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的解决思路

2021-08-17 22:20:38吴珉
南北桥 2021年20期
关键词:教学评价课程改革课程思政

吴珉

【摘    要】高职院校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劳高质量发展的大学生,需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从专业课程教师“课程思政”的改革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影响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并在了解影响因素强弱的基础上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有利于推动专业课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兼顾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上好隐性思政课。

【关键词】课程思政  课程改革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0.008

课程思政是建立在“三全育人”全课程育人框架之下的协同效应,在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之下,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想素质都能得到有效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不仅关注课程教学中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也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发展、道德水平以及三观正确性的构建。

一、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从知网的数据来看,自从2016年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中心的思想之后,2017年开始就出现了研究课程思政的论文,其中发表于核心期刊的文章9篇,之后每年的发文量都成倍增加(如下表),到了2021年,关于课程思政的论文达到了1.13万篇。由此可见,社会各界对课程思政的研究热情高涨,从小学到高校都在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尤其是现在高校对课程思政非常重视,力求培养专业过硬、德行高、素养强,具备德智体美劳高质量发展的大学生。

目前,课程思政研究的方向有关于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的思考和对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的展望,付文军在他的“课程思政”学术探索中探讨了当前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未来课程思政的发展方向是各方协同聚力,加强理论与现实互动,能够开创“课程思政”的新局面。也有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尤其是大量的一线教师,通过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索如何强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形成路径。文、史、哲、理、工、农、医等学科都纷纷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杨向黎等人将“一懂两爱”融入植物化学保护课程中;高职院校的陶绍兴将《纳税实务》课程作为突破口,探讨思政课程“孤岛困境”之突围。还有对课程思政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的研究,如对不同高校特色化“课程思政”建设不足,使得课程思政路径单一;对学情分析不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对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结合不足,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两张皮”。

二、研究方法

(一)设计调查问卷

收集整理影响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因素,并将其归类成“课程思政系统性”“教师的思政能力强弱性”“教学目标单一性”“思政元素结合度”“思政教学共鸣性”“思政教学评价指标有效性”六类因素。调查问卷中的因素设计了“弱”“较弱”“中等”“较强”“强”五个等级供被测者选择。为了获得全面的评价,该调查问卷分为教师用卷和学生用卷,分别从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全方位获得有效的真实信息。调研对象为安徽某高职院校师生,其中發放学生问卷200份,发放教师问卷100份。要求被测试者根据自己的认知,按照5个等级区分这六个因素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共收回学生问卷180份,教师问卷92份。

(二)问卷分析

利用严重指数来评价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发现“思政元素结合度”在综合观点里超过了80%,学生和教师一致认为它的影响力最强,在学生观点和教师观点排名都为第一;基于学生观点“教师的思政能力强弱性”有1个影响因素的严重指数超过了60%;有3个影响因素的严重指数低于50%,为“课程思政系统性”“教学目标单一性”“思政教学评价指标有效性”。基于教师的观点可以看出有3个影响因素的严重指数超过了60%,分别是“思政元素结合度”“思政教学共鸣性”“思政教学评价指标有效性”。

三、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一)提升思想政治理念

从问卷调查中能够看出学生和教师都很注重“思政元素的结合度”,但是忽略了“教师的思政能力强弱性”。在笔者看来,“思政元素的结合度”是表象,而“教师的思政能力强弱性”才是内核,只有提升了教师的思政能力,丰富教师的政治素养,才有可能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做到有机结合,让教师上课不生硬,学生听课有兴趣。

第一,需要改变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误区。让专业课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不仅仅是为了简单地完成任务,更是为了提升教学的人文性、思想性,提升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

第二,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思想政治课素养。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能够自如地将思政元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也需要不断补充。学校可以通过常态化的政治理论学习,包括集中会议、文件学习、线上线下培训,邀请思政教师开展相应的专题讲座,提升教师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学习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

第三,通过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专业课教师要展现其育人能力,不仅要完成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要承担立德树人的使命。当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以“乐教”的态度开始教学,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之中,那么就能够激发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向提升,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

第四,学校各职能部门应统筹规划,对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达成共识,从学校层面对专业课教师提出要求,为专业课教师安排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课程培训以及思政教学能力比赛。

