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

2021-08-24 08:20洪云恒曹明明唐玉德任明达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4期
关键词:门静脉胆囊肝硬化

洪云恒,曹明明,唐玉德,肖 铮,任明达

(中山市中医院医学影像科 广东 中山 528400)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生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调查显示[1],我国原发性肝癌中合并肝硬化的比例为53.9%~85%。因此,在肝硬化病情进展过程中,准确判断肝硬化结节的恶性变趋势,加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干预,对其预后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临床主要是采用影像学的方法来诊断肝硬化,包括CT、超声、核磁共振等,不同影像学诊断方法,其诊断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2]。超声是检测肝硬化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准确度、特异度及其灵敏度受图片分辨率低的影响,核磁共振利用灰阶成像的多层面成像,肝硬化检查中信号获取效果强,有助于提高肝硬化的准确度、灵敏度及其特异度。本研究主要对核磁共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作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纳入标准:①患者肝脏明显变小,硬度增加;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被假小叶取代,再生结节形成;②经生化实验室、临床表现门脉高压、肝硬化肝功能不全,腹水、肝性脑病者;③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者。

排除标准:①资料不完整者;②超声或核磁共振检查禁忌证者;③难以对本研究积极配合者。

100例肝硬化患者年龄28~64岁,平均年龄(45.23±6.45)岁,男65例,女35例,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中,A级患者31例,B级患者46例,C级患者23例。

1.2 方法

1.2.1 超声检查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为 PHILIPS IPQ5)实施检查,实施检查前,嘱咐患者禁止饮食12 h,探头频率设置为3.5 MHz,设置取样容积为2 mm,对患者左右肝实施斜切面、纵切面、横切面等多切面的扫查,分别测量患者门静脉、脾静脉内径以及胆囊厚度,对此些部位具体血流变化情况观察,并对静脉血流速度测量。

1.2.2 核磁共振检查 以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给予肝硬化患者平扫以及增强扫描,实施平扫时,先进行常规横断面检测,使用腹部8通道相控阵线圈,进行T1WI扫描,横断面呼吸激发快速翻转快速自旋回波或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压脂T2WI。动态增强扫描时,以横断面梯度回波序列,进行快速小角度激发,TR/TE=145 m/6 ms。

1.3 观察指标

(1)比较肝硬化患者经核磁共振、超声检查的不同疾病检出率;(2)比较核磁共振、超声检查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具体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SPSS 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率(%),采用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疾病检出情况分析

如表1所示,肝硬化患者经超声检查,其疾病检出率为88.00%(88例);经核磁共振检查,其疾病检出率为90.00%(90例)。两种诊断方法的疾病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疾病检出情况[n(%)]

2.2 肝硬化超声表现

肝硬化患者经超声检查,其主要的表现为腹水症状、脾脏大小变化、胆囊壁变化、肝实质光点变化、肝表面轮廓变化等,其中45例(45.00%)患者轮廓为锯齿状,50例(50.00%)患者肝实质光点变粗,55例(55.00%)患者胆囊壁变厚,50例(50.00%)患者脾脏肿大,30例(30.00%)患者存在腹水;82例(82.00%)患者门静脉管径存在变化,70例(70.00%)患者存在脾静脉变化,50例(50.00%)患者存在肠系膜上静脉变化,以上均为动态变化。

2.3 肝硬化核磁共振表现

78例(78.00%)患者存在结节性肝表面,82例(82.00%)患者存在肝实质异常,57例(57.00%)患者存在门静脉高压。

3 讨论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的一种,是一种弥漫性病变,患者可继发门静脉高压、原发性肝癌等疾病,存在再生性的特性,患者临床特征主要为再生结节、肝实质纤维化[3]。

本研究中,肝硬化患者经超声检查,其疾病检出率为88%(88/100);经核磁共振检查,其疾病检出率为90%(90/100);肝硬化患者经超声检查,45%(45/100)的患者轮廓为锯齿状,50%(50/100)的患者肝实质光点变粗,55%(55/100)的患者胆囊壁变厚,50%(50/100)的患者脾脏肿大,30%(30/100)的患者存在腹水;82%(82/100)的患者门静脉管径存在变化,70%(70/100)的患者存在脾静脉变化,50%(50/100)的患者存在肠系膜上静脉变化。肝硬化患者经核磁共振检查,78%(78/100)的患者存在结节性肝表面,82%(82/100)的患者存在肝实质异常,57%(57/100)的患者存在门静脉高压。表明超声与核磁共振在肝硬化诊断中应用,均有着较高的疾病检出率,且可反映患者疾病变化情况。超声诊断肝硬化,可观察门静脉高压等的情况,患者门静脉内径增加,严重者会出现血管扭曲的情况[4]。实施超声检查,可对患者门静脉扩张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部分病情严重者,会出现门静脉再次开放的情况。同时,超声检查可监测患者腹水、脾脏肿大、门静脉压力升高等情况,测量胆囊壁厚度。超声的实施,不仅可全面对肝硬化患者的疾病表现、临床特征等观察,且能够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变化,为患者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肝硬化患者经超声检查,其肝脏体积存在弥漫性增大,患者肝被膜多数存在轻度增厚的情况,其被膜回声欠平滑,存在增强的情况,在肝实质为增强、增粗细颗粒样回声。肝内胆管壁回声增强,可呈现短线状强回声。在患者腹腔内,存在淋巴结肿大的情况。晚期肝硬化患者,其肝脏体积缩小,在肝实质内,存在不均匀结节状回声或条索状回声。

核磁共振扫描的速度较慢,较易受到患者呼吸运动所致伪影等的影响,以往认为核磁共振是对CT、超声检查受限或难以确诊疾病的补充检查方法,但是随着核磁共振扫描机硬件以及脉冲序列的不断改进,使得核磁共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且其诊断的准确度和灵敏度也不断提高,已经是对肝脏疾病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4]。核磁共振具有无创、无辐射的特点,可通过序列扫描,清晰显示病灶情况,且可显示病灶周围相关病理学变化。肝硬化患者,早起肝脏体积增大,实施T2WI检查,显示为存在弥漫性稍高信号,门静脉周围存在炎症、水肿,主要表现是长T1长T2异常信号,对于部分患者,可出现胆囊窝积液、胆囊壁增厚、胆囊体积变小等的情况,有时存在胆囊结石的情况[5]。常规情况下,肝硬化患者的胆囊管,其并不存在异常的情况,少数患者存在胆囊管壁增厚的情况,其胆管周围伴有渗出液,在疾病发生早期,可见肝内胆管变细,其胆管难以清晰地显示。肝实质内,存在结节形成的情况,其结节大小不等,且存在结节融合,结节的信号表现多样,在DWI上,其扩散不受限,在增强后,存在部分结节强化的情况。部分肝硬化患者,在其腹腔内,存在肿大的淋巴结。

综上所述,超声与核磁共振在肝硬化患者疾病诊断中应用,均具有一定的价值,可较好将患者的疾病检出,且可反映其具体疾病情况,为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门静脉胆囊肝硬化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肝脏门静脉积气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