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英卿
摘 要:古诗词因其凝练的文字和深远意境被视作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接触中华传统文化、感悟古人情怀的重要途径。古诗词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趣,让学生了解文字的魅力。然而这都是古诗词教学在理想状态下所能取得的教学效果,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却很难体现出古诗词的教学成效。为了找出阻碍古诗词教学发挥作用的原因,此次研究以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说明小学中年级诗词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实际情况给出有效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古诗词学;教学对策
一、 引言
纵观现代语文教学对古诗词学习的规划,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初步了解古诗词,并且要让学生对古诗词感兴趣。因此,在小学中年级古诗教学中对古诗词教学效果的发挥造成最大阻碍应该是预定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理念之间的矛盾。
二、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的重心出现偏差,古诗词学习变成学生的负担
诚然,当前受素质教育推行的影响,教学开始注重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师都能够将考试分数与学生的能力素养之间的关系厘清,有的教师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与他的能力素养相挂钩,以这样的教学理念来看待古诗词教学的话,古诗词教学明面上对学生考试分数的提升确实没有太多助益。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会尽量压缩教学的时间,会忽略一些重点的拓展内容,让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对古诗词的背诵上。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而进行的古诗词教学只是意味着他们要背诵的课文更多了而已,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关注古诗词中所蕴含的趣味,古诗词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将它背下来,然后进行默写,再交由教师检查而已。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热情也就降低了。
(二)教学内容与古诗词的精神不合
在解析一首古诗词的时候,分析的重点在这首古诗词的格式和意境,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语言去译读诗句。对于古诗词来说,其形式就是内容的一部分,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在音韵和格式上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若只是简单粗暴地将诗中的内容大白话说出来,那就不叫读诗,而是不解风情。就像现在网络上戏称水面上有一群鸭子飞起,文艺的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没有文化的只会说“一群鸟飞了起来”。诗句是诗人情感与文学修养相互结合的产物,意境深远,比喻精巧的诗句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教师要做的应该是指引学生去汲取诗词中的精神营养,而不是让学生用囫囵吞枣的方式去拆解一首古诗,那样只会失去古诗词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拓展环节过于单薄
古诗词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最璀璨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因为优美的词句,更多的是因为古诗词背后所蕴含的厚重的中华文化。杜甫所写的“三吏”“三别”,极其深刻地揭露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想要了解这些古诗词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学生必须要对这些背景故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除了诗人生平之外,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教学拓展,导致学生只能透过表面的词句去掌握诗词,这样很容易形成片面的认知,教学拓展环节的单薄会让学生无法更加深入地进行古诗词学习。
三、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古诗词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学生能够借助古诗词作为阶梯,去眺望那远隔千年的历史风尘,感受岁月所带来的沧桑变化。像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背诵和记忆的学习方法并非不可取,但是去背诵古诗词,必须是学生出自对这首古诗的热爱而自主选择的行为。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古诗词教学有更多的学习兴趣,要在古诗词学习当中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将古诗词中的那些优秀文化挖掘出来,让学生在精神层面去汲取营养,教学方式上也要更加多样化。
例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所描写的是诗人在深秋途经枫林,因为枫林晚景的美丽而停车驻足欣赏的场景。透过这首诗可以看出杜牧身上的文人气质和独有的审美情趣,文人气质表现在他因为枫林晚景而流连忘返,仿若魏晋时期的士人一样,兴起而至,钟情于喜爱的事物,审美情趣则表现在他对于晚秋枫叶的赞美。与寻常诗人描写秋景的萧瑟不同,杜牧将金黄的枯叶与生命盛放的二月花朵相比较,杜牧笔下对于秋景的描写充满了生活情趣,为了让学生融入诗中所描写的情景当中,采用多媒体搜取一些楓林落叶的场景,让学生直接看到与诗人所看到的晚景一样的场景,在身临其境之下,去感受这首诗中美。可以解释一下诗中的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元素,如“车”是马车,“斜”字在古诗中一般念“xiá”等。
(二)进行预设,保证小学古诗词教学效果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文化底蕴还略显浅薄,而古诗词中却是表达诗人人生价值观和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文字,勉强学生用他们现有的学习水平去直接了解如此深刻的内容,是很难达到教学预期效果的。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还在初步形成的阶段,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效果要达到预期,就需要对教学的程序和教学步骤进行合理规划,要按照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与所教学的内容相互结合进行教学。
如在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若是忽略了创作背景和诗人生平,而直接去看它的文字,整首诗中所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农家生活场景。然而联系辛弃疾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的思想抱负,却能够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为此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通过“知人论事”的方法去了解辛弃疾这个诗人的性格和他所渴望达成的人生理想。首先辛弃疾是一名爱国诗人,而且与其他的诗人不同,辛弃疾还是沙场征战的将军,年少成名,“单骑擒贼张安国”的英雄事迹让无数中国人民敬仰。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赫赫的将军,最终的结局是赋闲在家,不能再保家卫国。了解了这个人物之后,再回头去看《清平乐·村居》这首诗所描写的农村温馨生活的画面,就变成了辛弃疾对命运的控诉,对不能够保家卫国这一人生理想的一腔悲愤。通过知人论事,学生就能够取长补短,不再因为自身的文化底蕴而受到限制,感受到古诗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