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史料实证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史料,发现学生运用史料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实证;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0-0048-02
引 言
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知识,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挖掘和实证、分析史料的能力,并在此前提下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要想在实际教学中充分挖掘史料的价值,教师需要为学生选择适切的史料,引导学生关注史料,激发学生研读史料的兴趣,鼓励学生阅读史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运用史料,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史料收集能力,使他们学会收集史料,懂得对史料进行分类,养成分析史料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和提升史料实证素养[1]。本文主要探讨了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
一、选择适切的史料,让学生关注史料,激发研读兴趣
历史学科涵盖内容较多,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事件,还有很多人物事迹及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教师提供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仅学习教材内的知识,难以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也不利于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补充适切的史料。在教学起始阶段,教师应选择适切的史料,这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前提。在备课的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根据本章的重要内容进行分析,搜集史料,保证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段特点及基础能力、知识储备等,不宜选取文字阅读量过大、过难的史料。
例如,在教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节时,在讲到唐太宗善于纳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吴兢的《贞观政要》与《谏太宗十思疏》。吴兢的《贞观政要》中这样记载:“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这一内容比《谏唐太宗十思疏》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文字更简练,并与课文存在直接联系。教师可以先使用《贞观政要》中的史料介绍魏征的人物特点及唐太宗对他的评价,让学生总结出唐太宗是个善于挖掘人才和善于纳谏的人。接着,教师呈现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折——《谏太宗十思疏》,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能让学生了解唐太宗这一人物,感受他的善于纳谏、举贤用人,从而了解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自觉关注史料,主动查阅与课文描述有关的史料,从而更好地培养其史料实证意识。
二、鼓励学生阅读文献、记录等史料,培养史料感知与提升分析能力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习惯将整理好的史料呈现在学生眼前,较少让学生自己收集史料,导致学生只能看到教师准备好的文献资料。要想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应鼓励学生更广泛地阅读文献,同时选取适切的文段让学生自己阅读[2]。也就是说,教师不仅需要提供史料,还需要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一些历史文献、历史著作等,使学生主动感知史料,并在阅读文献资料的同时,学会全面看待历史问题,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从而养成自觉分析与辨析史料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剑桥中国史》和《中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片段,让其自主阅读。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引用其中的选段:“1864年海关开始公布的通商口岸的进出口数字,无可怀疑地表明中国一直是入超国。官僚们指责贸易赤字造成财富外流,导致国弱民穷。薛福成等人于是提出了富强思想,‘求富成为自强的动力。”法国史学家谢诺、巴斯蒂和白吉尔在《中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兰登公司英译本)中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开辟了新军事工业的前景,同时与太平军斗争的深化促使领导人制订更大规模的军事工业计划。”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分析洋务运动的目的,能够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找到文献资料中隐藏的历史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并激发学习兴趣。
三、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史料,提高史料搜集能力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让他们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提升资料收集能力。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收集资料所需的环境和多媒体技术支持,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其史料实证素养。
比如,在预习和复习环节,教师可以依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给学生布置收集历史资料的作业。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网站(如国家级或省级博物馆、市级的专题展馆),以及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信息等,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了解、收集历史资料。这一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效率,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有利于提升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乡土历史资源,如广州有许多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遗迹和纪念馆,存有大量史料。若条件允许,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历史遗迹,使其切实感受身边的历史资源。
四、抓住史料呈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史料的引导作用。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相关史料,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南越王博物馆的“波斯银盒”的图片作为实物史料,同时提出问题:“为何会有异域风格的器物陪葬?”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出海上丝路的探究方向。又如,在讲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介绍农业生产的恢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辨析两张《耕织图》,让学生思考问题:“这两幅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立意?教材使用这两幅图作为本课的插图用意何在?”教师应明白该史料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递农业技术进步的信息,而是向学生传递清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大力发展农业,是清朝前期社會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史料引入历史探究主题,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拓展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五、将史料呈现与现代多媒体有效融合,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历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较多多媒体学习方式,线上教学也得到了推广,很多史料如历史视频、图片、音频等,能够以更加直观、清晰的方式展现出来。史料实证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以更加直观的形式了解历史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历史学习,有利于改变历史教学枯燥乏味的状况。
例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时,教师播放纪录片版本与电影版本的《开国大典》,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在研究开国大典的相关历史资料时该采用哪个史料?”这一问题能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对史料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其掌握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分类的知识。
结 语
总而言之,史料实证素养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让学生爱上历史学习,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是漫长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一线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渗透史料,特别是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史料,并强化学生的“求证”意识,让他们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张连生.重新审视“史料”的定义问题[J].河北学刊,2007(02):91-93+97.
作者简介:廖国峰(1975.11—),男,广东广州人,硕士学位,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