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素英,李乐荣,林仲文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救治五区,广东广州 510430)
重性精神病是一组精神科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发病后由于精神障碍, 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会降低,社会交往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再加上自卑、 焦虑、沮丧、 抑郁等负面情绪会给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极易导致其出现自残、攻击他人、自杀等不良行为,进而威胁自身及周围人群的人身安全[1-2]。 因此,为了稳定患者情绪,减少攻击行为,需要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既往临床采用的常规护理缺少患者行为、心理方面的预见性干预,护理效果不理想,而预见性护理的实施可能有助于改善护理效果。鉴于此,该研究选取2017 年3 月—2019 年3 月该院收治的70 例重性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深入分析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精神科收治的重性精神病患者70 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精神病学》中重性精神病的诊断标准[3];入院前尚未接受过药物治疗;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意识不清者;心、脑血管疾病者;肝、肾功能衰竭者;恶性肿瘤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 例。研究组中女性21 例,男性14 例;年龄 18~65 岁,平均(53.27±6.28)岁;病程 1~20 年,平均(9.35±0.74)年;疾病类型:双相障碍 5 例,躁狂症 7例,抑郁症9 例,精神分裂症14 例。 对照组中女性22例,男性 13 例;年龄 18~68 岁,平均(53.21±6.37)岁;病程 1~19 年,平均(9.52±0.64)年;疾病类型:双相障碍4 例,躁狂症 6 例,抑郁症 10 例,精神分裂症 15例。 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分级护理。 入组后, 根据患者病情,将护理等级分为 I 级、II 级、III 级和特级,分别制定不同级别的护理方案并执行,定时监测患者体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同时准备好相关的急救器械和药品[4]。共干预6 个月。
1.2.2 研究组
研究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具体如下:(1)入院引导: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耐心为其介绍医院环境和相关的诊疗制度,并向患者讲解以往的成功病例,增强其治疗信心和依从性。(2)行为预测: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借助患者的语言、行为、表情等对患者的冲动行为进行预判。(3)护理应对:避免患者接触竞争性活动,防止幻觉妄想者参与体验类治疗项目,以免引发不良事件[5]。(4)行为应对:将具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安置在相对安静的场所,要密切注意其情况,一旦发生暴力行为,应立即进行阻止,引导其通过恰当方式进行宣泄[6-7]。 共干预6 个月。
(1)采用攻击行为量表对患者的语言、财物、自身、他人攻击行为进行评估,满分为4 分,得分越高表示攻击行为越频繁。 (2)采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能力、交往情况、活动技能等社会功能进行评估,得分越低,说明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越差。 (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判定标准如下:显效:患者情绪基本稳定,意识恢复正常,无明显攻击行为;有效:患者情绪偶有波动,攻击行为显著减少;无效:患者状况未达到上述标准。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如护理满意度等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如攻击行为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等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语言攻击、财物攻击、自身攻击、他人攻击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攻击行为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攻击行为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 语言攻击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n=35)对照组(n=35)t 值P 值3.36±0.11 3.36±0.13 0.000 1.000 2.17±0.74*2.88±0.63*4.322 0.000财物攻击护理前 护理后自身攻击护理前 护理后3.22±0.18 3.14±0.21 1.711 0.092 1.87±0.43*2.36±0.53*4.248 0.000 3.02±0.20 3.07±0.20 1.046 0.300 1.69±0.68*2.11±0.52*2.903 0.005他人攻击护理前 护理后2.97±0.39 2.98±0.41 0.105 0.917 1.88±0.13*2.22±0.63*3.127 0.003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交往情况、活动技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患者的各项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社会功能对比[(),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社会功能对比[(),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
研究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4.28%, 高于对照组的 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对比[n(%)]
重性精神病可分为六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引起的精神障碍、严重精神发育迟缓伴精神障碍[8]。除接受科学治疗外,有效的护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也尤为关键。 但常规护理重在辅助治疗,对患者的危险性行为缺乏针对性护理措施。而预见性护理强调预先观察患者行为表现,给予其适当的预防和护理,获得了良好反响。
在临床上,虽然可以借助药物控制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冲动行为, 但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改善临床疗效, 还需要对该类患者开展积极的护理干预。预见性护理能够通过入院引导、呼唤交流等方式,消除患者的不安、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坚定治疗信心,提升治疗依从性。借助行为预测、行为控制等方式,便于医护人员从患者的语言、行为、表情等预测或判断其行为,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攻击行为,减少不必要的伤害。护理应对和行为应对能够协助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增强责任意识,减少自残、自杀等伤害性行为,提升生活质量[9]。 因此,预见性护理在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意义重大。
该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在接受预见性护理后,其语言攻击、自身攻击、他人攻击、财物攻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护理后,患者的言行表现或举止异常有一定改善,有利于病情的长期稳定。 护理后,研究组的各项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临床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当患者临床表现稳定,情绪良好,能够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后,生活质量等就会有明显提升。 上述结果表明,预见性护理应用于重性精神病患者中可获得确切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重性精神病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可取得显著的护理效果, 不仅能减少患者的攻击行为,还能提升其社会能力,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