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新阳
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在极其艰苦的战争年代,创作演出一批又一批深受军民大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培养了一大批战斗在抗日文艺战线上的文艺战士,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鲁艺”从延安出发,经历长途跋涉,来到东北,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相继开展创作、演出、培训等艺术活动,史称“东北鲁艺”。“东北鲁艺”在解放战争,尤其是东北“土改”时期,同样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欣逢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谨将从延安到东北的鲁艺戏剧发展历程简述于此,以此记录下鲁艺戏剧发展的光辉历程。
1938年1月,为纪念“一·二八”淞沪会战六周年,延安决定召开一次隆重的纪念晚会。当时,除刚刚来到延安的上海救亡演剧队及北平学生流亡演剧队一批演员,又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党政群机关中集中了一批青年人才,用两星期创作出四幕话剧《血祭上海》。该剧根据抗日英雄胡阿毛的真实事迹创作,胡阿毛是上海的一个汽车司机,被日军抓去运送军火,他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奋不顾身,在运输途中把装满日军弹药的汽车开进黄浦江,壮烈牺牲。
1938年1月28日在延安纪念“一·二八”淞沪会战六周年的晚会上,四幕话剧《血祭上海》在中央大礼堂正式公演,演出非常成功。首场演出成功之后,《血祭上海》在延安连续公演了20天,观众达一万多人。在这之前党中央就曾考虑到培养文艺人才问题。在《血祭上海》演出后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人提出办一个专门的艺术学院的建议,毛泽东同志表示赞成,延安鲁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组建的。
1938年4月10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该校后于1940年改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综合性艺术学校,史上简称“鲁艺”。鲁艺成立伊始,副院长由沙可夫担任,共设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第一届鲁艺共招收7个班(含新一班、新二班),学制6个月,戏剧系主任由张庚担任,教师由钟敬之等5人组成,第一届戏剧系共招收学员干学伟等40名(含新班学员8名),学制为1938年3月至1938年7月。
第一期鲁艺开设的必修课包括:《列宁主义》《中国革命问题》《辩证法》《文艺运动》《中国共产党》《军事》等,戏剧部课程包括:《戏剧艺术论》《中国戏剧问题》《表演术》《导演术》《剧团组织与管理》等。此外,《读剧》在每周五15:00-16:00开展,《舞台实习》在每周六晚会举办时进行,表演、导演、剧本习作均于每周一、二、三、四、五的14:00-16:00举行。
7月24日,鲁艺召开第一届学员第一学期总结大会,学员分赴各地实习。鲁艺开始招收第二届学员,并筹备增设文学系、木刻研究班及实验剧团。8月1日,实验剧团正式成立,实验剧团主任由王震之担任,导演由左明、崔嵬、张庚、王震之组成,团员由韩塞等20余人组成。
1938年8月27日,鲁艺举行第二届第一学期开学与实验剧团成立典礼。戏剧系教师增加赛克、丁里、姚时晓、黄乃一(助理员)4人。戏剧系第二届共开设两个班,表演班共招收王地子等41人,剧作研究班共招收干学伟等6人。表演班的学制是1938年7月至1938年11月,剧作研究班的学制是1938年11月至1939年1月。必修课包括:《列宁主义》《哲学》《中国问题》《军事》《政治经济学》《艺术工作与农众运动》等。戏剧系专修课包括:《戏剧概论》《戏剧运动》《导演术》《表演术》《化妆术》《剧作法》《排戏》《秧歌》《舞台工作》等。从整体的课程安排上看,新一届学员班的课程照比首届学员课程更加丰富并具有针对性。
