在学科期中、期末成绩上,然而在平时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很难具体反馈,但是运用图谱化作业,这一问题便迎刃而解。

同样是学习“原始农耕生活”这一课,与张同学同一年级的另一位学生的作品,内容上更为完整和丰富,能够从“出现”“推广”“标志”“意义”等方面阐释“原始农耕”。但是在结构上容易出现趋向于知识点的罗列和形式上的思维导图,在知识点整合上缺乏更深入的思考,如“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与“原始农耕”之间的关系,两个原始居民之间的比较,等等,也就体现不出知识点之间的结构联系。也就是说,他对这一课的学习,只掌握了“点”而没有掌握“线”。由此,教师可以初步判断这位学生虽然踏实认真地学习,但是思维能力不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多加强对其思维力的培养。

其次,不同时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是不同的,通过图谱作业我们能够获得更直观的反馈,并时刻督促和提醒自己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通过两届初一学生对同样的内容——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所做出的不同的圖谱作业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教材内容是相同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他们不仅能够完整且准确地整理知识点,从“点”到“线”的知识结构串联也做得越来越好。面对不断发展的教学现实,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对同一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单元课目的案例分析

通过对同一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进行跟踪监测,我们能够看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仍以张同学的作业案例为例。

张同学初一学段的思维导图形式结构比较简单,以图画式为主,分支只有基本内容一层。到了初二学段,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政权的措施”的思维导图,“对内”和“对外”的第一层次结构非常清晰,第二层对应“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两个内容继续下分第三层次六个结构,如“开展范围”“原因”“开展标志”“意义”“内容”“目的”,第四层次对应每个具体知识点。相较于初一,初二学段抽丝剥茧的层层递进已经非常明晰。再到初三学段的思维导图式(“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础——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经济基础——新航路的开辟”两课内容),除了同样的四层结构,每层分支结构内的知识点相较于初二更多、更复杂,表明该同学已经能够灵活运用思维导图这样的图谱化方式。此外,这位学生还能够补充“新航路开辟”知识点地图,從空间上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如今,图谱化作业已经在三届学生学习中推行第七年了,笔者利用这样的形式进行引导,使学生积极参与,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进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在不断学习、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知识架构全局的把握,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五、关于思维评价

如何评价学生的图谱化作业一直是令笔者苦恼的问题。开始尝试图谱化作业的时候,笔者并不能细化具体的评分规则,如果简单地批阅一个“好”或者“阅”字,显然达不到给予学生反馈的目的,对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着手。在实践一阶段后,笔者决定将反馈以评分的方式呈现,这样便于学生了解作业的完成度,也使教师在批阅过程中更加公平、公正。最初的评分是“三段式”,共有三个分数,每部分的满分都是5分,包括知识点准确分、逻辑结构分、创新创意分(卷面分)。在继续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逻辑结构分和创新创意分往往会重复,一般来说,逻辑严谨结构明确的图谱作业卷面分自然也高。所以经过七年的实践,笔者决定将评价优化为“两段式”评分,直接划分为知识点和结构性两部分,满分依然为5分,也尝试做出了评分量规(见表1)。有了明确的评价量规的指导,学生对如何完成一份好的图谱作业有了更明确的认知,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取长补短,并在练习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结   语

基于以上对图谱作业的教学实践,结合新课程改革对具体教学的指导,笔者尝试带领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可视化方式来呈现知识点,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整个教学过程。我们相信,随着广大教师对统编版新教材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成熟,随着一线教师更多次的教育实践,我们一定能够运用好全新的教学理念,并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青年专项重点课题)“以图谱为媒介,基于单元设计的初中历史思维可视化实践研究”(苏教科规验字第16011015号)的相关成果。

作者简介:王晓荔(1987.4—),女,江苏苏州人,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新教材教学评价
简论新教材下高中阶段化学教学创造性思维
基于语篇分析的高中英语新教材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试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