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的辽宁舞台艺术

2021-08-15 10:38文/孙
新世纪剧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舞台艺术话剧辽宁

文/孙 浩

辽宁的舞台艺术有着光荣的历史。在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创造出足以代表当时中国最高水准的舞台作品和代表人物,在全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辽宁舞台艺术的文化基因

辽宁是一块文化的热土。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辽宁人民创造了积累丰厚、特色鲜明的本土文化。但是必须承认,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地处东北的辽宁很难躲避寒冷气候带来的局限,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中原。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文化发展长期落后,舞台艺术的发展苍白而晚出,相对于中原与江南,无论创作成果还是代表人物,都难以望其项背。

东北文化的兴起,得益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盛京机器局成立和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东铁路通车。此后,东北地区的近现代工业体系开始建立,资源优势得以发挥,促进了经济的起飞,工业发展逐渐形成体系,东北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开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之相适应,这里的文化艺术开始活跃。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全国重要的戏剧班社纷纷来到东北演出。舶来的话剧演出也很早就进入东北。在辽宁,客观上形成了沈阳、营口两个著名的演出码头。各大城市也出现了许多茶园和戏园。像沈阳的天盛茶园、兴顺茶园等,大连的同乐茶园、满铁俱乐部等,营口的裕仙茶园、胜利茶园等,鞍山的大观楼、平安剧院等,抚顺的复兴影剧院、共益舞台等,安东的凤鸣茶园、中兴舞台等。这些茶园的出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演出班社前来演出,不但丰富了辽宁人民的生活,而且促进了辽宁本土演艺力量的发展。

文化的视界一旦打开,就一发而不可收。在文化艺术上,辽宁逐渐成了开风气之先的地区。话剧于宣统二年(1910)传入辽宁;歌剧于民国十七年(1928)传入辽宁,并被辽宁人民所接受,从此在这块黑土地上扎下根。对辽宁舞台艺术影响最大的是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队伍的文艺实践活动。随着土改和战争的形势发展,他们每到一处,都是边演文艺节目,边做群众工作,创作了大批活报剧、小话剧、秧歌剧等。部队入关以后,很多文工团留在了辽宁,成为辽宁文艺发展的中坚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是国家的重工业基地,担负着支援国家建设、抗美援朝等历史重任。在全国支援东北的口号下,大批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向辽宁涌入,辽宁的经济文化出现了跨越式发展。辽宁的舞台艺术把握住机遇,迅速崛起,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为辽宁争得了荣誉。

不难看出,辽宁的经济发展在近现代以后迈开了步伐,随之带动了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这里的舞台艺术,受到这块土地上独特的历史和环境的制约,发展得晚,但后劲十足,其艺术精神,既包含东北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地域文化的滋养,也受到近现代先进生产力的助力。整体上来说,是一种先进的、现代的、富于生命力的文化艺术。

尤其是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步伐,革命队伍里的文工团的艺术活动,对东北地区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革命性、战斗性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文工团一部分随大军入关,另一部分留在辽宁本土,成为这块土地上艺术表演团体的骨干,为辽宁舞台艺术的创新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辽宁舞台艺术的发展历程

辽宁舞台艺术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

1.拓荒期。受经济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制约,辽宁本土的舞台艺术发育迟缓,发展缓慢。与中原和江南五彩缤纷的剧种发展相比,显得单调和稚拙。在新中国成立前,本土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只有海城喇叭戏一种,是为东北二人转的先声。但受发展水平的制约,剧种活动的范围狭小,艺人多为半农半艺,专业性较弱,没有形成广泛持久的艺术影响力。但已经形成了秀甲峪戏房子、老王洪戏班、老十四红戏班、牛庄乐班处等演出班社,涌现出高云清、陆云霆、张庆志、李鹤龄、高德震、徐广金等代表性艺术家和《王婆骂鸡》《梁赛金擀面》《锔大缸》《打枣》《铁弓缘》《王二姐思夫》等代表性剧目。除此之外,本土的艺术品种最具影响力的就是二人转。必须承认,辽宁本土的戏曲剧种无论专业水准还是在观众心目中的位置,都远逊于京剧、评剧等自关内闯关东而来的戏曲剧种。

