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2021-08-17 05:33冯旭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5期
关键词:摘除术孔镜调查组

冯旭

(南通市中山骨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0)

0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纤维环破裂以及髓核突出的一组疾病。椎间盘位于人体的相邻椎体间,由内部髓核、外部环状纤维软骨组成,髓核富有弹性,能够缓冲大部分冲击[1]。纤维软骨环可以防止髓核向外突出。当患者的腰间盘突出到压迫神经时,会出现一系列腰腿部不适的症状,可借助影响学的检查,来对腰椎间盘突出做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发病率较高,约达15%,多发生于青壮年、高强度体力劳动者、妊娠期妇女群体,具有一定的遗传特征,有家族病史的群体同样为易感群体[2]。其发病周期较长,部分预后不佳的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现象。腰椎间盘突出常见临床症状为腰痛、下肢疼痛、下肢麻木等,常见的并发症有病菌感染、退行性腰椎管狭窄、间歇性跛行、马尾综合征以及大小便失禁等,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较为严重的干扰。对于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通过对其密切观察,指导进行腰背肌锻炼,避免患者病情恶化即可[3]。若患者有较为严重的突出,或压迫到神经,需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为探究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次研究就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展开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南通市中山骨科医院自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内收治的9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对其进行编号,以奇数号患者为调查组,偶数号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各46例。调查组有男27例,女19例;患者年龄为37~72岁,平均(53.62±4.73)岁;腰椎间盘突出病程2~8年,平均(5.3±2.6)年。对照组有男26例,女20例;患者年龄为38~72岁,平均(53.28±4.29)岁;腰椎间盘突出病程2~9年,平均(5.2±2.4)年。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选取标准:出现腰骶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等临床症状,经MRI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符合诊断标准,突出类型均属于旁中央型。研究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下进行。排除标准: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等功能不全、腰椎畸形、器官衰竭、腰椎管狭窄、孕妇、认知障碍、局部皮肤状况不佳、神经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 方法。两组患者采取相同的术前准备以及护理,对患者的消毒、麻醉采取同样措施,麻醉均选择为全身麻醉[4]。对照组患者采取推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步骤如下:患者保持侧卧位,在其腰椎后正中部位进行切口,随后逐层分离患者的皮肤组织以及肌肉,充分暴露出病变关节后对剥离组织进行固定。使用枪钳咬除患者的上位椎版下缘以及关节突关节内测部位,将其制作成为1 cm大小的骨窗。使用剥离子分离切除黄韧带[5]。与此同时,通过显微镜的辅助,继续使用剥离子将神经根向另一侧牵引,使髓核暴露,随后使用尖刀片将后纵韧带分离并切开,摘除髓核。对患者的椎管以及神经根管进行检查,随后放松神经根。对手术部位冲洗止血,安置引流管,随后缝合创口。在术后的24 h,观察患者具体恢复情况,选择将引流管拔出或继续留在患者体内。调查组患者采取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具体步骤如下:患者保持侧卧位,使用C臂机器辅助,对患者的病变部位以及腰椎间隙进行确认,随后在椎间孔镜下置入穿刺针,从患者关节突出的部位进入其椎间孔,置入导丝。随后确定导丝位置,沿导丝做一1 cm的切口,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导棒以及扩张导管逐级置入,当患者的椎间孔以及椎管间距离相同时置入套管,使用C臂机对管道的位置进行确认。随后置入内窥镜,将患者髓核组织进行摘除,调整内窥镜的位置,探查椎管,暴露黄韧带、神经根以及后纵韧带,然后使用双极射频彻底清除髓核组织的残留[6]。当神经根能够正常功能时,清除其周围神经根组织,松解神经根,最后对手术创口逐层缝合,完成手术。术后两组患者采取相同的抗感染治疗,均使用相同的抗生素、抗菌药物,给予同样的临床护理。

1.3 评价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疼痛分数、腰椎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指标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为评价标准。疼痛分数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量表为标准,总分10分,2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分值越高则疼痛情况越明显。腰椎功能以Oswestry功能障碍量表(ODI)为评价标准,结果以百分数表示,分数越高则表示腰椎障碍越严重,行动能力越差。并发症发生情况以神经根损伤、下肢麻木、切口感染及其其他因素为判断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软件作数据统计分析,采取χ2与t检验数据,并分别以率(%)与()进行表示,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对比。调查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分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分组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调查组 46 50.67±4.82 16.35±2.63 8.45±1.62对照组 46 82.93±6.41 29.67±3.28 15.29±2.05 t - 27.282 21.488 17.755 P - 0.001 0.001 0.001

2.2 VAS以及ODI对比。VAS评分:调查组(3.75±1.06),对照组(5.48±1.42),t=6.622,P=0.001。ODI评分:调查组(32.47±4.62)%,对照组(53.86±5.27)%,t=20.700,P=0.001。调查组患者VAS、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调查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n(%)]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较为复杂,多种因素,如腰椎先天发育异常、腰椎间盘先天缺陷、椎间盘缺乏血液供给、修复能力较差、长期劳累损伤、女性妊娠、外伤以及腰部韧带、肌肉、椎间盘长期处于过度负荷均易导致患者出现腰椎间盘突出[7]。除此之外,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还会导致患者出现腰椎退变,致使腰椎间盘发生突出。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轻症患者可通过干预进行控制,较为严重的患者需借助手术进行治疗,配合布洛芬、氯唑沙宗、甘露醇等药物控制患者生理症状。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措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微创手术,一种是开刀手术[8]。微创手术如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创口不易发生感染,并发症较少,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避免术后患者的神经根局部组织出现瘢痕化。

在我院此次研究中,调查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显示调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OD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故在腰锥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中,采取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手术指标,提升患者的腰椎功能,减少其疼痛不适感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摘除术孔镜调查组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高龄患者白内障摘除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疗效分析
揭开腰椎间孔镜的面纱
最高检先于调查组入津,查什么?
真的记住了
关于“牙髓摘除术、根管治疗术”二词的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