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1-08-17 22:35:52王茜
南北桥 2021年20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小学语文策略

王茜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重视坚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做好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切实做好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工作。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价值阐述,分析当前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现状,探寻提升策略和建议,希望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0.02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有助于促进学生通过阅读活动来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此同时,通过大量的阅读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能力,帮助他们在认知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轻松自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具体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小学不同年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出发来研究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价值阐述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语文素养,助力学生形成终身阅读意识

阅读能力的提升能让小学生更好地积累和了解知识,对拓展其知识面、提高视野大有好处。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平台,通过课堂的渗透与讲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意识和习惯,为其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学以致用奠定基础。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使其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促进其自主探究学习意识不断强化升级,为其树立终身阅读意识打下基础。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文中以比喻的手法将秋天众多景物巧妙串联起来,给人展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秋雨、秋日景象。作者在文中写道:“秋天的雨……秋天的雨……秋天的雨……”这种排比手法不仅展现了课文的主旨精髓,还能让读者产生一种生动形象的画面感,对读者理解文章、提升文章的高度有很好的效果。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时,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以模仿的手段拟写其他事物,如夏天的风。其中一位学生就写道:“夏天的风,带着蓝色的温柔,洗净了天空,洗涤了心灵……夏天的风,吹来了毕业的气息,吹散了离愁,吹来了不舍……”这个学生的仿写不仅给自己的作文带来了更多的亮点,也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提升了自己的语文素养,使其体会到了阅读快感,增强了阅读兴趣。

(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满足小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小学是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基础阶段,他们不仅可塑性强且极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影响,一旦形成不良价值观,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会造成阻碍。阅读是为了让学生透过优秀作品感受文中主人公的高尚品质,继而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养成正确价值观,形成良好品格。另外,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小学生挖掘文本内涵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其人生阅历、眼界都会受到积极影响,最终为其提高语文素养进而成长为优秀学生奠定可靠基础。例如,在开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节课的阅读教学时,学生通过初读、精读等方式深入感受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与远大志向,激励其向文中的周恩来学习,树立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不仅如此,新时代的小学生更追求个性化发展,特别是在网络的影响下,很多小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既能增强学生对优秀文化的汲取,还能奠定其抵抗外来不良思想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字、词以及写作等方面的教学,虽然有些教师认识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重视程度还是有所欠缺,仅限于在课堂上读读课文,然而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课下的阅读训练没有计划,基本上流于形式。教师要注重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增加课外阅读量。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适当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对于提升其阅读能力十分有效。

(二)阅读教学方法单一

在小学阶段,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先学习生字、生词,然后教师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自读,最后教师挑选学生朗读或者是学生齐读等。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会阻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真正的阅读是要求学生用心去感悟,要投入感情地朗读,这样学生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更加深入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三)学生自主阅读机会欠缺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学生能够进行自主语文阅读的机会不多,很多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后,在课堂下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拓展阅读。在课堂上,教师如果一直都处于主动的状态,那么自然而然学生就会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太多的干预,会影响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认知,让学生不能形成自主阅读倾向。

(四)学生阅读习惯不佳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好。在阅读时,存在着形式化的问题,常常大致浏览一遍内容就算读过了,并没有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导致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不高。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想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自主”的定义,让学生摆脱传统的被动学习地位,以更强的意愿投入语文阅读,满足“主动”这一概念的内涵。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明确学生的发展要求,以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要求为中心设计阅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对阅读知识的掌控。例如,教师发现班上的学生普遍不擅长进行略读时,就可以选用中心明确但篇幅较长的篇目作为阅读材料,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要强化学生的自查和自我总结能力,让学生对自身阅读能力的发展情况更加了解。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自主学习机会,如可以更多地利用自习课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扩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所占的比例,通过增加学习时间的方式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保证其自主阅读能力能够得到强化。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有具备充足的阅读兴趣,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同时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一方面教师要加强阅读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对日常生活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而对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认识广告牌、标语等,指出理解广告牌和标语上的内容也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生活角度意识到自主阅读能力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好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强化这一环节,在教学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到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更愿意开展阅读。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见过大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阅读教学更有成效。