海城喇叭戏著名艺人高德振(右)宋殿槐(中)徐广金(左)

因为演出市场的活跃,关内的戏曲班社纷纷来到辽宁演出谋生。像京剧的梅兰芳、言菊朋、马连良、盖叫天、程砚秋、荀慧生、周信芳;评剧的成兆才、李金顺、月明珠、筱桂花、芙蓉花等名角,都多次来辽宁演出,促进了辽宁本土戏剧班社的产生。1932年后,辽宁本土代表性演员阵容开始形成,如程永龙、白玉昆、唐韵笙、赵松樵、筱九霄等。唐韵笙创作的《好鹤失政》《二子乘舟》《驱车战将》《闹朝扑犬》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话剧于宣统二年(1910)由同盟会会员刘艺舟传入辽宁,先后在辽阳、沈阳、大连等地演出《哀江南》《大陆春秋》和《国会血》等剧目。民国十四年(1925),欧阳予倩到大连、沈阳等地传播现代话剧,演讲《中国戏剧改革之途径》。沈阳的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张光奇(女)和女师同学参加奉天青年会组织的话剧团,她还和欧阳予倩联合演出了《秋瑾和徐锡麟的故事》《少奶奶的扇子》《孔雀东南飞》《谁之罪》《求婚》《回家之后》等剧目。解放战争初期,沈阳、大连等地出现了许多民间话剧团体,像大连的东艺剧团、光复剧团、中华青年剧团、辽东剧团、大连剧团、中苏友好剧团等,演出了《夜未央》《血债》《秋海棠》《气壮山河》等剧目。民国十七年(1928)辽宁爱国音乐家阎述诗创作的歌剧《梦里桃源》,在沈阳东关社拜场地公演,轰动沈阳,辽宁从此有了歌剧。民国十九年(1930)后,阎述诗又先后创作了一系列以揭露社会黑暗为内容的歌剧,如《孤岛钟声》《疯人泪》《忆江边》《风雨之夜》等,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组建了很多文艺工作团,如鸭绿江文工团、白山艺校、东北文协文工团、辽西文工团、东北文教队等。演出了大批革命文艺作品,如《盼八路》《两种军队》《劳军鞋》《土地还家》《血泪仇》《自己做主》等。孙芋创作了《新家庭》,东北文教队创作了《立功》《一袋米》《阴谋》《刘胡兰》等,安波创作了歌剧《纪念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辽宁的文艺创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为辽宁舞台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形成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1965年的十七年,是辽宁舞台艺术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十七年中,辽宁的艺术家带着革命胜利的澎湃激情,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步伐,以火红年代人们特有的精神力量,潜心创作,忘我工作,创造了辽宁舞台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尽管这期间也受到了“大跃进”、反右斗争等政治斗争的影响,就整体而言艺术成果是丰硕的,艺术发展是健康的,奠定了辽宁舞台艺术发展的基本格局。

这一时期的辽宁艺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以满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为己任,讴歌革命战争时期先辈的事迹,讴歌新时代的新人新事,讴歌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现革命胜利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充分表现了时代的特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生活对舞台艺术的需要是迫切的,辛勤的辽宁艺术家把握住了这一历史机遇,不但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而且通过不间断的全国性巡回演出,把辽宁艺术的影响扩大到全国,推出一大批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造就了一大批星光闪耀的代表性艺术家。

这是一个呼唤奇迹并且出现了奇迹的时代,辽宁艺术家以自己的才情和热血,绘就了一幅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创作出一大批闪耀在历史天空的舞台作品。如京剧《雁荡山》《甘宁百骑劫魏营》《海瑞背纤》《詹天佑》《松骨峰》《插旗》等;评剧《小女婿》《杨三姐告状》《谢瑶环》《半把剪刀》《对花枪》《茶瓶计》等;话剧《妇女代表》《刘莲英》《洞箫横吹》《兵临城下》《雷锋》《红石钟声》等;歌剧《草原烽火》《抗洪歌》《阿诗玛》《夺印》《琼花》《地下怒火》等;舞剧《牧人之歌》《最可爱的人》《团结到胜利》《战斗的友谊》《青年参军》《王贵与李香香》等;歌曲《全世界人民团结紧》《摇篮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为祖国献石油》《俺是公社饲养员》《打靶归来》等;曲艺有霍树棠的东北大鼓、袁阔成的评书《平原枪声》、陈青远的评书《肖飞买药》、小立本的相声《社会主义好》、朱光斗的快板书《学雷锋》等;杂技有蔡少武的《飞车走壁》等。这些作品很多至今还在演出,《雁荡山》《我为祖国献石油》等成为全国同行都在演出、演唱的保留剧(节)目。

