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鲁艺美术的发展历程

2021-08-15 10:38李丹青
新世纪剧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鲁艺延安东北

文/李丹青

东北鲁艺美术从抗战时期的鲁迅艺术学院到当代的鲁迅美术学院,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当代的鲁迅美术学院一直高擎鲁艺旗帜,以鲁艺精神为根本,继承鲁艺优良传统,沿着鲁艺道路砥砺前行。鲁艺精神以“艺术为时代,艺术为人民”为核心,滋养、培育了大批优秀的画家、艺术家,他们描绘党的光辉历程、社会变迁、人民生活,创作出大量经典佳作。

1938年延安鲁艺

一、延安鲁艺美术系的创建历程

1938年2月,《创立缘起》的发布标志着鲁迅艺术学院的成立。鲁艺第一届学员60余人,主要是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及来延安的一些文艺青年中招收录取。3月14日,学院开始正式上课,这种院制建设速度可谓奇迹,鲁艺师生自己动手搭建教室,虽然教学设施较差,但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教学,学员的学习热情很高,足见当时艺术师生抗日报国的雄心壮志。

美术系在新建画室上素描课

鲁艺美术系举办了战地写生展览(1940年10月10日)左起:陈布文、华君武、马达、蔡若虹、王式廓、力群、许珂;前排吴咸(怀抱女儿陈荻地)

鲁艺世界名画展

建校之初,鲁艺校址在延安旧城北门外西侧一个山洼的半山坡上。在环境艰苦、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师生们自己动手制作土纸,挖窑洞、盖画室,用枣木制作木板,把伞骨、发条磨成木刻刀,用黄土包柳条烧制炭笔。基础课是素描、速写,理论课由学有所长的领导和专家承担,专业课是木刻创作和漫画。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虽位置偏僻,但其发挥的艺术精神和民族力量却与祖国大江南北以至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世界各民族紧紧相连。

1938年10月10日,鲁艺美术系木刻研究班举办首次木刻展览会。在展览的总结会上,木刻研究班成员一致认为,应该把木刻带到前方去,带到敌人后方去。随后不久,院部决定抽调木刻研究班的五名成员,组成鲁艺木刻工作团开赴晋东南、晋察冀等敌后根据地开展创作宣传工作。团长胡一川,团员为罗工柳、彦涵、邹雅、华山。经过短期筹备,他们于1938年12月在敌后根据地成立了鲁艺木刻工作团。1942年木刻团成员们陆续回到延安,三年间创作了大量反映敌后斗争的作品。

1939年7月7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青训班、延安工人学校四校合并为华北联合大学,简称“华北联大”。鲁艺抽调师生百余人组成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沙可夫任部长,吕骥任副部长。7月11日,新组建的华北联大文艺部的队伍离开了鲁艺,开赴敌后抗日前线,踏上了挺进华北的征途。鲁艺的校址由延安北门外迁至东郊离城十多里的桥儿沟天主教堂,从此开始了鲁艺历史上的全新发展时期。

1939年10月20日,鲁艺美术系师生共同发起并成立了“漫画研究会”,抗战剧团、烽火剧团等爱好漫画的同志亦参加。委员有四十余人,由华君武领导。华君武、蔡若虹、胡考、张谔、张仃等漫画家自1938年起陆续从国统区来到延安鲁艺,带来了鲁迅关于漫画创作的理念。他们将鲁迅文艺精神结合解放区的生活,以抗日活动为主要创作题材,在延安开展了丰富的漫画创作活动,并使这一活动得到长足发展。

鲁艺的美术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具体实施的是艺术反映时代、为工农兵服务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尽管条件艰苦,鲁艺仍积极开展各种文艺活动。1940年7月15日,鲁艺决定成立美术工场与音乐工作团。美术工场是带有研究、实习、生产三种性质的美术工作团体,钟敬之、江丰、华君武先后担任场长与正、副主任,美术工场的美术家们创作了许多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优秀作品,如王朝闻雕塑了毛泽东小型胸像、毛泽东圆浮雕侧像、小浮雕毛泽东像、朱德像和鲁迅像;祁峻翻制了大型毛泽东圆浮雕侧像,制作了大型浮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侧像等。其他各类文化艺术形式也都在革命文艺的百花园内竞相开放。