(三)整合资源,系统教学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册通常会分成好几个单元。单元中的课文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有相似的主题,或有相似的写作结构,所以教师要结合整个单元的课文整体备课。针对整本教材内容,首先,教师要通读课本,探寻课本中文章之间的联系,做到心中有数,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然后开展整个单元内容的统一备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会发现每个单元的核心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对重点内容的阅读教学指导,然后带领学生利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去进行其他文章的阅读。对于核心文章内容,教师要下足功夫,充分发挥范例的作用,要求学生进行精读和细读,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以精读为基础,再跳出文本进行略读,最后再超越文本,通过泛读这一桥梁作用,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营造阅读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关注阅读内容

对于学习活动来讲,学习氛围的营造能够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在基础知识和阅读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这个阶段实施阅读教学,需要进一步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阅读教学的情境。既可以通过音乐背景的渲染吸引学生,也可以通过美轮美奂的视频展示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能够深入阅读。

例如,在阅读《桂花雨》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阅读的兴趣,教师就需要研究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将兴趣和阅读进行结合,为学生上一节生动形象的阅读课程。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金秋时节细雨纷纷、桂花在雨中纷纷扬扬下落的场景。轻柔的音乐,金黄的桂花,仿佛一阵又一阵桂花的香气萦绕在学生的四周。在视频观看的过程中,美轮美奂的场景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就像自己置身于这个场景之中,迎着细雨闻着桂花香气一样。特定的情境氛围增强了学生的理解感悟,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篇文章,提醒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于这个美丽的场景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这个特定的场景中。

(五)培养朗读、朗诵习惯,促进学生理解感悟内容

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朗读、朗诵习惯是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朗诵习惯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安静、有效地坐下来投身于学习活动,也可以促进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朗诵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文的思想性和内涵性较强,三维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基础知识获得的基础上能够达到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以深刻地领悟体会赏析文章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朗读、朗诵的习惯,促进他们通过朗读、朗诵增强理解,进一步形成深刻的体会。

例如,在阅读《慈母情深》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本篇文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而开展学习活动。本篇文章讲的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故事,通过细节情境的描写进一步凸显母爱的伟大。为了引导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伟大的母爱,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朗读本篇文章。前期提出要求,朗读一定要有感情,一定要将自身置于作者的立场中,在有感情的朗诵中把自己当作作者并融入情感将故事娓娓道来。在第一遍朗读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抑扬顿挫的情感进行指导,鼓励他们声情并茂地演绎出这個故事。除此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认真思考一些重点句、关键词的内涵,想一想为什么这些重点句、关键词会用在这里,从而加深对本篇文章的理解和认知。

(六)引导学生读、思、练相结合,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效率,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采用读书、思考与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先通过一定问题的介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精髓;进而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全面有效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形成科学有效的理解认知。这个练习既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开展,也可以通过写作练笔的形式开展,无论哪种形式,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写作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形成。将阅读思考和写作练习进行有机结合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核心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尝试将这三者结合,高效率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学习、思考、练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体会,形成较强的认知体验。

(七)丰富阅读方法,构建优质阅读环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随时随地能够接受语文知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在班级中,可以设置图书角,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在图书角进行语文文本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好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教师应重视为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让学生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拓展自己的阅读思路,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思维。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一些相应的工具书,比如字典和词典,让学生在面对自己不明白或者不理解的词语时可以及时查找和解决,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率。例如,在学习“火烧云”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带有感情的方式朗读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想象,充分感受文本中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火烧云的认识,让学生感受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变化无常。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文教学情境,加入多媒体情境的辅助,让学生感受到火烧云的壮丽景象,切实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足够的兴趣。通过采用丰富的语文阅读方式,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语文阅读氛围,切实保证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不仅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以后的学习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马贵青.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其策略[J].小学生,2021(10).

[2]陈俊,雷凤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2021(29).

[3]林红.从阅读出发,扬知识风帆——论小学语文课堂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1(27).

[4]党雪梅.小学语文识字、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途径探究[J].天津教育,2021(27).

[5]庄秀雪.以写促读,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作文成功之路,2021(35).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小学语文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4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38:58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04:10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7:42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7:13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