京剧《雁荡山》

话剧《兵临城下》

这一时期辽宁艺术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几个辽宁独有地方戏曲剧种的产生。海城喇叭戏在海城民间活跃发展,创作出不少新的作品,如《人心不足蛇吞象》《白蛇传》《老两口》《夸庄稼》《会亲家》等。1956年,盖县影班开始尝试真人上台,演出了《送子参军》等剧目。1961年,辽宁省文化厅以盖平戏剧团演出骨干为主体在沈阳成立辽宁省辽南戏实验剧团,将剧种定名为辽南戏,创作出《宫门断鞭》《逼嫁杀店》《花为谁开》《登高望远》《龙凤镜》《青天鉴》等剧目。与此同时,盛行于朝阳地区的凌源皮影也开始向演员表演过渡,1960年凌源县影调剧团成立,创作出《巧姻缘》《全家福》《陈巧云讨封》等剧目。1951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有艺人把蒙古族民歌《桃儿》的故事编成戏剧演出,此后,以歌、舞、诗、骑、射的表演形式,以民歌连缀体的音乐表演戏剧的演出样式广为流传,大批业余剧团相继成立,阜新蒙古剧初步形成。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还成立了专业的蒙古剧团。海城喇叭戏、辽南戏(2002年改称辽剧)、凌源影调戏、阜新蒙古剧的活跃发展,填补了我省缺少本土地方戏曲剧种的空白,使我省舞台艺术的整体结构趋于完整。

3.低谷期。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飞速发展,辽宁的舞台艺术形成了星光闪耀的大好局面。从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辽宁省舞台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辽宁的文艺工作者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创作出一批舞台作品。像京剧《枫林坳》《夺粮》《红缨歌》《壮志凌云》等;评剧《琼花》《黛诺》《一捧盐》《海岛女民兵》等;话剧《沸腾的群山》《艳阳天》《为革命修路》《踏遍青山》《边疆新苗》等;歌剧《风雪探亲人》《邓德才》《大橹歌》《向阳颂》等;歌曲《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长城颂》《满载友谊去远航》《为伟大祖国站岗》等;二人转坐唱《处处有亲人》、评书《新的采访》《刀劈胡汉三》、二人转《女队长》、相声《壮志凌云》、对口快板《说长征》等。尽管受到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环境的影响,就整体而言创作活动不尽如人意,一些作品在当时还是产生了全国性的艺术影响,有的剧目如《黛诺》和一些歌曲作品至今还在演出。

4.复苏期。1977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辽宁舞台艺术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党的各项文艺政策得到落实,全国的舞台艺术得到解放,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喷薄而出,大批艺术新作破土而出,辽宁的舞台艺术迎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喜人局面。如京剧《人鞭恨》《红梅阁》《白山少年》《白莲花》《蔡锷将军》等;评剧《梅雪遇》《打金枝》《谢谢你,春天》《这样的女人》等;话剧《白卷先生》《市委书记》《吕后》《报春花》《落凤台》《战犯》等;儿童剧《会见宇宙人》等;歌剧《佐领的女儿》《强者之歌》《约会》《友谊与爱情的传说》《情人》等。舞蹈《木兰出征》《腰铃舞》《江河水》《海燕》《莽势空齐》等;歌曲《假如我是一只鸿雁》《我爱家乡山和水》《欢笑吧我的祖国》《迎宾曲》等;曲艺中的相声《特殊生活》《假大空》、评书《岳飞传》《桃花庄》、西河大鼓《春到胶林》、京东大鼓《办喜事》等。这一时期的演出市场空前活跃,迎来了黄金时期,观众艺术欣赏的热情也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剧场演出门庭若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演出热情空前提高。

