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立军
摘要:学科育人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价值,所以挖掘学科的育人功能、凸显学科育人的价值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但在日常教学中,各种育人素材和育人机会旁落的现象屡见不鲜。基于此,本文从数学学科育人的现状入手,从学生、数学和教学三个维度阐述了数学学科育人的意义,最后从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活动和数学思想这四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学科育人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学科育人 数学教学 策略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学科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培养”的发布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都昭示着每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并落实于日常教学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绝不应该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载体,更应该以其独特的学科特点,担负起学科育人的使命,并由此审视当下的数学教学,才能固本清源,守正致远。
一、学科育人的失落——数学教学的现实折射
长期以来,数学学科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和高度的理性精神,所以教师一直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甚至异化为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这种忽视了学生对数学学科完整性体验的做法,必然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怀,导致数学教学失去了教育的价值和育人的本质。
1.漠视数学内容的育人内涵
数学教材从未让育人的材料缺席,不仅在“你知道吗?”环节中拓展介绍了一些数学史和数学文化,还在整个教材编排过程中,处处渗透着育人的素材。如在《年月日》中,通过一些特殊日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圆的面积》中,对学生渗透“近似与精确”“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量”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中,让学生感悟“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
然而,在很多教师心中,育人是思政教师、班主任的任务,与数学课关系不大。在强调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的片面理解下,他们对教材中蕴含的育人因子视而不见,导致学生缺乏对数学本质的追求。
2.忽视数学课堂的学生立场
在执教“平行和垂直”时,教师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活动:“两支铅笔掉在地上,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图形?”让每个学生动手操作一下,并把典型的图形画在纸上,可是到了展示的环节,教师预想的“垂直与平行”没有出现。
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源在于教师的一厢情愿。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很较真,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而扔铅笔的活动未必会出现标准的平行和垂直现象,教师用成人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使教学成了一件与学生无关的事情。
3.轻视数学教学的过程价值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方法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很多学生通过量角器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并把它们加起来得出答案。但由于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方法等存在误差,导致各个小组测量的三角形内角和在175度~185度之间,并非是精确的180度。
其实,学生用测量的方法不能准确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情况,而这种情况正好是对学生进行育人引导的契机。如果教师利用这一机会告诉学生数学研究讲究严谨,用测量的方法确实会产生很多误差,所以选择更科学、更严密的论证方法势在必行,那么方法的引导就水到渠成,数学的理性精神也随之产生。
二、学科育人的意义——数学教学的内在诉求
由于自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数学成为人们口中的“思维的体操”。不仅如此,数学还是一种理性的精神。因此,无论从学科本身、学生的需求,还是从教学的要求,数学教学都体现着育人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本质所在的性质。
1.学生:数学学科育人是生命成长的需要
学生是在成长中的人,需要来自各方面的“营养”。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计算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空间想象的能力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分享,而这些才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营养。
2.数学:数学学科育人是学科价值的体现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除了教给学生适应今后生活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之外,还传递了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理性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求真品质、孜孜不倦的向善情怀和矢志不渝的尚美意识。而这些才是学生数学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学生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3.教学:数学学科育人是教育内涵的丰富
教学是师生双方一段共同的生命旅程,任何教学都是一种教育,也都是价值教育,教学失去教育、失去价值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教学。数学教学会因为有育人价值的存在,而熠熠生辉。
三、学科育人的策略——数学教学的实践重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而每门学科都应该有独特的育人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师每天开展的教学活动都是在育人。于是,教师要思考教学内容、活动设计、评价方式等在蕴含知识的同时,是否承载着思想方法,渗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使命。
1.知识育人:回归数学学科育人的最初样态
传授学科知识是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学习方式。而教材作为数学知识载体,是贯彻执行国家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的重要承载,也是教师推动数学教学,增强学生学习效果,落实育人目标的重要阵地。
