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路径

2021-08-27 02:08陈菲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价值导向教育评价实践路径

陈菲

关键词 新时代;教育评价;价值导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C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12-0017-04

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现代教育科学实践中的一个难题。《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出台揭开了新时代中国教育评价改革的大幕,为解决我国以往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价值异化、导向偏离和手段单一等问题提供了依据,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育人为本: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价值导向

《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新时代教育评价要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评判标准,针对不同教育主体的特点建立了“教书育人”“学以成人”等教育评价尺度,彰显出“育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导向。

(一)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培养人的活动,因而教育推动社會发展并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它总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与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历史任务联系在一起,与肩负和完成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联系在一起。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党历来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这一要求体现出鲜明的方向性和价值导向性。但价值导向并不能自发、自然地引发教育各领域的变革,因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要使得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从观念转变为现实,一方面,需要依靠各类教育主体的自觉践行;另一方面,更需要建立起保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制和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指挥棒”问题,正是新时代健全落实立德树人机制的重要一环。《总体方案》提出的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评判标准,加快构建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评价标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评价观等等,都是期望通过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将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转化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的转换。

(二)学以成人: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更旨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但“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空谈人的发展,必须在改造现实社会的同时,求得人的发展”。换言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以成人,是要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进程中,通过“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从教育评价的角度来看,要实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学生评价就必须基于一种发展的评价观,实现从“对人的评价”向“为了人的评价”转变。一是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导向,从单一的知识维度评价向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评价转变。二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价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从学习结果评价向学习过程评价转变,强调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严格学业标准,严把出口关。

(三)教书育人:教育根本目标最终实现的重要保障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还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离不开教师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教师主体来看,立德树人的成效集中体现在教师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上。为此,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就是师德师风建设以及教书育人的成效。一是强化师德素养与专业素养的综合性评价。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突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尤其注重对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二是将教学实绩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三是改进科研评价。破除“唯论文”“唯项目”“唯帽子”等倾向,强化学术贡献、社会贡献的评价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四是坚持教师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

事实上,回归教育的本质,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是探索和改进教育评价方式的前提,也是建构公平、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根本旨归。只有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为导向,才能充分调动各类教育主体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一、辩证施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方法论原则

《总体方案》旗帜鲜明地指向破除“五唯”痼疾,指出要“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辩证施策的方法论原则。

(一)坚持“不唯”与“多维”的辩证统一

“唯”就是唯一、绝对,“五唯”痼疾实质上是教育评价标准的过度单一化,简单地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以“升学”来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以“文凭”“论文”“帽子”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尽管上述五个方面都是构成教育评价的不同维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的现状,但在每个维度之前都加上“唯”,这就导致教育评价的维度变得单一、片面和狭隘,缺乏合理性、科学性与全面性。以“唯”作为评价导向,其结果就是导致教育评价的异化,即作为手段的教育评价与育人为本的教育目的之间发生错位,评价的工具性凌驾于教育的价值性之上,并最终使“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和学以成人”的过程被“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结果导向所遮蔽。

“不唯”并不意味着“不要”,破“五唯”的关键是要立“多维”,即要在教育评价内容、教育评价方式和教育评价手段上实现从片面到全面、从一维到多元、从刚性量化到质量结合的转化。一是在教育评价内容上要系统地考量,统筹兼顾。破“五唯”并非废止“分数”“论文”“帽子”等指标,而是不把它们作为唯一的标准。因此,我们要系统谋划、全面考量,通过构建多维度的教学评价内容,以确保评价不在某一个指标或某一个量上过分偏激,从而失度。二是在教育评价方式上要实现“多元”,尤其是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应根据其不同特点而有所侧重。学校评价重在关注“立德树人成效”;学生学业评价则要关注德智体美劳等影响其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教师评价则应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教师基本职责,开展教师分类评价,以鼓励和引导教师分类发展。三是在教育评价手段上实现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要做到不刚性、不赋值,应尽情展现特长、经历等事实性和过程性内容。

(二)坚持“结果”与“过程”的辩证统一

“五唯”导向过分看重“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等量化指标,也折射出对结果评价的过分遵从,而忽视了学校建设、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需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结果评价重在考察对教育预设目标的完成情况,虽然客观上来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的过程,但是任何结果的呈现或取得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如果过分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则会遮蔽掉结果生成的诸多原因、必经过程和必要环节,进而遮蔽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从而导致教育目的产生偏差,使教育价值发生异化。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在教育评价中对结果的评价和对过程的评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必须坚持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从评价维度来看,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具有差异性,它们在内容、方式和功能上都各有侧重。结果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一般根据预先设定的指标来评价,具有可量化、易操作的特点,以最终结果来鉴别、判定优劣;过程评价则是事中评价,具有实时反馈的特点,侧重于在过程中改进和改善。另一方面,从实现教育目的的角度来看,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又具有一致性。这两种评价的最终目的都指向更好地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指向教育育人为本价值的实现。结果评价是对过程评价的定性描述,而过程评价则寓于结果评价之中,二者在教育评价中是不可偏废的,要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有机统一,就必须将过程评价贯穿于教育评价的全过程之中,使最终的结果评价具有可回溯性和可追溯性。

