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鑫,欧 珠,史二丽,杨 洋,次仁卓玛,陈洲斯,吉 拉,巴桑拉姆
(1 承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北 承德 067000)
(2 阿里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西藏 阿里 859000)
2019 年7 月28 日11 时,阿里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县人民医院电话通知:该县乡小学多名学生在校食堂聚餐后发生呕吐、腹泻情况,病程4 ~5 d。经调查此次事件符合现场流行病学特点,流调人员采集患者排泄标本、可疑食物和学校饮用水送往阿里地区疾控中心进行检验,综合发病学生的口述情况和临床表现,认定是一起由沙门氏菌污染事件造成群体性感染性腹泻,现将调查流程及检验结果报告如下。
按照急性肠胃炎、感染性腹泻病例、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进行,主要为腹泻每日≥3 次,粪便性状不正常,同时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全身不适等症状体征者,均可列入此次疫情病例的调查范围[1]。
按照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的要求,调查组明确病例定义,调查了该学校饮水和用餐情况,同时考虑病例的发病时间、发病人数和临床检验资料、暴露的诱发危险因素和学校周边有无相关疫情等[2]。
共采集排泄物5 份、72 h 内剩余食物8 份和学校饮用水2 份进行检测。
1.3.1 致病菌检测 按照《霍乱防治手册(第六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4789-2010》等方法检测霍乱弧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3]。
1.3.1.1 细菌培养 所有样品经过前增菌处理,按照国标方法根据不同类型的增菌液划线于相适应选择性平板或显色平板,恒温恒湿培养箱中30 h 后观察结果,观察所生长的菌落的形态、大小及颜色,选择优势菌落进行二次培养,HE 平板菌落形态蓝绿色带黑心,菌落上缘光滑并轻微鼓起;XLD 平板菌落形态粉红色带黑心,菌落较大带有光泽;沙门氏菌显色平板菌落形态紫红色菌落,菌落边缘透明。三糖铁实验结果:不发酵乳糖划线斜面呈红色,发酵葡萄糖底层呈黄色并产气产硫化氢。
1.3.1.2 镜检染色 涂片、火焰、染色和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1.3.1.3 生化反应实验结果如下。
生化反应 结果 生化反应 结果 生化反应 结果 生化反应 结果ONPG - ADH + LDC + ODC +CIT + H2S + URE - TDA -IND - VP - GEL - GLU +MAN + INO - SOR + RHA +SAC - MEL + AMY - ARA +
1.3.1.4 血清结果鉴定 挑选符合条件的菌落进行A-F 群O 多价血清凝集,凝集结果为C1 群07 沙门氏菌。
1.3.2 核酸检测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核酸检测法对所采集的标本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氏菌的项目检测。试剂盒由上海之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3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测 参照生活饮用《GB5749-2006》的检测方法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4]。
该校2019 年7 月27 日下午放假,15 名学生因家长有事未能回家而在学校寄宿。27 日17 时晚饭食堂的工作人员将该日中午剩下的土豆牛肉,轻微加热后装入菜盆中给15 名学生食用。经调查,该菜盆是盛放生牛肉用的,使用前简单冲洗未经过严格消毒。晚饭后,食堂工作人员单独就餐。
共发病15 例,临床表现主要为黄色有血丝稀便伴有黏液(100%)、腹痛(100%)、恶心(63.2%)、呕吐(84.2%)、发热(100%),潜伏期6 ~20 h,病程四到五天,发病学生病情比较严重,给予抗生素、补液等治疗方法效果良好。
2.3.1 发病时间2019 年7 月27 日晚23 时出现首次发病病例1 例,28 日陆续发病14 例。
2.3.2 空间分布 发病15 人,共涉及班级4 个,均有共同进餐史。
2.3.3 人群分布15 例中五年级学生4 人、四年级学生6 人、三年级学生5 人。其中男孩5 人,女性10 人。
2.4.1 阿里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地处于海拔4200 米的青藏高原,所用的仪器设备受大气压力略有影响,加之空气中的含氧量较低,按照国标方法时间18 ~24 h 培养出的菌落形态较小,颜色上略有不同,经过反复实验确证,已证实在正常培养时间基础上,需要加之4 ~5 个小时才可以培养出符合国家标准的菌落形态。对本次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2.4.2 致病菌常规检测结果 从发病学生两份粪便中和一份食物(土豆牛肉)中分别检出沙门氏菌阳性菌株(3 株),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均未检出。
2.4.3 核酸检测结果 发病学生两份粪便中、8 份食物标本采用荧光PCR 法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及大肠埃希菌检测。结果在2 份粪便排泄物和1 份食物(土豆牛肉)中均检出沙门氏菌
2.4.4 水质卫生检测结果2 份水样菌落总数超标,并检出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
沙门氏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细菌,容易被其污染的食物很多,如畜禽肉、水产制品、蛋奶制品、水果蔬菜,由于屠宰、生产、运输、冷藏、销售、加工等环节的纰漏,加之环境温度的适合非常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侵害的群体主要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婴幼儿、中小学生、孕妇和老人等,如果控制不及时恰当就会引起大面积的流行[5]。近些年在国际上就有诸多国家发生过食源性疾病的大流行,据报道某大国连续暴发两起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大流行,一起是因为接触家禽导致48 个州近1 000 人发病,另一起与根类蔬菜有关,导致31 个州近400 人发病。《ASW 微生物在线》杂志(ASM Microb On line)曾报道,沙门氏菌可以“钻”进蔬菜叶脉的气孔进行生存繁殖,可以避开植物自身的免疫系统,还能有效地避免加工洗涤时被水流冲走,有绝对大的机会感染宿主,这样对于预防沙门氏菌增加了障碍。阿里地区位置处于我国的西南边陲,西邻尼泊尔、印度两国,北面接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当地主要居民以藏族为主,主要食物以牛羊肉、奶制品、糌粑为主,随着各民族的不断融入,饮食逐渐变得多样复杂,同时也加大了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概率。此次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群体症状比较严重,学生发病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较普遍,实验室所检测的标本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痢疾杆菌等致病菌,因此是食源性疾病的群体性发病是沙门氏菌污染食物造成的[6]。具体原因分析: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 200米以上,高原地区氧气稀薄,食物正常烹饪会有夹生现象,肉类食品加工需使用高压容器,本地区注重于牛羊肉、奶制品、糌粑等民族特色的食品,由于传统的加工方式,所以是存在着一定风险性的,加之学校对于食堂的管理不重视,食堂卫生条件比较差,学校聘用的厨师也是本地人员,卫生防病意识较差,刀具案板存在混合使用的现象,盆、碗、盘等器皿也存在生熟混用的情况,极容易造成交叉污染,诸多因素诱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针对沙门氏菌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建议:(1)该学校要及时规范地开展消毒工作。对患病学生的吐泻物和污染的衣物,应当按照消毒规范进行卫生处理,并对食堂、班级、学生宿舍和卫生间等区域开展消毒工作[7]。(2)严格要求学校管理领导和食堂工作人员避免给学生食用剩菜剩饭,采购人员不要购买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和无生产厂家及生产日期已过的食品,特别夏秋季节,注意室内气温升高和蚊蝇鼠蚁造成的食物变质等情况[8]。(3)学校创立宣传日建立宣传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预防腹泻的知识,倡导学生养成不饮用未充分加热的水、饭前便后常洗手等良好习惯,提高教师和学生加强卫生防病科学理念,可有效抑制食源性疾病的和其他传染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