因此,K10,n不存在5-VDET染色,即当10≤n≤30时,下面我们给出K10,n的一个6-VDET染色。

在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中,特别是从1938年3月到1945年11月的七年多时间里,鲁艺共培养了抗战艺术干部685人,其中美术系147人,为祖国各地输出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以及一大批在抗战时极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鲁艺师生的艺术理想和中国革命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在黄土高原上,以画笔为武器,用一件件鲜活生动、振奋人心的艺术作品,鼓舞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和苦难的人民。

鲁艺美术系教员1940年在延安桥儿沟合影。前排左起:王式廓、马达、胡考、华君武、胡蛮;后排左起:蔡若虹、王曼硕、力群、江丰

鲁艺美术工场创作室同志在进行木刻创作(左边是古元同志)

鲁艺美术工场创作室同志在翻新石膏像

1949年2月,郭沫若、丁玲、吕骥、张庚与鲁艺师生合影

1949年文代会东北参观团在东北鲁艺参观美术部雕塑室

二、东北鲁艺美术部初创期

1945年8月24日,鲁艺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率先组成文艺工作团,赴前方开展工作。“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发起与鲁艺联合组织的延安文艺工作团共分两团:第一团由舒群率领,40余人。9月2日,由舒群、田方、沙蒙率领的东北文艺工作团随同东北干部团一起从延安出发,向东北挺进,成为鲁艺最先进入东北解放区的一支文艺队伍;第二团由艾青率领,50余人。9月20日,由艾青、江丰率领的华北文艺工作团从延安出发前往张家口。

东北文艺工作团在途中,相继成立了四个东北鲁艺文工团,并在东北各地进行演出。1948年底,鲁艺在沈阳恢复办学,在东北鲁艺文(音)工团的基础上,成立鲁迅文艺学院,由吕骥任院长,张庚任副院长。下设戏剧系、音乐系、美术系、文学研究室、舞蹈班、文工团、音工团以及行政办事机构。其中的美术部则先后由王曼硕、张仃、杨角等任部长。至此,鲁艺扎根于东北解放区。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决定延安鲁艺在沈阳恢复办学,校址设立在原沈阳市清华街(今沈阳市和平大街),校名为“鲁迅文艺学院”,任命吕骥为院长、张庚为副院长。1949年3月,沈阳市政府把原辽东学院校址作为鲁艺美术部的办学校舍,并在校门挂上了用鲁迅字体刻制的“鲁艺美术部”校牌。1949年9月,鲁迅文艺学院更名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简称“东北鲁艺”。东北鲁艺下设美术部、戏剧部、音乐部、舞蹈班、文学研究室、文工团和音工团。其中的美术部则先后由王曼硕、张仃、杨角等任部长。至此,鲁艺文工团完成了服务于东北解放战争的光荣使命,重新集结归一,走上了新的办学之路并成为中共中央东北局唯一的直属大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经济建设的发展使鲁艺开始逐步向正规化教学模式转变。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基本方针指导下,鲁迅美术学院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结合东北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与新中国的建设等时代精神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画家,创作出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1950年(哈尔滨)东北鲁艺美术部雕塑工作室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东北局紧急命令鲁艺校址迁往哈尔滨,校址在哈尔滨市中央大街三号。同年11月,学院抽调美术部、戏剧部和音乐部的师生成立了“鲁艺抗美援朝文工团”,奔赴朝鲜前线进行慰问演出。在战火纷飞的前线,鲁艺抗美援朝文工团圆满地完成了任务。1952年朝鲜战局趋于稳定,鲁艺奉命于同年9月迁回沈阳,前往沈阳三好街的新校址(今鲁迅美术学院所在地)。在1951年至1952年间,王曼硕肩负重任,主持了在沈阳三好街的校址基建工程,直至今天也是鲁迅美术学院的主楼之一。

东北鲁艺继承了延安鲁艺的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方针和宗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深入生活,反映生活,坚持以现实主义思想观念指导艺术实践,将生活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鲁迅美术学院自身的教学体系与艺术特色,也奠定了鲁迅美术学院在全国艺术领域的重要位置。