话剧《白卷先生》

5.发展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是辽宁舞台艺术发展的崭新历史阶段。改革开放首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了舞台艺术的生存环境,迫使广大文艺工作者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全国性的戏剧危机爆发,低谷中的戏剧界不得不对自己的艺术观念、艺术思想进行反思。全国性的戏剧观念大讨论极大地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艺术观念的革新。这是中国舞台艺术思想观念最活跃的时期,各种西方现代哲学思潮、艺术观念、艺术流派潮涌而入,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这一时期中国的各种艺术实验、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活动最为活跃,中国的舞台艺术迎来了又一个创作发展的高潮。

“二为”方向的指引以及“双百”方针的落实,辽宁的舞台艺术迎来了黄金时期,在艺术成果的质和量两个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此前历史阶段的总和,在生活的开掘上,在人物的塑造上,在艺术的创新上,在精品意识上,达到了历史的高度。原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把辽宁和北京、上海、武汉并称为全国四大“演艺重镇”。而一系列享誉全国的优秀舞台作品的出现,也向世人展示了辽宁舞台艺术的风采。如京剧从《康熙出政》到《风雨杏黄旗》《将军道》;评剧从《风流寡妇》到《山里人家》《我那呼兰河》;话剧从《父亲》到《勾魂唢呐》《祖传秘方》;歌剧从《海蓬花》到《逐月》《苍原》;舞剧从《珍珠湖》到《二泉映月》《梅兰芳》;歌曲从《我爱家乡山和水》到《辽河水在我家门前流》《共产党好,共产党亲》等等。在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最高级别的评奖活动中,辽宁十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二十五获“文华奖”(其中八获“文华大奖”)、十六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国居领先地位。辽宁的艺术家沿着《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的文艺方向,坚持“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与广大观众共同创作”(李默然语),走出了一条精品不断、人才辈出的康庄大道。

三、辽宁舞台艺术的基本特征

1.其诚在骨的人民意识

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辽宁的艺术家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深入生活,坚持不懈,创造出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几十年的探索前进,不间断的创新积累,辽宁的舞台艺术贯穿着一条发展的红线,那就是鲜明的人民性特征。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党领导的革命文艺队伍以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服务革命战争的需要为己任,积极创作和演出,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在土地改革、思想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的舞台艺术队伍大体上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留在辽宁的文工团,如东北文工团、鲁艺文工团、东北文协文艺工作团等。二是民间戏剧班社收归国有。根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和1956年《民营职业剧团登记条例》精神,辽宁省先后成立由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领导的国营艺术表演团体。革命队伍文工团转化而来的艺术表演团体,受党教育多年,本身就有着坚持方向、服务人民的文化自觉。从民间艺人转化来的剧团,经历了旧社会的苦难,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在党的领导下,洋溢着新中国成立带来的革命热情,他们努力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始终保持着自己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创作中表现出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像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从20世纪50年代表现工人生活的《前进再前进》,到20世纪70年代末表现工厂生活的《报春花》,再到新世纪表现下岗工人生活的《父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始终不渝地塑造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人形象,由一系列的剧目,构成工人形象的艺术谱系。这样的坚持,这样不变地关注工人生活,对于一个院团来说是不容易的,也是弥足珍贵的。

关注时代,站在时代的前列,勇于触碰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为人民说话,为时代发声,是辽宁舞台艺术的重要特点。新中国成立后,辽宁一直是全国举足轻重的工业基地,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民生活变化巨大。这些,为我们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以沈阳评剧院的创作为例,20世纪50年代的《小女婿》表现的是新社会的农民群众追求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故事;90年代的《风流寡妇》表现的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落后地区的妇女奋起创业,改变命运的故事;新世纪的《我那呼兰河》表现的则是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觉醒的妇女率领父老乡亲奋起反抗自救图强的故事。不同的时代讲述不同的故事,塑造不同的形象,而初心始终不变,那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永远保持创作者的人民意识。

