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刚, 郭 豪
(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 湖北 天门 431700)
尿毒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其发病率也逐年提高。其本质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其主要是肾脏类疾病发展到晚期形成的综合发病病征,特别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到晚期表现出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尿毒症病症严重,治疗费用高昂,需要的卫生医疗资源较大,已经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常规的血液透析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尿毒症治疗所需,近年来,临床上开始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的相关研究,大量临床工作者将眼光聚焦于这种肾脏替代治疗方法,其主要是连续性清除体内水分和溶质的尿毒症综合治疗法[2]。血液透析应用较为广泛。本研究旨在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优劣,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价值,现报道如下。
1.1研究对象:选择本院收治的确诊的尿毒症患者180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观察组,男44例,女46例,平均年龄(54.3±5.6)岁;对照组:男46例,女44例,平均年龄(54.7±5.4)岁。两组资料存在可比性。被试纳入条件:出具明确的临床尿毒症确诊证明,尿毒症发病时间不超过一年,之前未接受过透析治疗,并且无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禁忌症。
1.2方法:对照组病例采用的治疗方案是常规透析,本研究采用的是临床广泛应用的4008 S透析机,透析治疗的方案为:按每周三次治疗的间隙进行三个月的治疗,每次治疗4h。观察组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本研究采用临床应用广泛的MultiFiltrate CRRT透析机,治疗方案为连续性透析治疗,三个月内每周进行三次血液净化,每次24h,每次透析量以患者实际耐受情况为准,设定值为每次两千毫升,并将透析液进行保留(5~6h,总计一周透析时间为68~72h)。
1.3检测指标:观察组和对照组需要在开始治疗之前和开展治疗之后第10天进行晨间采血,对血液进行血清分离处理之后再采用ELISA方法(检测试剂来源于武汉博士德生物技术公司)对患者血液中的HMG-1和TNF-α两个指标进行测定,测定患者的尿素氮、肌酐及尿酸水平。另外还需要监测患者的脏器损伤情况,对患者在治疗后28d的生活展开随访调查,观察病人生存情况;最后还需要对患者在进项透析治疗之前和之后的血乳酸、CRP、PCT等指标进行测定。
1.4疗效评估:对两个组别的治疗效果进项层级划分,包括显著性效果、有效、无效者三个效果层级。其判断依据:对患者治疗后的病情发展状况进行检测,如果发现患者的恶心,头痛,心律失常等各种不良症状得到缓解或完全消失,此外,其肌酐和尿酸等标志肾功能的因子恢复正常状态的60%以上,则该治疗效果可以判定为显著有效。如果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其不良症状有缓解,并且相关标志肾功能因子的恢复水平达到30%~60%,则该治疗效果判定为有效。如果患者在接受透析治疗之后无任何症状缓解发生,并且相关肾功能指标恢复水平达不到30%,则该次治疗判定为无效。其中总有效率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总有效=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1.5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在SPSS20.0软件中完成,其计数资料表示为:例数和率。检验方法: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方式均为(均数±标准差),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采用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检验水准设置为0.05。
2.1分别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08,P<0.001)。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干预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对治疗前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统计检验,发现两组在治疗之前的肾功能相关指标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肾功能指标均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差值较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更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2.3两组血清HMG-1和TNF-α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HMG-1和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HMG-1和TNF-α这两个指标,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显著小于观察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TNF-α和HMG-1水平比较
2.4两组治疗前后LA、CRP、PCT变化比较:数据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尿毒症患者在LA、CRP、PCT这三个指标随治疗发生的改变,发现两组这三个指标都有降低趋势。但是相比而言,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显著小于观察组(P<0.05),具体值如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CRP LA PCT变化比较