(1)利用教材显性的育人资源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一些人文的数学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产生探究知识欲望,还可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觀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挖掘知识隐藏的育人价值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各领域蕴含着浓厚的育人价值,如“数与代数”的育人价值体现在让学生认识到数、符号是刻画数量关系的重要语言;方程、等式是刻画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数的扩充和关系认识的增加,其实就是人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缩影。“统计与概率”领域知识的育人价值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学会制作和应用统计表与统计图,还能让学生在数据统计处理的过程中,认识在现实生活中统计特有的作用和意义,提升学生搜集、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和水平。“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育人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把握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间的内在联系,真正掌握其中蕴含的转化思想。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知识内部联系的认知与开发,丰富了学习的内涵。
数学知识并不是冰冷、生硬的代名词,每一个知识背后都蕴藏着前人不断探索的历程,前仆后继追求真理、真知的足迹,以及在这一领域继续进行的深度探究和发现,这些才是学习数学知识应该有的样子。
2.技能育人:根植数学学科育人的学科本质
数学的基本技能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训练而形成一种动作和心智的活动方式。《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也就是说,数学基本技能的教学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而这应该建立在理解操作程序、步骤,以及必要的训练和重复的基础之上。
(1)在技能掌握过程中探索育人功能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学生要学习很多技能,如与测量有关的尺、量角器的运用;与计算有关的进位加、退位减、竖式除的方法;与操作有关的圆规、三角尺的使用等,都是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基本题材。但如果教师采取“多快好省”的灌输方式,并辅以大量的训练,就浪费了这些素材的育人价值。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教师可以还原知识的创造过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设计角的度量工具,经历和实现工具发明的再创造。如此一来,如何正确地度量角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2)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夯实育人功能
技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往往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小学生也是如此。但是,训练必须讲究方法。教师采用加大训练量,甚至采用错一罚十的惩罚措施,常常会出现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训练目标,拾级而上,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活动育人:突出数学学科育人的学生立场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对于一个可能使出全部精力的活动,他将感到一种本能的冲动,因为这正是他的能力得以完善的道路。”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活动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途径,也是数学学科育人的重要途径。
(1)在活动设计中体现育人导向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项活动都必须要有规则的约束,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数学活动也不例外。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事先规定必须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在每次开展小组学习时,教师要让每个成员展现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且在汇报时以小组代言者的身份进行汇报。又如在开展自主学习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经历独立思考、探究的过程,再互相交流。久而久之,这就变成了一种数学学习的文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学习能力自然也得到了培养。
(2)在活动过程中体现育人功能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无论在活动的目标确定、内容安排、组织形式上,还是在最后的水平评价等方面,都要给学生留下适当的空间,才能使每个学生在经历有效数学活动之后获得新的发展。如在教学“按比分配”时,笔者呈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300元钱购买礼品和布置教室以庆祝儿童节,你打算怎样分配?”然后,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并说明分配的理由。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再通过展示讨论,最终得出了按比分配解決问题的方法。
4.思想育人:彰显数学学科育人的现实意义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想、方法却能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真正的数学教学必然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感悟思想的同时,伴随着育人价值而产生,给予学生看待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素质。
(1)在数学思想感悟的过程中体现育人价值
数学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大概到具体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不断重复、不断深入思考,逐步感悟的过程。如分类思想贯穿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从最初对实物的分类到后来对数、形等数学对象的分类。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遵循“先设定分类标准,再按照不重复、不遗漏的要求”的原则。不同的知识内容体现出了相同的数学思想,无疑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启示。
(2)在数学思想应用的过程中体现育人价值
任何知识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巨大的生命力,数学思想也不例外。当学生以开放的视野来观察数学思想是如何改变人们生活的,自然会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如当学生看到一直被人们诟病的“进出水管问题”可以解决类似“汽车站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把乘客运完”这样的现实问题,其中蕴含的是数学模型思想。这些数学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知识的力量,并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教书是一种途径,育人才是最终的目的。当教育者都在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时,学科育人更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性。数学学科应该通过数学的知识、数学的技能、数学的活动和数学的思想达到育人的目的,实现数学教学与学生生命成长的双向转化和双向建构。
参考文献:
[1]成尚荣.用好统编教材,实现学科育人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8(8).
[2]吴亚萍.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开发与转化[J].人民教育,2016(Z1).
[3]田慧生,李臣之,潘洪健.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百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