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21-08-26 01:53宋奕蒙
求知导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摘 要: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形成于21世纪初,其主要的理论流派来源于欧洲,是由瑞士音乐学家达尔克罗兹正式提出的一种音乐教学理论,强调的是人体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或肢体反应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共鸣,有着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4-0088-02

引 言

音乐课是学生接受乐理教育、美学渗透、道德熏陶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趣味课程之一。其良好的育人功能,决定了音乐教师需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确保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虽然已经越来越小,但是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相对较差。为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一、运用体态律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课作为小学阶段没有课业压力的考查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爱动、爱做游戏。面对这样的学情,教师更要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将学生的兴趣转变为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进行课堂环节设计时,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农村学生音乐素养较差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环节。体态律动教学方式便很适用于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教师运用体态律动的方式开展教学既不需要太多的外在工具,又能让学生动起来,更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1]。

在教学《山村来了售货员》一课时,教师可利用体态律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期,在上课之初,学生可能没办法快速安静下来并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为了确保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在正式教学前为学生播放《山村来了售货员》这首作品。其是一首唢呐曲,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歌曲播放后会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听到这首作品,大家想不想动起来?”接着,便组织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自由舞动,使其体会到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利用体态律动的方式进行课堂的导入,让学生有秩序地动起来,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展开做了良好的铺垫,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在学生跟着音乐进行律动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让节奏感不好的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而活动,以保证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在动作幅度大小方面,教师可不做出明确的规定,让学生随心而动,以确保学生的个性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充分展现,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利用体态律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体态律动是人对音乐作品的肢體反应,同样,肢体动作也可以加深人对音乐节奏、音乐节拍的理解。节奏感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元素,良好的节奏感可以为学生歌唱、合唱、编创提供有效的服务。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教师还可以运用体态律动的形式带领学生开展趣味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肢体上的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音乐感觉具象化,使其更加清晰地认识音乐的节拍,提升音乐审美能力[2]。

在教学《铃儿响叮当》一课时,教师可利用体态律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首先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因为他们已经学习了许多四四拍的歌曲,对节奏拍手游戏比较熟悉,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节拍,并能将节拍以拍手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教师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可先利用之前学习过的歌曲带领学生用拍手的方式重温四四拍的节奏型,并提问:“如果是四二拍,大家应该如何用掌声表现呢?”学生基本上都知道应该在一节里面拍两下,但是还有个别学生存在抢拍、慢拍的情况。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四二拍,教师可播放歌曲,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四二拍“强—弱—强—弱”的特点,之后,带领学生学习歌曲。虽然农村学生的音乐素养相对较差,但其反应能力、年龄特征仍与大部分同龄人相似,进行节奏的训练不仅能促进学生将反应能力转化为音乐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还能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歌曲演唱打下基础。

任何教学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节拍训练时,教会学生节拍的含义,可以为学生之后的音乐学习提供便利;其次,肢体动作是对音乐作品节奏的外在表现,学生通过肢体动作的训练,也可以加深对不同节奏型的理解,在学生熟练掌握节奏型后,教师的歌唱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使用体态律动,丰富学生的表现形式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材中有许多编创环节,这些编创课有的给出了明确的主题,有的则是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设计,但无论哪种编创形式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但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加上农村学生个体间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很容易出现课堂表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音乐素养较好的学生勇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而乐感、音乐素养较差的学生则无法通过作品表达自身的内在感受。而通过体态律动的训练,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编创能力[3]。

在教学《木瓜恰恰恰》一课时,教师便可利用体态律动丰富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本节课的作品是印度尼西亚民歌,其旋律轻快、活泼、情绪高涨,适合用多种形式对乐曲进行演绎。对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首先,让学生利用简单富有弹性的掌声进行伴奏,进而快速熟悉作品的旋律。当学生掌握了乐曲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打击乐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打击乐对作品的某一乐章进行具体的设计。其次,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设计配合完成表演。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打击乐器帮助学生将自身的体态律动,通过不同的声音形式传递出来,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对打击乐、恰恰舞曲、合作演奏都有了新的认识,为学生音乐创造力的提升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便于日后多彩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

体态律动的重点在于律动,这种教学形式特别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基本学情,容易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为农村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便利。作为本节课的延伸,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简单的乐器制作,通过奇思妙想将自身的体态律动用更多的乐器展现出来。

四、活用体态律动,提高学生的合唱效果

合唱是一种综合技能很强的音乐表现形式,合唱包含对声乐技能、团体协作能力及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与表现能力等多方面的考验。因此,要想在农村小学有效地开展合唱教学,教师就必须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运用多种方式辅助学生完成合唱训练。而体态律动可以在合唱中起到很好的媒介作用。教师可以用体态律动让学生实现节奏的统一与平衡,尤其是在分部合唱的过程中,有规律的律动可以让各部之间的合作更加准确、自然,为演唱效果的提升提供保障。

在教学《西风的话》一课时,教师可利用体态律动来提升学生的合唱效果。首先,这首作品的歌词简单,旋律优美,寓意良好,适合作为小学生合唱练习的对象;其次,这首作品有着较多的合唱版本,便于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合唱的节奏,教师应先为学生分好声部,接着让学生聆听成熟的合唱作品,找到自己的声部,并跟着音乐作品摇摆身体,统一歌唱的节奏,反复训练后进行合唱练习。在本节课的活动中,教师利用体态律动带领学生熟悉了歌曲的节奏,之后再将体态律动作为节奏的标准,组织学生进行演唱,为学生合唱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便利,增强了合唱的观赏性与艺术性。

合唱的进行需要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体态律动的训练让学生形成肌肉记忆,进而保障学生合唱时节奏统一。其次,花样的体态律动还可以增强合唱的观赏性,为学生的合唱表演提供丰富的肢体语言,实现肢体动作与音乐节奏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音乐赏析、音乐演奏等多方面的能力。

五、采用体态律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世界各地的民歌,以及具有地域特征与年代特征的音乐作品。学生在学习这些音乐作品时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情感,能够开阔视野,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作品的熏陶,为自身人格的塑造、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学生在聆听作品时,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也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体态律动便是学生对这些音乐作品情感体会的具象表达。在音乐学习中运用体态律动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又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便利。

例如,在教学《丰收之歌》一课时,教师便可利用体态律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几首丰收歌,了解了丰收歌表达的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计编创的环节,让学生结合音乐作品进行小段的舞蹈编创,编创完成后进行展示,最后教师给予评价。在这一环节,学生在编创的过程中体会到丰收的喜悦,并将这种喜悦通过肢动作实现了有效的传递,提升了课堂学习的效果。

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首音乐作品可能有迥异的体验,音乐的感受性本身就具有主观色彩。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要将对错作为衡量的标准,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学会以多元化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学会与同伴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结    语

总之,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要充分发掘体态律动的表现形式,综合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感受音乐,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丰富农村学生校园生活,助力学生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羅羚嘉.试论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4):52.

王莉容.动起来的音乐课堂:浅析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20(04):132.

张雪.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北方音乐,2020(21):133-135.

作者简介:宋奕蒙(1990.8—),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学。

猜你喜欢
体态律动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少儿器乐教学法创新研究
利用体态律动,提高小学低年级阶段欣赏能力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