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娟
摘 要:音乐是一门饱含艺术的学科,优美的旋律中无时无刻不展示出艺术的形态美和情感美,对音乐课程的设置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情感素养的手段。尤其是初中阶段,文化知识的高压学习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利用音乐课堂,能引导学生从音乐中发现美,实现情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情感素养
情感是一个人感受美好体验、展现内心世界的窗口。情感素养在于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促使人们学会如何发掘生活中的美,正确看待事物美好的一面。而音乐学科是一门蕴含艺术的学科,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已经成为音乐学科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音乐教学由多种教学方法组成,其中欣赏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养成端正的态度、良好的情感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它与情感素养的培养相契合。教师在开展欣赏教学时,应注重学生情感的培育,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在音乐欣赏中逐步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一、巧妙设问,促进学生理解音乐情感
感知音乐中的情感,其必要前提是提升音乐基础文化。通过聆听美妙的音乐,探究音乐旋律中的元素,感受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学生能加深不同音乐风格在心中的认知,了解时代特色及创作背景,学生就能站在創作者的角度去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情感元素的融入,还要巧妙地设置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音乐文化知识的动力,从而逐步掌握基础文化知识,理解音乐文化的内涵,继而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表现。
以八年级下册音乐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为例,该篇曲目以小提琴协奏曲展现出人物故事的活泼、惋惜与悲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聆听整体音乐,再分段聆听,然后通过设问,让学生去思考每个分段给人的感受及内含的情绪,同时让学生去探究器乐的表现力,通过不同器乐的演奏表达出不同的情绪,教师可以让学生理解不同器乐所能表现出来的情感和状态,继而加深对各种器乐及乐曲旋律的印象,深刻体会音乐中的情感。
二、品鉴欣赏,带领学生表达审美情感
能发现事物的美好是审美能力的基础,而欣赏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探索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带领学生开展多元的音乐作品欣赏和品鉴,不仅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了解,还能提升学生品鉴欣赏的能力,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挖掘音乐中的美学元素,感受音乐的艺术气息。因此教师在开展欣赏教学时,除了日常音乐曲谱、基本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带领学生实际体验和品鉴,通过对名家音乐作品的欣赏和感受,逐步提升审美能力,学会表达审美情感。
以《流水》曲目教学为例,该篇曲目是一首以古琴为器乐的曲目,古琴悠扬的琴声有其独特的韵味与气势,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音乐品鉴和欣赏,比如,可以通过对比式欣赏,以《流水》《阳关三叠》曲目为比较主体,通过欣赏、品味与探究,发现两首曲目的各自特点及不同之处,品味两首曲目之间运用的独特音乐元素。通过品鉴欣赏过程,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音乐的情感和音乐元素的知识,还能逐步提升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实践创新,引领学生发掘艺术情感
想象是音乐学科的重要特点,学生基于音乐的旋律开展创想,而非可视化的场景,因此音乐学科的抽象性决定了其实践和创新的不同方式。实践是增强知识理解的主要途径,实践是运用知识实际操作的过程,音乐实践更是建立在情感联想的基础上。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将虚幻的音乐符号转化为心中所想、心中所感,继而将内心的情感以乐谱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带领学生在实践创新活动中发掘艺术情感,提升音乐技能。
以《阳关三叠》曲目教学为例,这首曲目的唱词源自王维的诗篇《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著名的古代琴歌,被改编为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立足于实践的角度,引导学生深挖曲目中的艺术内涵,而后组织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尝试创作和改变曲目,将自己对音乐的认知、对旋律的感受融入创作的乐曲之中。另外,也可以填入经典的诗词曲目等,让学生在实践的路途中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开展多元的艺术畅想,进而发掘出音乐中的艺术情感,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提升。
初中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最为活跃,也具有十分细腻敏感的情感和思想。教师在教学时务必从学生的主体特点出发,抓住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音乐欣赏教学,强化音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品鉴欣赏和实践创新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素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促进对音乐文化的理解,逐步拓展音乐技能。
参考文献:
[1]王笑.立足音乐欣赏教学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黄河之声,2020(12):138.
[2]吴秉旭,马云鹏.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影响因素分析[J].音乐与舞蹈学,2021(1):53-56.
注:本文系临夏州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课题“民族地区农村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立项号LX[2020]GH15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