1938年8月27日,鲁艺实验剧团成立时的合影
鲁艺演出新歌剧《农村曲》
1938年8月30日,鲁艺增设文学系,鲁迅艺术学院遂改称鲁迅艺术文学院。1939年1月,鲁艺第三届学员班共招收学员王松声等38人。戏剧系增设副系主任,由王震之担任。第三届鲁艺戏剧系学制为1939年1月至1940年5月。除与第二届学员班相近的公共课外,戏剧系的专设课程有:《戏剧概论》《戏剧运动》《剧作法》《表演术》《导演术》《化妆术》《音乐常识》等。由于师资力量不断加强,第三届鲁艺戏剧系学员班的专业课程首次加入了吕骥讲授的《音乐常识》,这既是对戏剧表演领域的拓展,也是对戏剧表导专业课程的丰富,更是提升戏剧系学员专业素质的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
1939年夏,中央决定组建华北联合大学,从鲁艺抽调90余人组成华北大学文艺部,开赴华北办学。其中,戏剧系随行人员有崔嵬、胡苏等共计30人。1939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恢复鲁艺,1940-1941年间,为了强化专业学习,各系教学计划中学制统一改为三年。
1940年2月,鲁艺第四届学员班共招收田民等35人。教员增加了张季纯、王滨、张水华、王大化、舒非、许珂等。第四届戏剧系学制则从1940年2月至1943年1月。在鲁艺走上三年制教学改制后,必修课增设后调整为:《中国新文艺思潮史》《西洋近代史》《马列主义》《哲学》《艺术论》《第一外国语(俄语)》《新文学》。戏剧系专修科目丰富为:《中国新剧运动史》《戏剧概论》《名剧选读》《动作》《导演》《歌唱》《音乐常识》《舞台工作》《舞台美术》《文学欣赏》《作文》《剧本创作》《理论名剧选读》等。由于学制的改变、师资的进一步加强,使鲁艺的公共课程和戏剧系的专业课开始朝着正规化办学的道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可以说从鲁艺第四届学员班,鲁艺的整体教学从短训班开始向规模化、正规化的办学体系挺进,从而使鲁艺在院系建设上开始走向完善与成熟。
1943年4月,中央决定鲁艺并入延安大学并组建文艺学院。延安大学分设行政学院、自然科学院、鲁迅文艺学院三个分院,鲁迅文艺学院分设戏剧音乐系、美术系、文学系3个系,鲁艺戏剧系与音乐系合并,改称戏剧音乐系(简称戏音系)。1943年6月,鲁艺戏音系开始招收第五届戏剧系学员班,共招生于亚伦等26人,系领导与教师均无调整,但学制却因并校有所调整,从1943年6月至1944年4月止,仅为一年的时间。
调整后的鲁艺第五届学员班必修课科目为:[1]《中国近代史》《中国新文艺思潮史》《中国社会问题》《西洋近代史》《思潮方法论》《艺术论》《策略教育》《外国文》,戏剧系的专修科目也较上一届课程有所调整,进一步突出专业化,第五届学员班的专修科目包括:[2]《中国新剧运动史》《戏剧概论》《中国戏剧史》《西洋戏剧史》《名剧选读》《演技》《朗诵》《体格训练》《导演》《音乐常识》《歌唱》《舞台工作》《素描》《舞台美术》《文学欣赏》《写作练习》《剧作法》《剧本创作》《毕业公演》等。这表明走上正规化教学的鲁艺,始终没有放弃对教学内容的调整,而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员在新形势下最大程度地学以致用。鲁艺戏剧系并入延安大学的戏音系后,在课程设置上又有所调整。这时延安大学设置的公共课有:《边区建设》《中国革命史》《革命人生观》《时事教育》。戏剧音乐系则调整为11门专业课:《语言》《舞蹈》《发音及唱歌》《器乐》《民间音乐》《名曲研究》《排演实习》《民间戏剧》《名剧选读》《戏剧音乐运动现状》《创作实习》(《名曲研究》《名剧选读》任选一种)。
鲁艺演出的《挑花篮》
