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派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重点讲解教材知识,还应开展情感教育,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探究了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明显增强。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强调讲解教材知识,没有关注情感教育,导致学生只能够熟练掌握知识点,而缺失情感。
一、情感教育的现实意义
1.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不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导致他们对社会事物的认知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的自我控制力缺失,很难控制个人情感。为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重点提高学生自我控制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将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中,使学生正确认知情感教育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完善学生人格
小学是学生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格,对于事情真假和对错的认知始终存在不足之处。另外,有些学生不具备感恩意识和集体意识,若任由他们发展,必然会对他们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情感教育,利用教材内容渗透感恩与爱国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当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
当学生处于良好的教学情境时,他们的情绪更容易被感染,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理想的教学情境。
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如果只是单纯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内容,并表达个人感悟,那么学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教学法,播放与狼牙山五壮士相关的电影片段,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受到感染,进而更崇敬五壮士的壮举。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教师还可以请学生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渗透情感教育,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得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合理运用生活化素材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在现阶段,很多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备受家长宠溺,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进而忽略了要报答父母的恩情。为此,在开展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妈妈的账单》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回忆,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做过和“小彼得”相同的行为。而在学习该文章内容后,学生可以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性,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价的。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其自然地进行感恩教育,要求学生回家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布置有关感恩父母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在这种感恩教育的基础上,学生不仅能够切实感知文章的中心情感,还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强化和学生的联系,给予学生生活和学习上必要的关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科学引导学生的同时,使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最后,在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个人生活,强化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刘婕妤.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20(12).
[2]蒋菊香.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J].科学咨询,2020(11).
[3]袁诗书.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5).
(作者单位:长春市朝阳区解放大路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