话剧《父亲》

2.黑土文化的生命涵育

一定的艺术,必然要植根于一定地域文化的土壤中,这是舞台艺术的文化之根,由此才可能有可识别性的生成。舞台艺术和土地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文化土壤就会有什么样的舞台艺术。艺术是表现人、服务于人的,它表现和服务的人一定是它赖以生存的环境中的人,而不会是其他。而一定的本土文化又一定与这块土地独特的发展历史关系密切,与一定的时代精神并行不悖。在时代精神映照下的艺术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文化。

重本土情结,重时代表达,重人物的气节和家国情怀,重在此基础上的非常态外部呈现,是辽宁舞台艺术重要的特色。以被称为“南麒北马关外唐”的唐(韵笙)派京剧艺术为例。唐韵笙祖籍沈阳,在南方长大,深爱自己的祖国和故乡。他的创作格局宏大,忧国忧民,忠义刚勇,英气逼人,绝无才子佳人和风花雪月的柔靡之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创作了《好鹤失政》《二子乘舟》《驱车战将》《闹朝扑犬》等剧目,并在演出中饱受赞誉。这些剧目均取材于《东周列国志》,内容都是表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思想,为中国的京剧舞台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在日伪时期,他还因创作演出了带有隐喻意义的剧目《后羿射日》,而被日寇抓捕入狱。他的剧目充满阳刚之气,充满刚健侠义的北国之风,具有鲜明的黑土文化色彩。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的艺术家关注脚下的生活,关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自觉地用自己的艺术表现时代变化和人民的生活,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舞台作品。像20世纪50年代的评剧《小女婿》,话剧《妇女代表》《刘莲英》,60年代的京剧《松骨峰》,70年代的歌剧《佐领的女儿》等等,无不体现出这种追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性文化研究的热潮持续发展,戏剧观念大讨论异彩纷呈,带来了戏剧创作中更深入的思考和创新的自觉。辽宁涌现出一大批自觉耕耘本土文化的舞台创作,这些作品以充满东北风情的艺术外观而为全国的观众所喜爱。像舞剧《月牙五更》《白鹿额娘》;评剧《风流寡妇》《山里人家》;话剧《富有的女人》《父亲》等等。这些作品无论从生活样貌还是人物性格,以及舞台上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和民风民俗,均表现出浓烈的东北特色,而这正是舞台艺术作品魅力之所在。

3.力行不辍的创造精神

相比于一个省就拥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的中原和南方各省,辽宁在剧种建设上无疑是苍白和贫瘠的。这种文化建构上的结构性缺失是先天铸就的,可以弥补却无法改变。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缺少本土的地方戏曲剧种,缺少深厚的演剧传统,也就缺少可以因袭的衣钵,在创造前行时缺少成法,缺少参照,因而就较少束缚手脚的绳索,较少压在背上让人喘不过气的包袱。根底浅薄一定是弊端,但也就有了敢作敢为不拘成法的优长。见得少一定是眼界狭窄,但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一定是文化开明。新中国成立后,辽宁除了保有数量可观的文工团、戏曲剧团外,还成立了很多话剧团,全盛时期全省达到了12个。话剧这种舶来的舞台艺术在辽宁生逢其时,蓬勃发展,辽宁迅速成为闻名全国的话剧发达地区。其时,在那些戏曲大省,这种只说不唱的演剧方式很难被传统戏曲培养起来的观众接受。而在辽宁,则没有那样的文化成见,辽宁人以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像接受来自关内的京剧和评剧一样接受了话剧。