1943年4月,并入延安大学的鲁迅文艺学院,将第六届戏剧部与音乐部合并为戏剧音乐部,下设戏剧音乐系,开设招生鲁艺历史上第六届学员班,共招收许翰如等40名学员。戏剧音乐系主任由吕骥担任,副系主任改由张庚担任。这一时期的鲁艺学员的课程同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延安大学所设的公共课,《边区建设》《中国革命史》《革命人生观》《时事教育》。戏剧音乐系的专业课包括《语言》《舞蹈》《发音及唱歌》《器乐》《民间音乐》《名曲研究》《排演实习》《民间戏剧》《名剧选读》《戏剧音乐运动现状》《创作实习》(《名曲研究》和《名剧选读》任选一种)[3]。至此,历史上鲁艺戏剧系在延安总共办学6期。第六届戏剧系学员的学制也因抗战胜利而发生调整,从1944年4月至1945年9月止,学员实际在校一年半左右。
鲁艺戏剧系自办学以来,便以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加上以1938年8月成立的鲁艺戏剧实验剧团为依托,从实习到实践中创作演出了大量的剧目。从1938年鲁艺戏剧系建立到1945年鲁艺离开延安,鲁艺戏剧系先后演出了《弟兄们拉起手来》《军火船》《希特勒之梦》《农村曲》《松花江》《送郎上前线》《鲁迅之死》《军民进行曲》《带枪的人》《三光政策》《惯匪周子山》《粮食》《白毛女》等独幕剧、话剧、歌剧、京剧数十部之多。
据统计,鲁艺戏剧部历年创作的各种剧本从1938年4月至1940年5月,累计创作剧本61部,1940年6月至1942年12月,创作剧本11部。整理传统平剧曲目14部,新编历史平剧剧目2部。1942年12月至1945年8月,鲁艺共创作剧本49部(秧歌剧48部,话剧1部)。鲁艺实验剧团《一心堂》《松林恨》《雷雨》《日出》《钦差大臣》《求婚》《蠢货》《纪念日》《剿匪》等几十部话剧、独幕剧乃至契诃夫的世界名著。
1942年4月,遵照党中央的决定组建延安平剧研究院。后来,鲁艺平剧研究团和延安平剧院在这一期间也相继创作演出了《宋江》《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难民曲》《上天堂》《鬼变人》等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平(京)剧剧目。
秧歌剧《兄妹开荒》
1945年9月2日,东北文艺工作团赴东北前在延安留影
鲁艺秧歌队在这一期间也排演出了著名的《兄妹开荒》《赵富贵自新》《刘二起家》《张丕模锄奸》《夫妻逃难》《夫妻识字》等一批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秧歌剧。当时在陕北地区活动的演出团队还有抗大文工团、留政烽火剧团、民众剧团、西北文工团、杨家岭秧歌队等多个演出团体,他们在延安乃至陕北的戏剧活动也十分活跃,同时也与鲁艺戏剧系、鲁艺实验剧团、延安平剧院和鲁艺秧歌队的演出交相辉映,既极大地丰富了陕北革命区整体的文艺演出市场,更通过文艺的宣传与普及,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斗争等历次革命斗争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45年9月,随着革命局势又进一步变化,“鲁艺”根据中央指令,组成华北文艺工作团和东北文艺工作团两支队伍,分别向华北和东北挺进。
东北文艺工作团由舒群、田方率领,于9月2日出发,从商洛张家口村出发,经过内蒙古,从吉林白城子进入东北,再经齐齐哈尔、哈尔滨,于1946年7月下旬迁到佳木斯。此时鲁艺在东北改称鲁艺文工总团,9月,“鲁艺”在佳木斯招收自进入东北以来的第一批新学员。
1946年12月,根据东北局指示,把现有“鲁艺”成员编为“一团一组”,团是牡丹江“鲁艺”文工团,史上简称“鲁艺”一团,组是哈尔滨工作小组,就是后来发展为“鲁艺”三团。其余成员参加“土改”。这时期,“鲁艺”在牡丹江演出了《白毛女》《反“翻把”斗争》《干活好》等剧。为配合东北地区的土改运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1947年5月,东北局把在牡丹江参加土改的同志与东北大学来的学生合并组成合江“鲁艺”文工团,即“鲁艺”二团。7月根据东北局宣传部指示,从现有的牡丹江“鲁艺”一团、合江“鲁艺”二团、哈尔滨“鲁艺”三团各抽取一部分成员,组建“鲁艺”四团奔赴“南满”开展工作。至此,东北鲁艺共分建为4个团:(1)牡丹江鲁艺文工团,团长、副团长分别由舒非、瞿维担任。(2)合江鲁艺文工团,团长、副团长分别由张水华、潘奇担任。(3)松江鲁艺文工团,团长、副团长分别由向隅、晏甬担任。