2.5两组28d病死率比较:对治疗后的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进行28d的随访调查,随访结果表明对照组90例尿毒症患者,共死亡10例,病死率达到11.1%,观察组共90例尿毒症患者,共死亡两例,病死率2.22%。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4,P<0.05)。
尿毒症是一种肾功能衰竭的晚期病症,是一种综合性病症,患者会经受很严重的痛苦,无法治愈。所以在进行尿毒症的治疗时选择治疗方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缓解病人遭受的痛苦,尽量延缓病人的病症发作和恶化,尽最大的可能延长尿毒症病人的生存期限[3]。血液透析其基本原理是进行血液的代谢辅助,将一种半浸透膜用于血液代谢,帮助患者进行血液代谢去除其中的废物或有害物质。因此血液透析法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血液废物的清除[4]。但是这种间歇性治疗方式容易造成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出现消涨,影响其血流稳定,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不利影响,治疗效果也达不到预期水准。因此可以采用连续血液透析治疗,突破传统间歇式治疗的弊端,采用连续缓慢的治疗方式排出尿毒症患者体内多余水分和废物,以缓解患者的水肿情况,并且保证患者的水解平衡,有效规避病人在治疗期间出现的心力衰竭等突发情况发生。
追溯连续血液透析治疗方式的问世,可以回顾到20世纪末,其最初使用契机在于其对于血液透析效果提升[5]。随后在相关研究中发现连续血液透析治疗还具有很多特点。在进行透析治疗时可以形成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不会造成瞬时消涨。其能够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并持续性保证这种稳定状态。能够持续性清除血液当中的有害物质和废物,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药物和营养给予。这是传统的常规透析所不具备的优点,为尿毒症患者提供了稳定的电解质稳态平衡,在尿毒症治疗当中被广泛沿用。
本文研究主要是选择尿毒症患者做为研究载体,选择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治疗尿毒症具有良好的效果,从肾功能相关指标来看,其能够显著改善HMG-1和TNF-α这两个重要指标,显著降低了这两种因子的水平,表明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具有抗炎或降低炎症发生概率的功能,该功能主要与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很多生物因素有关[6]。①TNF-α是一种肾功能标志指标,其水平在尿毒症发作之后会显著增高,能够在尿毒症发作时向着细胞因子的网络型发展,形成病变,研究结果发现,经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之后能够明显降低该因子的水平,缓解尿毒症的症状。②TNF-α是一种炎症介质,在人体被创伤伤害时其会立马出现,并且是其他炎症介质出现的诱因,研究表明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能够持续性缓慢地清除有害物质,最终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③TNF-α在尿毒症发生的过程当中,与相关炎症因子的释放失控相联系,而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可以有效的清除掉血液当中的炎性物质,而且能阻断其发展,对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关肾功能指标研究发现,使用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能够显著性减小尿毒症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各种恶性指标水平[7]。其主要是抑制了尿毒症患者体内炎性因子的失控性表达。连续性血液透析可以帮助尿毒症患者恢复及心脏功能,特别是氧气输送和右心室输血功能,减少休克,并能够清除尿毒症患者的血液粘稠度以及破除凝血障碍。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还能帮助尿毒症患者完善其免疫功能,促进体内细胞完成新陈代谢,维持体内稳态平衡,对除了肾脏之外的其他脏器都有很好的保护效果。本课题研究主要是将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与普通血液透析治疗相比,发现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能够明显降低尿毒症患者的致死率(P<0.05),因此诸多指标联合表明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可以缓解尿毒症症状尿毒症患者的症状,改善肾功能,以及帮助尿毒症患者减少痛苦,提高生存期。
LA主要来源于骨骼、肌肉、红细胞等人体细胞组织,是一种体内糖无氧酵解产物。顾名思义,当人体组织进行性灌注降低,氧气供应不足时,细胞的氧利用率降低并引发呼吸障碍。导致线粒体的活性不足,丙酮酸被还原为LA,随着体内连续性氧气供应不足,糖无氧酵解产物越来越多并进行累积。所以LA作为指标,可以反映人体在进行无氧代谢的症状,也是用于监测人体氧代谢、感染性休克等组织灌注的有效指标。PCT也可作为脏器功能的评价指标,它属于降钙素的前物质,当躯体组织遭受严重的细菌、寄生虫、真菌感染时,PCT在人体组织当中反映出增加的现象,因此可以将PCT作为临床上细菌感染以及治疗预后的重点评价指标。CRP也是用来临床上反映身体组织炎症的程度指标之一,它主要性质是机体在应激情况下由于肝脏进行急性合成产生的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尿毒症患者致死几率密切联系[8]。因此,在临床上通常会采用LA、CRP、PCT用于评价指标来判断尿毒症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的预后效果。本研究发现,连续血液透析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尿毒症患者体内的LA、CRP、PCT这三种指标,明显比普通血液透析治疗降低的程度更大(P<0.05),因此表明连续性血液透析能够对尿毒症患者的抗感染能力、抗炎症反应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能提高其相关脏器的新陈代谢能力,改善其脏器功能。
本研究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尿毒症,较普通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