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比较

2021-08-17 05:33闫建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5期
关键词:摘除术晶状体眼压

闫建林

(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山西 晋中 030800)

0 引言

白内障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是指各种因素引起房水成分和晶体囊渗透性改变以及代谢紊乱时,晶体发生蛋白变性,纤维间出现空泡、水裂,上皮细胞增殖发生改变,导致晶状体混浊的一种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对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1]。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常见手术方式有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等,临床疗效和适应证各不相同[2]。白内障因其致病原因不同,分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代谢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药物及中毒性白内障、放射性白内障、后发性白内障。本研究即分析探讨了行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6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分别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80例。甲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43~69岁,平均(56.29±10.48)岁。乙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44~72岁,平均(58.63±10.17)岁。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确诊为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②符合手术指征者;③对本研究中所使用手术方法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②合并其他如葡萄膜炎、青光眼等眼科疾病者;③并发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者。

1.2 方法。两组术前均完善相关检查,术前采用平衡液冲洗结膜囊,后采用复方托吡卡胺眼液行散瞳处理,局部麻醉均使用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点术眼,5 min/次,共3次。甲组患者晶状体核均为III级以下,乙组患者晶状体核均为IV级以上(晶体核硬度分级采用Emery核硬度分级标准)。

甲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麻醉满意后,粘贴无菌贴膜,并采用开睑器行开睑操作,采用聚维碘酮(有效含碘量为900~1100 mg/L)和复方氯化钠溶液冲洗结膜囊,于角膜缘做3.2 mm三平面透明角膜切口,前房内注入适量粘弹剂(医用透明质酸钠),于3:00位置角膜缘内作一辅助切口,在5.5 mm左右区间进行连续、居中、环形撕囊,水分层和水分离,应用超声乳化吸出晶状体核及皮质,后囊膜进行抛光,前房及囊袋内注入适量粘弹剂,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定位钩调整人工晶体至正位,吸除残留粘弹剂,水密切口,结膜囊内涂抗生素眼膏,予以敷料包扎。灌注液为含1:1000000肾上腺素平衡盐溶液。超声乳化使用博士伦SteLLaris玻切超乳一体机,参数负压最高设定350 mmHg,瓶高最高应≤100 cm,超声能量≤40%。

乙组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麻醉满意后,采用开睑器行开睑操作,将球结膜上方剪开,做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分离结膜下组织,实施烧灼止血,于角膜缘后1.5 mm位置做3.5~6.0 mm反弧形巩膜隧道切口,穿刺透明角膜进入前房,向前房内注入粘弹剂,在6 mm左右区间进行后进行连续、居中、环形撕囊,扩大切口,实施水分离,抬起晶状体核上部,松动晶状体核,向晶状体核下方注入粘弹剂,采用圈套器取出晶状体核,抽吸残余皮质,前房及囊袋内注入适量粘弹剂,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调整人工晶体至正位后置换粘弹剂,整复球结膜,结膜囊内涂抗生素眼膏,予以敷料包扎。术后常规行抗炎治疗,嘱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尤其避免眼部和眼周围的碰撞伤,术后3个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行验光检查,针对残留的屈光不正,配镜矫正。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眼压变化、视力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主要包括角膜水肿、后囊破裂、虹膜后粘连等。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眼压变化、视力恢复情况对比。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眼压、视力对比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眼压变化、视力恢复情况对比()

表1 两组眼压变化、视力恢复情况对比()

组别 例数 眼压(mmHg) t P 视力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甲组 80 13.24±2.45 21.28±3.65 16.358 0.001 0.28±0.04 0.73±0.08 51.000 0.001乙组 80 13.36±2.18 20.97±3.47 16.610 0.001 0.21±0.08 0.72±0.06 45.616 0.001 t-0.327 0.551 - - 7.000 0.894 - -P-0.744 0.583 - - 0.001 0.373 -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乙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5%,甲组为5.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白内障属于眼科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常见病因有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外伤、辐射、中毒和老化等,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渐进性的视力下降,多合并视物变形、颜色改变、视物模糊和视物重影等,若不采取及时的治疗,可导致患者失明,对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对白内障患者采取早期积极合理的治疗十分重要。

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早期患者可通过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等药物延缓病情进展,中期患者用药后晶状体混浊度和视力可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成熟期患者药物治疗则无实际意义[3]。常用手术有针拔术、囊内摘除术、囊外摘除术、超声乳化术等,针拔术并发症多,现已淘汰,囊内摘除术易引发青光眼等并发症,临床上现已很少应用,囊外摘除术是一种成熟而有效的手术方法,该手术将混浊的晶状体挽出,吸出皮质,留下晶状体后囊,保留后囊膜,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可即刻恢复视力功能,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白内障的常规手术,具有费用较低、不需特殊器械、手术后复明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4]。传统囊外摘除术切口较大,术后需缝合,角膜散光较大,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传统术式进行改良,手术切口小,具有自闭性好、切口小、散光好、恢复快等优点。同时,对于晶状体核硬度高,乳化晶体核需要的能量较高,超乳时间长,可导致术后角膜水肿,慢性虹膜炎和继发青光眼等,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仍显示出其优势。

超声乳化术是近年来开展的新型白内障手术,在白内障现代囊外手术基础上发展而来,该手术使用超声乳化机器粉碎晶状体核,连同皮质一同吸出,保留晶状体后囊膜,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属于微创手术,可有效缩小患者受损范围,利于眼压的降低和术后视力的恢复,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眼压稳定、安全性高、组织损伤小、角膜散光小、视力恢复快、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5]。临床上认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视力低于0.3,或白内障位置和程度严重影响或干扰视觉功能,患者希望有好的视觉质量,即可行超声乳化术质治疗,但该治疗方法费用高、依赖机器、手术复杂、难度较大,一旦发生并发症,容易造成永久性损伤。因此,在基层医院提倡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切除术治疗,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眼压、视力对比均有所改善(P<0.05),且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无论何种手术方式,只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治疗白内障均具有显著效果,且疗效基本相当,故无论超声乳化术或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悉掌握手术操作方法,均可达到一定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均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基本相当。

猜你喜欢
摘除术晶状体眼压
24h眼压的重复性测量及夜间坐卧位眼压的差别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突然视物清晰 未必是好事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高眼压症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规律
高龄患者白内障摘除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疗效分析
白内障手术,该选哪种晶状体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24 h眼压测量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