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多样问题活动

2021-08-13 15:49刘顺间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小学数学

刘顺间

摘要:问题活动的开展是锻炼学生探究能力、发散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从不同的问题形式入手,探究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活动   独立思考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了强化学生对基本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也为了组织生活化的数学课堂,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师要做好思想转变工作,通过提出恰当的生活化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学以致用的意识。

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为了强化学生对小数点的认识,在基本知识讲解完之后,笔者组织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问题:“一斤苹果2.5元,小明妈妈买了5斤,请问需要支付多少钱?一种水杯25元一个,小明老师想作为奖品送给表现好的学生,就买了5个,请问需要支付多少钱?”在组织学生思考和对比这两个问题时,首先,笔者会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这两道题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关系,并列出式子“2.5×5=   ?25×5=   ?”,之后再组织学生比较两个式子,一个是2.5,一个是25,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求解。此时,会有学生点错小数点的位置,得到错误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从实际出发,思考这些答案为什么不对。如在计算苹果价钱的时候,有学生得出125这个答案,而不论是从生活经验还是从数字上,这一结果都是不符合的。至于计算出1.25的学生,可以从生活经验判断,5斤苹果不可能比1斤还便宜。总之,教师让学生思考生活问题,并借助生活经验进行判断,能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小组问题——发散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合理且有效的分组来组织学生探究并思考问题,进而确保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学生在小组交流和思维碰撞中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为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教師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思考习题:“某个学生想要把一张长为20厘米、宽为16厘米的长方形纸分割成面积尽可能大,且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最后纸张要求没有剩余,请问最多可以分割成多少个正方形?”

对于这一试题,学生会有很多种分割方法,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该题的思路、考查点、解答方法等进行思考和交流。如有的学生会将这一长方形分成一个边长为16厘米的正方形和4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有的学生会将其分成20个4厘米的正方形,还有学生将其分成了80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等。在这些答案中,大部分学生只注重了个数,甚至有学生分成了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但事实上学生忽略了一个条件——面积尽可能大,这样本题的答案就唯一了,即20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可见,学生自由发散思维,在独自寻找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小组学生会在其他学生的观点中发现新的思路,所以,学生的正方形越来越小,个数越来越多。当然,数学思维也会在这样的小组问题讨论中得到发散。

二、演示问题——化抽象为形象

演示问题,是指教师将原本枯燥的汉字展示借助多媒体等形象地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又可以让学生在形象化的问题思考中锻炼能力,提高效率。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为了帮助学生轻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笔者借助多媒体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即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个三维的长方体,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长方体的各个边和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些边和面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立体展示不但能够加深学生的认识,而且能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下更加直观地了解所要思考的问题,加深学习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为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通过开展多种问题活动,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这对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发散思维,以及构建形象化课堂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娜.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小学数学
借力“三度开放”探究设计,点燃课堂思维之花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对策探究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探讨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