由于“投鼠”时没有可“忌”之“器”,辽宁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上颇有气魄。在京剧创作上,全国各地名角云集,实力深厚的竞争态势下,东北京剧实验剧团独辟蹊径,扬己之长,创作了以高难度的武打著称的中国京剧史上第一部默剧《雁荡山》,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引起轰动,成为全国京剧院团争相学演的保留剧目。同时期的旅大京剧团则创作了武戏《甘宁百骑劫魏营》,锦州市京剧团也创作了武戏《夜探葵花岛》。这三部武戏表现了辽宁京剧不凡的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评剧是从河北冀东莲花落演化而来,几十年来,沈阳评剧院与中国评剧院一直为中国评剧舞台的一时瑜亮。适应东北观众的需要,与东北的生活和地域文化相结合,沈阳评剧院的评剧说东北话,音乐唱腔大量吸收东北二人转和民间音乐的营养,音乐唱腔更加丰富多彩,表演也更加泼辣生动,形成了卓尔不群的艺术气质。辽宁是公认的话剧大省,以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为代表的辽宁话剧以层出不穷的作品和星光熠熠的艺术家队伍迅速奠定了在全国话剧界的地位。李默然老师以著名的四品说概括了辽宁话剧艺术从内到外的特点:在台词处理上,“大江东去与潺潺流水并用”;在形体动作上,“高山峻岭与曲径通幽并用”;在表现人物情感上,“电闪雷鸣与行云轻雾并用”;在表演尺度上,“大开大阖与恬静细腻并用”。这个四品说被国内话剧界视为辽宁话剧的基本方法和特征,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表演艺术被誉为“关东演剧学派”。在创作实绩方面,既有《报春花》这样的现实主义力作,也有《荒原与人》这样的探索性作品;既有独角戏《勾魂唢呐》,也有气韵沉雄的《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涌现出以李默然、宋国锋为代表的几代表演艺术家群体。辽宁的戏剧艺术,被方家称为中国戏剧艺术的“北天一柱”。

舞剧《白鹿额娘》

歌剧《苍原》

4.质朴刚健的艺术气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了一定的地域文化。舞台艺术的生长有赖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有赖于特定人群的文化需要。所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总是洋溢着特定地域文化赋予的个性和魅力。

《沈阳菊史》记载,自清中叶以降,全国各地的地方戏曲剧种纷纷闯关东到东北闯码头,来到沈阳的剧种达几十种之多。最终留在东北黑土地上的剧种,却只有京剧和评剧两种。这是东北观众审美选择的结果。受整体性格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东北观众的欣赏旨趣是重实不重虚,重武不重文,重情不重理,重高亢明亮不重委婉缠绵,重欣悦向上不重哀婉低回,重直截了当不重虚幻迷离。京剧和评剧以东北人听得懂的普通话为语言方式,演唱高亢明亮,演出技巧丰富,深受东北观众的喜爱,因而它们把根扎在了这块土地上。这种欣赏旨趣影响到创作,造就了辽宁戏剧的基本外观:重内涵、重情感、重气势、重演员技巧;轻形式雕琢、轻理念直诉。因而就整体而言,辽宁的舞台艺术体现出浓重的现实主义基调,风格执重、深厚、浓烈、激昂。

就整体而言,辽宁的舞台艺术一如质朴刚健的辽宁人,重内涵,轻雕饰,重质朴,轻渲染,体现出扎实沉稳、大气磅礴的气度。这种特色的形成,当然与地域文化的哺育有关,同时也与老工业基地的人口构成有关。现代大工业的社会结构,产业工人占相当比例的人口结构,闯关东后裔的文化积累,决定着辽宁舞台艺术发展的基本态势——舞台艺术的发展从来都是由观众的欣赏要求决定着的。被誉为“中国歌剧艺术的里程碑”的歌剧《苍原》,以行进式的大场面表演,把土尔扈特部落东归的英雄故事演绎得气吞山河。其磅礴的舞台气势,厚重的内在蕴涵,丰富的综合艺术,别致的舞台手段,赋予作品以勾魂摄魄的艺术感染力。而话剧《父亲》则以笃实厚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把转型时期辽宁产业工人的生活变化表现得感人肺腑,体现出关东演剧学派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辽宁的舞台艺术坚持方向,力行不辍,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奠定了辽宁舞台艺术走向未来创造新的辉煌的坚实基础。在新的起点上,辽宁舞台艺术必将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猜你喜欢
舞台艺术话剧辽宁
舞台艺术中演出监督的重要性分析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获奖名单
试论舞台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话剧《二月》海报
辽宁舰
我是话剧小演员
都市年轻人的“话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