(4)南满鲁艺文工团,团长、副团长分别由张庚、张望担任。此时前三个鲁艺文工团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地区活动,只有南满鲁艺文工团(鲁艺四团)开赴辽宁。鲁艺四团由张庚兼任团长,张庚、张望、陈紫、陈锦清、丁鸣等任团委。“鲁艺”四团一行人“他们经图们、敦化、延吉、吉林、盘石、桦甸、梅河口等地,在‘九一八’纪念日他们到达当时东北局南满分局所在地通化市。”[4]10月末,“鲁艺”四团开进辽宁丹东,在丹东他们排演了《永安屯翻身》《火》《复仇》《参军》《分浮财》等秧歌剧,观众达四万多人。1948年3月,“鲁艺”四团从丹东出发,经大孤山、庄河、瓦房店向大连挺进。在瓦房店前元台村,四团再次投入土改工作中。6月抵达大连,“鲁艺”四团在大连又先后演出了《永安屯翻身》《火》《杨勇立功》《全家光荣》《收割》《四季生产》等秧歌剧。至1948年7月,最后成立的“鲁艺”四团累计编写剧本16部,演出103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
1947年鲁艺一团演出《干活好》
1948年1月,鲁艺三团在哈尔滨亚细亚电影院演出歌剧《火》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鲁艺”四团进入沈阳,并根据指示电告“鲁艺”其他三个团来到沈阳。在东北电影院等地演出了《白毛女》《复仇》《保卫和平》等剧目,并编写了大型活报剧在街头演出,此后他们参加了沈阳解放和后来开国大典的庆祝活动。后经东北局决定,把“鲁艺”留在沈阳恢复办学,任命吕骥为东北鲁艺艺术学院院长。
随后,原“鲁艺”四团于1950年1月在沈阳改组成立东北鲁艺实验话剧团。该团在当时演出的剧目有话剧《王家大院》《谁劳动谁喜欢》和歌剧《星星之火》等。1951年10月,东北鲁艺实验话剧团和东北文工团、东北文教队、东北鲁艺音工团四家单位奉命合并组建东北人民艺术剧院,至此,东北鲁艺完成她的历史使命。1954年8月,东北人民艺术剧院被撤销,其中话剧团改建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
“鲁艺”虽然成为了过去和历史,但“鲁艺精神”却没有因此成为历史而被人遗忘。70年来,辽宁人艺始终牢记“鲁艺精神”,以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理念与民族精神为根基,以现实主义为主体创作风格,这70年间东北人艺和后来的辽宁人艺先后创作演出了《曙光照耀莫斯科》《春风吹到诺敏河》《报春花》《高山下的花环》《雷雨》《第二个春天》《于无声处》《富有的女人》《爱洒人间》《那一年在夏天》《鸣岐书记》《任弼时》《父亲》《凌河影人》《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日子》《郭明义》《周恩义》《干字碑》《祖传秘方》等一批贴近大众生活实际、直面现实与人生的优秀剧目,辽宁人艺也因此多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曹禺戏剧金奖”、“中国艺术节大奖”、东北三省话剧节以及辽宁省艺术节金奖,以及导演、表演个人文华奖、梅花奖、金狮奖、振兴奖、白玉兰奖等。未来,辽宁人艺将继续以“鲁艺精神”为艺术创作的指导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推出精品,为社会和人民输送精神食粮,在不断的艺术实践和发展中,践行和发扬“鲁艺”精神。
话剧《曙光照耀莫斯科》
注释:
[1]谷音、石振铎合编:《鲁迅文艺学院文献》(内部资料),沈阳音乐学院《东北现代音乐史》编委会,1986年8月,第127页。
[2]谷音、石振铎合编:《鲁迅文艺学院文献》(内部资料),沈阳音乐学院《东北现代音乐史》编委会,1986年8月,第128-130页。
[3]谷音、石振铎、傅景瑞编:《鲁迅艺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大事记(征求意见稿)》,沈阳音乐学院《东北现代音乐史》编委会,1983年4月,第28页。
[4]安葵:《张庚评传》,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