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华,李雪锋,徐壁江
(广东省丰顺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广东 梅州 514322)
心血管弥漫性病变是指出现于心血管的向外延申的异常情况,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瘀堵各类疾病,引发此疾病的主要诱因有高血压、高血糖等[1]。临床多采用管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分支血管可能发生闭塞,此情况一旦出现,极大增加了治疗难度,且预后不佳[2]。临床现采取切割球囊新技术,此法能够使斑块移位的概率减小。本研究现对弥漫性病变患者使用切割球囊计入治疗,通过对比常规技术以探究前者的冠脉分支血管保护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广东省丰顺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患者120例,均确诊为冠心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3.2±5.1)岁。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3.6±5.0)岁。在一般资料中,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本次研究符合医学伦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确认需要采取支架植入术。②依照美国心脏病学所示标准:冠状动脉狭窄超过75%,直径超过2.0 mm;狭窄长度超过20 mm,在弥漫性病变指征范围内。③病变位具有至少1个较大分支;分支口可能受到支架的挤压。排除标准:使用双支架技术的分叉病患者(例:T型或Y型;存在急性心肌梗死病患者。
1.2 方法。术前予以患者1 mg/kg的肝素治疗,同时服用波立维、阿司匹林,全部患者均行主支置入支架术。对照组采用普通球囊预扩张法实施治疗,球囊规格为长度20 mm,直径2.0 mm。扩张完毕后置入支架。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切割球囊治疗,具体措施为:在患者进行普通球囊扩张并扩张结束后再次予以其切割球囊治疗,在切割球囊位于病变处后,以1atm/3 s的速度进行扩张,注意速度缓慢,直至扩张到6~8 atm,保持4~6 s的最高压力。在以上切割步骤完毕后为患者置入支架。
1.3 观察指标。在放置支架后观测分支状况:开口有无发生闭塞或受到挤压。如有分支口存在较大狭窄情况,应使用导丝再次过支架网眼并进行小球囊扩张;如有无法再通过的分支予以放弃[3]。在术后48 h对患者的心肌标志物和临床症状进行检测和观察。采用OPUS试剂检测术后12 h患者的肌钙蛋白I(cTnI),心肌梗死判定标准:术前肌钙蛋白I正常水平变化至水平值超过0.05μg/L(除去因其他病患造成的指标水平升高)[4]。
1.4 统计学分析。选择SPSS 17.0统计软件统计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
2.1 两组患者造影情况对比。观察组出现血管阻塞和血流减慢的患者人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分支再开通成功的概率高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造影情况对比[n(%)]
2.2 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概率对比。观察组胸痛患者及心肌梗死患者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造影情况对比(n,%)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切割球囊介入治疗的患者其冠状动脉血管阻塞和分支血流减缓的发生概率显著低于接受普通球囊介入治疗的患者;而由于前者受到冠状动脉分支血流的影响较小,故出现医源性心梗的概率便大大降低。本研究中证实围术期切割球囊组的心梗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球囊组。外国学者Takebayashi在应用普通球囊和切割球囊为分叉病变类型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研究中发现,后者支架手术的成功概率明显高于前者,且患者再次出现狭窄的概率更低[5]。现今,各类相关研究均表明切割囊球技术应用于分叉较大的病变患者中能够提高手术成功概率[6]。
本文主要研究方向为探析普通球囊扩张基础上实施切割球囊对于降低冠状血管小分支堵塞的效果。多数患者在接受介入手术治疗后,其机体心肌标志物指标显著升高,且并有胸痛症状,这主要是因小分支血管受到阻塞或狭窄引起,而此种现象便属于医源性心肌损伤,故怎样降低该损害的发生概率同样为临床关注重点。虽现今临床可在损伤发生后予以患者治疗措施,但若在围术期就采取有效措施,如保护全部分支,即可最大程度地降低损伤的发生率。在采取预防措施期间,无法使用导丝对全部冠状动脉分支进行保护,切割球囊的价值就此体现。切割球囊能够切割斑块,使其变形程度降低,主要减小了动脉分支口周围被挤压的斑快体积,以此降低血管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7]。
切割球囊能够显著降低冠状动脉分支口被挤压几率的因素还包括:普通球囊扩张术仅仅整体挤压到支架,此结果使得位于小分支口周围的斑块容易被挤到分支开口位,进而致使开口受阻[8]。本研究中为弥漫性病变患者实施普通球囊扩张后的切割球囊再介入,使得斑快分开,减小了斑快在支架释放期间的移动面积,从而缓解了分支开口的压力。针对微小分支而言,导丝无法全部进行保护,但在切割球囊的协助下,同样降低了小分支狭窄概率和堵塞可能。
有国外学者对切割球囊的作用进行研究同样表示,该技术不止能够进行扩张,更重要的是可挤压和切割斑块。这主要是由于切割球囊边缘均匀分布有4个锐利刀片,在扩张期间,刀片能够将斑块进行切割。随着球囊的扩张,刀片露出面积缩小,从而降低了对血管外膜的损害。另外,因切割次数的增多,使得切割位无法重合,能够将斑快切成多个等份,在置入支架时,受挤压的斑快不会朝同一方向延展,降低了管壁堵塞的可能性[9]。
为弥漫性病变患者采取普通球囊和切口球囊的共同介入后,能够降低心梗概率。在既往的手术中,多数患者机体会因支架的放置出现小分支堵塞,从而导致心肌标志物指标升高,发生胸痛。临床认为,若主支血管的修复能力好,即可确保充足的心肌血量。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心脏血供的95%均来自心脏毛细血管网,故想要确保心脏供血充足即应先确保微小血管的血量供应[10]。基于此理论,在为患者实施介入治疗期间,尽可能确保冠状动脉小分支血供的正常即为重要。
综上所述,在为弥漫性病变且存在众多小分支血管的患者植入支架时,采取普通球囊扩张后再次应用切割求囊的方法能够提升手术成功率,同时还可降低心梗、胸痛和血管堵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