(三)坚持“动态”与“静态”的辩证统一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所谓增值评价,就是一种相对评价,即相对于学校自身、师生自身发展的评价,换言之,是以学校或者师生自我发展进步程度为评价的标尺和参照系,是以发展的眼光对各类教育主体开展的动态审视和动态评价。当教育评价不再仅仅关注学校、学生和教师等各类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取得的具体的、即时的结果,而是观照各类主体的发展过程,尊重各类主体的差异和起点,那么回溯过去、审视当下、预设未来,把握各类主体前后的变化轨迹,开展动态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动态评价着重从各类教育主体自身的前后变化开展审视评价,关注各类教育主体在动态变化中的发展态势与变化趋势;静态评价则是从相对稳定的视角对各类教育主体的状况进行总体评价。学校、学生和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和教育评价的对象,始终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并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这意味着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必然是既能够动态考察各类评价对象的发展过程,又能考量评价对象在某些特定阶段、特定条件下的相对稳定性,使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实现有机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互依托、互为参照,离开了对评价对象特定阶段的静态把握,便无从谈及把握其动态发展趋势,而离开动态评价也就谈不上发展变化。

三、破立并举:以系统思维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路径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破立并举,以正确的评价观和评价导向为引领,综合运用和创新教育评价方法,探索更新教育测量工具,进而构建起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一)转变教育评价观念,寻回实质价值

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旨归。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转变教育评价观念,需要厘清作为工具的教育评价与实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避免工具与目的之间的错位,又要从根本上扭转教育评价的价值异化现象,防止片面追求“好的评价结果”而导致的“五唯”痼疾。

回归教育评价的实质价值,需要充分运用好教育评价工具,促进和实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目的。一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是教育评价发挥导向功能的体现,而导向则由评价标准的方向性决定。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评价标准,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進而引导各类教育主体和教育评价对象朝着实现教育目标的方向不断努力。二是以问题为导向,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监督和调节功能。通过教育评价实现对教育的成效、矛盾和问题作出判断,能为教育主管部门把握社会教育情况以及学校对教师与学生的教育教学和学习情况的判断提供科学依据。三是以促进教育发展为本,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通过创设评价对象共同参与的竞争环境,激发评价对象与他者参与竞争、努力发展的动力。四是发挥教育评价的鉴定功能。通过对教育对象进行标准化、统一性的整体评价,可以在相对公平的价值标准中选拔出相对优质的教育对象。

(二)重构教育评价体系,强化立体多元

重构教育评价体系,以五类教育主体评价改革为抓手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这意味着教育评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贯穿于整个宏观教育系统之中,涉及各级各类教育主体和各类层次不同的学段。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需要以系统思维为指导,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兼顾各级各类主体和各不同学段,分类设计、稳步推进,构建起立体化与多元性相结合的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

立体多元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宏观教育系统与微观教育评价系统的关系,使所构建的教育评价体系与宏观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如对学校的评价标准是否与国家总体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和适切性等。同时,还需进一步审视微观教育评价系统中所设置的各要素的合目的性,如评价的方法与评价的目标是否具有适配性,使用评价结果对评价对象产生何种作用和影响等。

教育评价是促进和改进教育的重要工具,对于各类评价对象而言,开展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使其更充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对于不同的评价对象,我们应根据其本质特性来制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和使用评价手段。评价对象的类型不同,采用同一种评价标准自然是不合适的,引导不同类型的学校或不同岗位职责、不同学科的教师都追求同一种标准更是危险的。

(三)更新教育评价方法,指向科学精准

教育评价方法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纽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评价的整体水平。《总体方案》提出综合运用“四个评价”,其中就蕴含着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开展教育评价,实现各类评价方法优势互补的内在要求。

第一,在教育评价中要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通过对评价对象可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获取相关数量化信息,进而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评价结果,具有直接明了、精确客观、易于比较和便于操作的特点。质性评价则是通过非数量化的信息,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得出评价结论的一类方法。这类方法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具有全面、及时、灵活和深入的特点。但由于质性评价方法更关注不同教育主体间的差异,更多地采取开放、即时的评价方式,就容易导致评价标准的不稳定性。同时,它对评价结果的阐释主要依赖评价者的个体经验,所以存在主观性强等问题。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实际上是两种优势互补的评价方法。一方面,任何教育活动都必然有其客观性和可测性的一面,量化评价可以提高评价的效率;另一方面,教育活动始终是人的活动,其中有许多单靠简单的实证化、数量化信息无法解释的本质特征,这就需要质性评价对评价对象做更深层次的解释。量化评价体现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层面,体现教育评价的合规律性;质性评价则体现教育评价的人性化和多元化层面,体现教育评价的合目的性,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第二,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高新科技,为创新教育评价方法赋能。两种评价方法的结合最终必须落实到评价方法与评价技术的结合上。特别是在强调“探索增值评价,强化过程评价”的大前提下,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能够为全过程追踪教育评价对象并进行纵向评价赋能提供有效支撑;同时,大数据还能为不同的评价对象之间的横向比较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责任编辑:谢先成 孔雪冰

猜你喜欢
价值导向教育评价实践路径
基于价值链导向的会展旅游产业链提升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价值导向分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观下学校教育的召唤
基于幼儿成长的有效教育评价研究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琅琊榜》浅评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初探教育评价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