(二)加强教学建设

1.将课程思政目标引入教学大纲。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到“课程思政系统性”的问题排名靠后,被学生、教师所忽略。对传统的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制定出符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教学大纲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修订的教学大纲应该明确“课程思政”指导地位,并在教案等各种教学文件中体现出思政目标。教学大纲是学生了解课程的重要途径,也体现了教师希望通过课程给学生展示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师的教育风格和教育理念。从计划性来看,大纲中说明了“课程思政”的展示方式,作为交流工具,大纲中体现了教师的风格。其次,结合教学大纲挖掘更多的思政元素,力求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思政教育。

以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为例,在做教学大纲的时候,教师就将课程思政的方向分为两种。一种为理论讲授课程,专业课程内容讲授的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另一种为实习实训教育,教师在票务管理实习实训过程中设置思政教育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思考处理票务实训活动的方法,再针对实训中遇到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展开讨论。

2.将课程思政的范围扩大,做到协同作战。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思政课程,而是要所有课程、所有专业、所有教师共同发挥作用,要扩大思政教育范围,系统化地进行思想政治培养。这要求思政課程作为主渠道发挥显性思政课程的作用,专业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发挥隐性思政课程的作用。让学生感知思政课程中的思想,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实习实训的操练,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将思政内涵化为自我人格的体现。

协同作战也要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高职院校要结合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对在校学生进行培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引导学生转变思想,从家长眼里的孩子转变为一名社会的有志青年。同时也要结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水平进行培养。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工作中,体会工作的快乐和辛苦,增强体验性,提高学生的职业生存能力,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创新教学手段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方法不同,要求专业课教师要转变思路,创新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创新融入思政元素。

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情,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在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去寻找,选取素材,越贴近学生认知的元素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反之,若选取的思政元素都是从思政课程中生搬硬套过来的理论,硬塞进专业课程中,则会导致学生的不适,反而达不到课程思政的效果,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

其次,创新教学手段。结合信息化教学的工具,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通过教学APP将社会热点问题、思政元素等推荐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阅读推荐。这种课后阅读、课上讨论的方式,能够充分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的时间,再通过课堂的讨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思想越来越成熟。

最后,开发有课程思政元素的专业课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料,无论是教师的备课,还是学生的预习、复习都离不开教材。因此,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与教材密切相关,它关系到教学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离不开对教材编写的探索,而教材的开发除了基于教师对专业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之外,还应该和思政专业教师切磋请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打磨,使其教学能够有效与专业课程结合,也能给其他专业以借鉴作用。

(四)完善教学评价

首先,全面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能够帮助教师了解课程在传授过程中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是改进课程教学方案的依据,能帮助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设计出适合课程考查的思政教学评价,应该区别与专业课程的考试评价。可以设置为过程评价,考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查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相关性,考查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的合理性等等。并通过评价结果找出课程思政的优化方法。

其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比较复杂,很难说清是专业课教师培养的成果还是思政课教师抑或是辅导员的功劳,而且有很多学生的培养结合还有滞后性的特点。其中专业课教师在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讲授,其外化表现结果应该是学生在学习完课程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科专业中职业操守的认可程度,对学科专业价值的认知,对学科专业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向性。在此,我们的教学评价仅局限于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能效的角度来考查,主要是针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最后,建立激励机制。要想让专业课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对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进行激励,如建立制度,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大赛,组建教学团队,共同研究课程思政的改革方法,鼓励专业课教师及团队积极申报课程思政类研究课题,对突出表现者给予奖励。充分发挥教师主观的改革意愿,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更好的效果,才能促进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金课题:安徽省省级教学示范课“双基”项目:《旅客心理学》,编号:444;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研项目: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21xybjy05。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特色高水平专业项目,项目编号:2021xtgzy0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项目,项目编号:2021xjsjxcx01。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AFC)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项目编号:2021xxnjx02。】

参考文献

[1]付文军.“课程思政”的学术探索:一项研究述论[J].兰州学刊,2021(1):121.

[2]杨向黎,韩凤英,王猛,赵鑫,刘锦,杨慧,迟宝杰,姚远.“一懂两爱”视角下的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2):105-109.

[3]陶绍兴.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孤岛困境”之突围——以《纳税实务》课程为中心[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2):68-70.

[4]倪琳妍.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9):87.

[5]段鸣骅.大学语文课程结合思政教育之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5(9):21-22.

[6]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7):138-140.

[7]张定邦,杜海民,陈合龙,程建华.基于严重指数法的“工程测量”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分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21(2):62-65.

[8]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学科与课程建设,2018(3):64-69.

猜你喜欢
教学评价课程改革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23:32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 16:18:54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2:20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08:16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0:05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