三、东北美专到鲁迅美术学院

1953年,东北鲁艺改变了综合办学形式,在东北鲁艺美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美术专科学校,开始向着正规化、体系化教学转型,并于1958年发展为现在的鲁迅美术学院。

如果说东北美术专科学校的成立预示着鲁艺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真正形成了气候,那么,鲁迅美术学院的成立标志着鲁艺传统的延伸与发展,并为其后的壮大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958年鲁迅美术学院挂牌

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国际环境、民族关系的影响,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成为中国美术院校学习和借鉴的榜样,源自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了仿效的典型和推进的动力。1955年,文化部召开的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上进一步推广了苏联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从此,以契氏为代表的苏联素描教学经验被系统地引进中国的美术学院并被推广到全国的美术教育当中。

继承中外优秀艺术遗产,创建民族新艺术的思想在鲁艺师生的教学与创作中得到了全面的贯彻与发展。鲁迅美术学院1949至1958年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体现出了鲜明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民族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特色。它一方面继承了延安鲁艺传统,一方面又紧随时代发展,强调艺术反映现实、强调塑造人物的深度和力度,于是一批有代表性、有重大影响的杰作涌现出来。如《人民公社万岁》(雕塑系师生集体创作)、《我要读书》(贲庆余、王绪阳)、《早春》(路坦)、《八女投江》(王盛烈)、《瓦岗军开仓分粮》(贲庆余)、《黄巢起义军入长安》(王绪阳)、《万事开头难》(朱鸣冈)、《说唱人》(许勇)等。富有时代精神与影响力的艺术品的产生,与鲁艺对时代发展的关注和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有关,体现了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艺术取向和主张。鲁迅美术学院的传统始终是关注生活,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生活,紧密联系党的事业,结合时代发展,积极参与塑造时代精神。

60年代初,鲁迅美术学院光荣完成国庆十周年献礼创作任务,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至1960年初,学院完成了北京农业展览馆前主题雕塑及门厅内浮雕,完成建筑的装潢与工艺设计。在绘画方面,完成组画《白手起家》,油画《平型关大捷》《山顶洞人》《攻克锦州》,中国画《黄巢起义军入长安》《瓦岗军开仓分粮》《戚继光平倭图》《虎门销烟》《施耐庵著水浒》等历史画创作。同时在雕塑、工艺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涌现了大量优秀作品,体现了蓬勃的时代精神和辉煌的艺术成就,铸就了20世纪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史上的丰碑。在1960年中央召开的全国文教界群英会上,鲁迅美术学院被选为全国文教界先进集体,其后,中央文化部教育司将鲁迅美术学院的教学情况转发给全国艺术院校予以表彰与传扬。

1964年由于极左思潮影响,学院被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65年下半年至1966年上半年,教学一度恢复,但已元气大伤。其间,学院的国际交流活动照常进行,1965年,中日友好青年访华团来鲁迅美术学院访问,副院长徐灵会见了来访团组;同年,王盛烈等一行五人受到东京艺术大学邀请赴日参观访问。1968年至1972年全院下放到盘锦地区青堆子办农场,学院很多设备被丢弃,图书、资料、教具等损失惨重,学院的正常教学活动停止达十年之久,但仍有教师和学生坚持在困难环境中进行群众艺术教育工作与创作活动,体现了延安鲁艺星火燎原的革命精神。1967年8月,沈阳军区成立毛主席塑像办公室雕塑组,并决定在沈阳市中心的红旗广场(现为中山广场)兴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大型组雕。这座雕像在社会剧烈动荡的大环境中生产,创作过程长达3年,至今仍然屹立在中山广场,成为城市公共艺术地标。

1970年代,鲁迅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受鲁艺精神、延安传统的激励,未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们在草泽稻田间、工厂矿山中寻找艺术创作的源泉,在茅屋油灯下为艺术理论建设奋笔疾书,期间以《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大型组雕为代表的雕塑、以《丙辰清明夜》为代表的版画、以《三湾改编》《战友》为代表的油画、以《白求恩在中国》为代表的连环画等作品横空出世,捍卫着延安鲁艺的传统光辉与鲁迅美术学院的业界领先地位。

