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能量CT与多层螺旋CT评估胃癌分化程度的比较

2021-08-24 08:20邱建升苏祝平通讯作者郭学建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4期
关键词:分化螺旋胃癌

邱建升,苏祝平,赵 云(通讯作者),郭学建

(1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江苏 南京 211300)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离子医学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00)

胃癌属于临床消化内科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据全世界2018年肿瘤癌症报告显示,胃癌患病率、死亡率位列首位[1]。恶性肿瘤细胞不同分化程度直接影响病情发展及后续治疗,术前准确、快捷评估分化程度意义重大。目前临床多采用多层螺旋CT方式诊断,但准确性有待提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双能量CT的应用为诊断肿瘤分化程度提出了新的方向,其具有多个定量参数,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2]。本文针对2019年3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49例胃癌病患为例,对比分析双能量CT与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高淳人民医院收治的胃癌确诊病患49例进行观察研究,通过诊断方式差异进行分组,双能量CT组共计患者25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55.3±1.5)岁。多层螺旋CT组共计患者24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2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55.4±1.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双能量CT组患者接受双能量CT诊断,多层螺旋CT组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诊断,具体操作为:在检查开始前均需叮嘱患者开展常规禁食禁饮,时间控制在6~8 h,以确保胃内环境的稳定,如感到不适可少量应用温水缓解。检查开始前15~20 min时为所有患者均提供阴性对比剂,采取口服的方式使其进入胃内,剂量为每人800~1 200 mL,并行皮下肌肉注射山莨菪碱制剂,剂量为每人20 mg。指导患者取平卧仰卧位,行CT平扫时需叮嘱其按照医生指示屏息,扫描范围控制在胸腹膈顶部至盆腔。实施平扫过程中,还需经由预先建立的静脉通路注射碘增强造影剂,剂量按照每人1.5 mL/kg的标准,以静脉泵允许注入,速度控制在3 mL/s。检查所使用的设备为GE公司Reverloution 256排CT仪,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式。设定螺旋扫描速度为r/s,螺距参数为1.375,探测器宽度为0.625×64,CT剂量指数设定为12.72 mGy。于患者注射对比剂后30 s进行动脉期扫描,动脉期结束后30s进行静脉期扫描。采用两组重建模式,一组为常规混合能量140 kVp图像,设定层距及层厚为5 mm,二组为70 keV单能量图像,设定层距及层厚为1.25 mm。多层螺旋CT模式扫描时,电压设定为120 kV。标准化碘浓度计算公式为=IC病灶/IC腹主,其中IC病灶是病灶碘浓度,IC腹主是腹主动脉碘浓度。

1.3 观察指标

双能量CT组患者诊断结果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分析处理,通过ROI方式进行病灶勾画,统计患者动脉期、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重建动脉期、静脉期单能量图像,测定病灶CT值用于临床诊断。多层螺旋CT组患者诊断结果上传至工作站后以ROI方式勾画病灶,注意避开直观可见的钙化、坏死组织及血管,测定患者平扫期、静脉期、动脉期CT值。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用于诊断分化程度的准确性。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6.0完成统计学处理分析,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以率(%)与()形式表示,通过χ2、t值验证,P<0.05反映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双能量CT组患者双能量CT诊断结果对比

双能量CT组25例胃癌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中高分化癌患者共计10例,占比40.00%,低分化癌患者共计15例,占比60.00%。通过双能量CT诊断,中高分化癌患者NICa参数定量(20.09±1.21)、NICv参数定量(55.12±2.05)显著低于低分化癌患者(22.48±1.22)、(59.09±2.03)(t=4.814、4.772,P<0.05)。

2.2 多层螺旋CT组患者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对比

多层螺旋CT组24例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中高分化癌患者共计10例,占比41.67%,低分化癌患者共计14例,占比58.33%。通过多层螺旋CT诊断,中高分化癌患者静脉期CT值(92.11±2.06)显著低于低分化癌患者(97.88±2.05)(t=6.784,P<0.05),而平扫期CT值(35.51±5.65)、动脉期CT值(74.92±9.85)与低分化癌患者(35.68±5.63)、(77.34±9.89)无统计学差异(t=0.073、0.592,P>0.05)。

2.3 双能量CT与多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对比

双能量CT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P<0.05),见表1。

表1 双能量CT与多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对比[%(n/m)]

3 讨论

多层螺旋CT在临床诊断和检查工作当中应用广泛,其以简便、快捷、无创、可重复性高等优势被人们所熟知,加之现代CT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该项检查的空间分辨率正缓慢提升,在胃癌患者术前诊断和病情评估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3]。根据相关研究显示,部分低分化型的胃癌患者静脉期CT值明显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患者,而平扫时CT值、动脉期CT值等则无明显差异[4-5]。而这可能和胃癌病灶在不同分化时期内生长特点有着直接关系,其中低分化期阶段病灶更加趋于弥漫性的浸润式生长,该阶段病灶内新生血管数量较多,且多余毛细血管为主,形态扭曲蜿蜒,因而造影剂在静脉期阶段可更好地填充至病灶血管内,还有部分可扩散至血管间组织内,此时病灶内碘剂含量相对较高,因而X线的衰减速率更加突出,造成了CT值偏高的特征。而动脉期由于成像时间早于静脉期,此时造影剂还未完全被输送至病灶毛细血管内,因而在平扫影响中无法准确反映不同分化程度病灶内血管密度的差异性[6]。

根据既往临床统计显示[7],肿瘤病灶内新生血管情况和患者病理分级间存在着密切关联,表现为肿瘤病灶分化程度越差,则其毛细血管的密度越高。实际CT诊断时,可利用腹部主动脉归一化的方式预处理,并采取百分数比较的方式降低个体循环时间、血容量等差异值造成的影响。低分化程度的胃癌病灶内毛细血管密度较高,微血管的通透性相对较高,此时检查所得NIC值相对较高,而分化至中度或高度阶段时毛细血管密度降低,此时检查所得NIC值相对较低。

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较快,可在造影剂的配合下采集多时相的数据,分析胃癌病灶超声的动态强化过程,可从多个角度确定病灶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从而提升肿瘤分期评估的准确性。双能量CT扫描时可在同时获得高能量和低能量数据,再以物质对X线吸收的特性,将高能量衰减值为横坐标,低能量为纵坐标,进而获得二维坐标图,所有扫描内物质均可在坐标内寻找,从而对多种组织给予分辨[8]。同时采取增强成像后还可获得碘基值,使组织内碘含量更加直观化、可视化。实际应用时,多层螺旋CT在诊断早期阶段胃癌,分析浆膜情况时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双能量CT所获得的影像数据则可生成能谱曲线、基物质图像等多种数据,因此带来的临床参考数据更加详细,为进一步确保胃癌诊断的准确率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但目前双能量CT用于临床诊断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仍处于早期研究阶段,其中碘基值所形成的碘图谱准确率仍需进一步论证。

猜你喜欢
分化螺旋胃癌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旋风“螺旋丸”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奇妙的螺旋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