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备受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优化语文教学成果,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沟通能力。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小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设计合作内容,评析合作过程,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发现并完善自身的不足,彰显当代小学语文课堂的优越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小组合作
一、尊重学生差异,合理安排小组
教师组织和建设合作小组,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性,关注和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差异,并以此为原则和依据,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首先,在分组之前,教师应考虑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在笔者看来,创建学习小组以4至6人为宜,教师应当根据人数权衡小组学习内容的繁重程度;其次,在分组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性格差异等划分小组,保证小组成员之间合作融洽;最后,教师应当明确组员之间的角色分工,为小组安排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使每位成员各司其职,从而更好地进行合作和探究。
如在教学《找春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中选取组长,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朗读和预習课文。首先,小组长可以组织成员分别朗读文章,要求组员在朗读过程中重点突出“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的情态;其次,小组长可以在成员中选出一名朗读效果最好的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朗读,记录员负责专门记录每个人在朗读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汇总,为小组成员提升朗读技巧提供方向。
二、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设计合作内容
小组合作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相互探讨和交流某个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同时展现学习思路和语言表达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创新并合理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依据教材中的某一个经典问题或重点内容进行内部之间的探讨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山行》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勾勒出古诗中的画面,让学生一边观察图片,一边阅读古诗,体会古诗文中的意境;其次,当学生初步阅读古诗文内容、掌握描绘事物的方法之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分组探讨,为学生设置分组学习的切入点,让学生找出诗人在山路上看到的景物,并说出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最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思考和交流,再将他人的意见与自身想法相结合,以便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蕴。
三、制定评价标准,评析合作过程
在设置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时,教师应当遵循客观公正、整体全面、发展奖励的原则。首先,教师应当设立评价标准,依据小组成员每学期的平均成绩、课堂回答问题的次数、小组合作作业完成情况、小组成员成绩进步等,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使他们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达到改正和提高自身的目标。通过这种形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上进心,并使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表现和学习成果后,有针对性地完善自我,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
如从生生评价的方式来看,教师可以通过填写问卷的形式,组织学生评价本小组成员的学习状态和合作学习情况。教师可以设置“在小组交流过程中,你与其他成员是否积极参与了讨论过程?”“在与其他成员的交流过程中,你发现并弥补了自身知识的哪些不足?”“你觉得通过一学期的合作学习,你与其他成员分别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等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检验小组合作学习成效,并为未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调整方向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教师合理安排小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设计合作内容、评析合作过程,是实践合作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应致力于变革传统课堂,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践、反思和交流中获取知识,转识为智。
参考文献:
[1]敖启进.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初探[J].教学与研究,2016(7).
[2]陈丽.张扬个性,放飞梦想——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J].求知导刊,2015(15).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永和镇集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