从1989年开始,鲁迅美术学院根据美术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上进行了大胆尝试,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突破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的诸多局限,更利于集中资源、因材施教,有助于培养高、精、尖的艺术创作专门人才,走在了国家美术教育的前列。1989年装潢设计系创建了国内美术院校第一所动画工作室;1994年油画系在教学上成立三个工作室,即第一工作室(新古典)、第二工作室(新写实)、第三工作室(新表现);1995年版画系成立全国首家水彩画工作室;1997年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下设中国人物画和大型艺术两个工作室;1998年雕塑系成立抽象雕塑工作室和具象雕塑工作室。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艺术创新能力,学院的设计学科在现有基础上还增设教学实验场所,1995年工业造型设计系正式建立了木型制作、石膏塑造、塑料成型三个实验室,力求改变以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法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成为社会所需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在新世纪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鲁迅美术学院走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与开展同国外知名院校学术交流、教学合作,通过教师交流、交换学生以及艺术交流展览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努力提升学院的国际知名度,积极走出一条国际化办学的新路。这一系列举措,使学生拥有全球化的艺术视野,并形成能够同国际当代艺术界直接对话的能力。

1997年校庆60周年,雕塑系教员集体创作鲁迅先生坐像

四、鲁艺精神一脉相承

2012年,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高度重视文艺的发展,并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方向。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在这新时代的背景下,鲁迅美术学院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作为创作基础,坚持艺术是时代的艺术,是人民的艺术,坚守并继承延安鲁艺的传统,继续为党和人民进行创作,为时代而创作。

2004年美国著名水彩画家俄尔多到版画系讲学

鲁迅美术学院的历任院长——张启仁、白大方、张望、王盛烈、宋惠民、韦尔申、李象群等,一直在为鲁艺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不断努力。他们在美术教育工作上“重视政治思想教育,树立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等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中国美术教育的性质和面貌,并由此影响了几代人的思维、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1]。正是在这些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鲁艺的艺术家们传承经典,不断创新,创作出大量的艺术精品,如杨角创作的大型油画《摇篮》和《作家萧军像》,施展创作的《刀林》《越陷越深》《秋收》等,王盛烈创作的《八女投江》《海风》《家乡的孩子》,许荣初、许勇、顾莲塘、王义胜联合创作的《白求恩在中国》,宋惠民创作的《曹雪芹》《北方四月》,韦尔申创作的《吉祥蒙古》《守望者》,李象群创作的《永恒的运转》《红星照耀中国》《元四家》等。鲁迅美术学院在大型历史题材组雕、全景画创作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代表作品有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全景画《攻克锦州》、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全景画《清川江畔围歼战》、武汉赤壁之战全景画馆全景画《赤壁之战》、河北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半景画《大决战·三大战役》、江西井冈山革命斗争全景画馆全景画《井冈山革命斗争》等,还有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集体创作的全国农业展览馆广场主题雕塑《人民公社万岁》、由田金铎教授主持创作的沈阳中山广场大型组雕《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由李象群院长主持创作的中央党校大型组雕《旗帜》。

东北鲁艺继承了延安鲁艺的光荣传统,弘扬了延安鲁艺的思想精神;鲁迅美术学院始终不忘延安精神和鲁艺传统,“走出小鲁艺,步入大鲁艺”,反对囚居在象牙塔内闭门造车,义不容辞地参与到艺术机制构建和党的政治使命的承担和履行职责之中。鲁迅美术学院的教学思想、教育建制、教学成果、人才培养与艺术创作,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生死与共。

鲁迅美术学院校园内的鲁迅雕塑

回首历史,鲁艺精神开启了中国美术的新篇章,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艺术人才,为党的文艺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战争年代与建设时期,所有的鲁艺人始终不忘延安精神,他们一代又一代传承精神之炬,对东北历史文化的繁荣、对今天鲁迅美术学院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释:

[1]张岩岩:《鲁艺美术部在东北的历史沿革》,《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304页。

猜你喜欢
鲁艺延安东北
东北铁锅炖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回望鲁艺初心共谋鲁艺学科发展新向度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大东北的春节
鲁艺后裔的追求——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专访
旧报纸的童梦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